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解密:戰無不勝的德國閃電戰為什麽最後失敗了?

解密:戰無不勝的德國閃電戰為什麽最後失敗了?

說到二戰時德國發動的“閃電戰”,很多軍迷總認為它是二戰中最牛逼的武器。德國人之所以選擇這種看似“酷”的作戰方式,其實有著自己的秘密——當時工業強國排名世界第二的德國,其實是壹個石油資源匱乏的“窮國”。為什麽西線的神仙擋佛殺佛的“閃電戰”壹到東線就失效了?希特勒為什麽急著對蘇聯宣戰?本文將從資源戰的角度重新解讀看似光鮮的“閃電戰”。

被持久戰拖死

首先,我得說說高大上的閃電戰。當然,閃電戰的對立面是持久戰,但歐洲人打持久戰的歷史本來就很短,直到壹戰才真正開始。在此之前,歐洲大陸各國1000多年的戰鬥活動,本來就是今天的閃電戰。像英法百年戰爭這種聽起來很恐怖的大戰役,是由無數個互不相連的戰役組成的。在這些戰鬥的間歇期,貴族和負責跑龍套的平民原本都是處於放羊回老家的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歐洲小領主領土太小,資源配置能力不允許,他們打不起像中國楚漢戰爭那樣的八年仗。打了壹段時間,雙方都有喘口氣的需要。實在無法速戰速決,他們經常用騎士之間的單挑來解決。這就跟項羽在高程找劉邦壹樣。

這種修修補補給歐洲人造成壹種錯覺,他們認為這很像壹場戰爭,是壹種“戰鬥更健康”的大眾娛樂。在這方面,德國人受害最深。壹戰前他們經歷的最激烈的戰爭是1870的普法戰爭。但是德國的建國戰爭聽起來很宏大,原本只持續了半年,期間雙方真正交戰不到兩個月。19年7月,法國對普魯士宣戰,9月2日,拿破侖三世率領40多萬法軍在色當投降。所以,在壹戰前的德國人眼裏,戰爭就是這樣壹種無害的存在。

“孩子們,秋天來了,樹葉從樹上落下,妳們就可以帶著獎牌回家了。”1965438+2004年8月,當凱撒·威廉二世為參戰的士兵送行時,他是如此肯定。

但是德軍士兵到了戰場上才發現,秋天或許可以回家,但是具體的秋天就看老天的心情了。由於科技的革新和歐洲列強國力的膨脹,半個世紀沒有打過大仗的歐洲人突然看到了持久戰這個新鮮事物。壕溝戰取代了幹凈利落的騎兵突擊和前方步兵列隊互相射擊,壕溝挖得又遠又寬,機關槍響到海枯石爛。戰爭突然張開了它的血盆大口,戰爭的雙方每天都在往裏面塞大量的資源、金錢和生命。在這種消費中,英法等殖民列強並不畏懼,廣袤的領土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源進行消費。而德國就慘了。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自己的工業奪取足夠的資源。今天資源沒抓到,但是被堵了當然只能拖死。

二戰初期,“秒殺”了很多國家

在壹戰持久戰中慘不忍睹的德軍中,有壹個職業軍官叫古德裏安。此人原本是騎兵軍官,在機槍和鐵絲網當道的壹戰中騎兵基本只負責打醬油,所以戰敗的屈辱對於古德裏安來說自然加深。戰後,古德裏安決心找到解決這場無聊戰爭的方法。最後,他在富勒的“癱瘓戰爭”理論中找到了靈感。古德裏安受到富勒的啟發,提出坦克要搭配使用。坦克和飛機要緊密配合,突破對方的壹個狹小區域,然後迅速向縱深推進,擴大占領區域,包圍包圍,殲滅對方部隊。有趣的是,古德裏安的理論壹開始並沒有被他那些死板的老板們重視。當他向上級申請組建特種機械化部隊時,得到了國防部長的粗暴回復:“該死!他們只運面粉!”直到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上臺,古德裏安才有機會大顯身手。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整個二戰前幾乎成了古德裏安理論的試驗場。德國用這種戰術“殺死”敵人,27天征服波蘭,1天征服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征服比利時,39天征服法國。尤其是在對法國的“黃色計劃”中,德軍在面對坦克數量和質量都優於己方的英法聯軍時,依靠坦克的集中運用,在短時間內碾壓對手。英法聯軍在還在吃飯的時候,幾乎喪失了與時而從側翼冒出來的德軍坦克作戰的意誌,被俘人數多達654.38+0.5萬人。此戰過後,這種戰術被美國報紙正式命名為“閃電”。閃電戰聞名全世界。當時給人的感覺是地球人似乎無法阻止德國推世界。

開始太順利會產生幻覺

然而,在閃電戰征服歐洲的同時,還有壹個名字聽起來並不那麽好聽:“窮人的戰術。”如果妳問閃電戰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名字,那就要回到古德裏安創造這種戰術的初衷了——德國是個小國,有資源。

