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地理學史上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地理學史上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從秦朝中期到清朝,從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19世紀中期)

自秦漢以來,中國基本上是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壹國家(其間有過短暫的分裂),經濟基本上持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地理的發展。《漢地理學史》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在接下來的近2000年裏,中國傳統地理學取得了許多成就,主要表現在疆域地理、國內外地理的描述與考察、地圖、地方誌等方面。同時,由於傳統地理學的束縛,中國地理學長期停滯在描述階段,缺乏理論概括。戰國以後(從秦漢到南北朝,從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6世紀),中國古代的地理知識積累起來,形成了壹門學科──中國傳統地理學,也就是明清時期所謂的“地方地理學”。

“地理”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易經》中有壹句話:“仰望天文,觀察地理”(圖4)。唐代孔英達解釋說:“天上有懸像,故稱葉文;地有山川,各有組織,故謂之理。“西漢《淮南子·太訓》明確提出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視地理,應以制量之。茶陵的土地,水澤,脂肪和高,賺錢擺脫饑餓和寒冷。“就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搞生產,解決穿衣吃飯問題。

東漢以前,已有兩部區域性地理巨著《尚書·龔宇》和《山海經》問世。山景是《山海經》中具有重要地理價值的部分,其成書時間在漢代以前。它以“山”為綱,全面描述了黃河、長江流域及其廣大地區(地理範圍遠大於龔宇)的自然條件。《山經》共記載了447座山。首先按照定位分為中山經典、南山經典、西山經典、北山經典、東山經典五個區域。每個地區又分為幾個山地系統。每壹個山系都是以定向的方式連接山脈,並描述每壹座山的位置、水系、自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當然,記錄是不正確的。《愚公》和《山景》都是地理作品,但不以地理命名,風格各異。東漢班固寫《韓曙》時,有第壹章名為“地理”,即《地理誌》。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傳統新儒家形成的開始。這壹時期,中國地理學在疆域地理、地圖、水系、外國地理、地方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古代地圖學是以平面制圖為基礎的,戰國至西晉時期是中國地圖學理論的建立時期。現已發現這壹時期的地圖有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的《趙宇圖》(圖5)和《中國地理史》。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木板上繪制的戰國末期地圖、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地形圖(見彩圖)等。在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上,可以看到深水(今小水)的水道