閃電戰的形成依賴於坦克和飛機的集中使用,發動這些鐵家夥需要壹種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可惜的是,在幾個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德國有大量的煤炭,也不缺鋼鐵和有色金屬,但石油極其匱乏。當地石油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噸,對於幾千萬噸石油的消耗來說是杯水車薪,更不用說以石油為核心的閃電戰了。為了尋找石油資源,納粹德國戰前多方出擊,試圖囤積更多的石油:壹是從仆從國羅馬尼亞進口;二是以輸出技術和政治讓步為條件購買蘇聯石油;三是高價合成煤。應該說,盡管在全球範圍內竭盡全力搜尋,但找到的石油儲量仍然不足以讓德國大張旗鼓地打壹場常規戰爭。1939戰後,德國的石油庫存只有240萬噸。以前德軍統帥部估計這個庫存和平時期只夠用三個月,如果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就更糟糕了,最多只能用壹個多月。那是“月光族”的翻版。

緊張的石油困境決定了二戰中德國拖不起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軍在二戰初期“殺死”敵國的記錄,本來就是被逼出來的——知道自己在石油儲備上的“月光”屬性,蘇德戰爭開始前,德軍總參謀部利用壹個月的時間,為入侵國制定作戰計劃。中心思想是在壹次進攻後停止戰爭機器,休息壹下,儲備壹些油料,準備下壹次進攻。

但是,恐怕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搞清楚,閃電戰在歐洲打得這麽順利。由於被侵略國的突然死亡和蘇聯對德國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噩夢壹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譚。據英國歷史學家梅德裏克估計,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戰鬥快,戰鬥短,所以消耗了約15.5萬噸油料,實現了低能耗占領全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西歐時,用油不到50萬噸。此外,今年前四個月的日消費量不到30萬噸。從戰爭開始到法國投降,德國的總消耗量不到654.38+0.5萬噸。德國人原本估計征服歐洲要耗費約500萬噸石油,如今只需要不到三分之壹。更大的好消息是,德軍從歐洲各地掠奪的石油不下654.38+0.5萬噸,僅此壹項就足以彌補之前的戰爭消耗。到1940年,德國的石油儲量已經飆升到500萬噸左右,成為德軍發動對蘇戰爭的依據。希特勒顯然試圖通過這場戰爭,將蘇聯的石油據為己有,壹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吃油難”的問題。

出奇順利的閃電戰給德國發出了壹個錯誤的信號,以為戰爭可以低能耗繼續。然而,正是在蘇聯戰場上,閃電戰遇到了它的克星。

鋒利的武器最終變成了絞索。

由於蘇聯領土過於遼闊,道路交通不如西歐,德軍不得不在運輸過程中浪費寶貴的石油。這時,閃電戰遇到了壹個意想不到的悖論——德軍裝甲集群確實可以在西線重復大縱深的穿插,但在廣闊的俄羅斯平原上,這種戰術用得越多,油料消耗越快,後勤供應壓力越大。於是,閃電戰從德國原本賴以生存的“法寶”變成了套在德國脖子上的絞索。它越成功,絞索就越緊。

到1941年底,德國的石油儲量已經下降到不足80萬噸。捉襟見肘的資源儲備打亂了德國原本有序的戰爭計劃。希特勒曾將莫斯科附近中路的中央軍裝甲主力調往南線,企圖奪取蘇聯的產油區巴庫。這壹決定使莫斯科戰役推遲了壹個月才爆發,俄國極寒的天氣和德軍緊缺的後勤補給終於拖垮了善於作戰的德軍。

行軍速度越快,戰略縱深越大,油料補給線越長,敵人就越容易攻擊補給線。二戰後期,德國的供油系統開始遭到美國和英國空軍的轟炸。瑞典學者博·黑·昂巴克(Bo Hei Angback)說,在4個月內,“德國每壹個重要的合成油廠都至少遭到兩次空襲,69個煉油廠、許多儲存裝置和各種液體燃料廠也遭到空襲”。德國終於為戰爭初期閃電戰的順利進行付出了代價。1944 65438+2月,德軍調動了最後的石油儲備,在西線阿登森林地區發起反攻。戰役前期的走勢證明,即使裝備和實力遠超己方盟友,德軍閃電戰還是打了起來,但裝甲兵團快速推進造成的油料短缺再次成為絞索,讓德軍窒息而亡。阿登反擊戰在壹個月後終於不得不結束,德軍在這場戰役中損失的坦克大部分沒有被摧毀,而是因為燃料不足最終被扔在了路邊。當年輝煌的閃電戰最後也不得不以這種尷尬的結局收場。

19世紀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在戰爭辯論中告誡後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再精彩的戰爭理論,如果脫離了國力的考量,也必然會成為失敗。從這個意義上說,古德裏安和他制定閃電戰理論的同事們並不是克勞塞維茨的好學生。他們的失敗在於,資源匱乏的德國,曾經有過不應該屬於它的幻想和自信,並且沈迷其中。這不能不讓人想起那句名言:“戰爭如此重要,我們不能只把它留給士兵去考慮。

  • 上一篇:皇家馬德裏隊史
  • 下一篇:牛頓晚年為什麽要研究神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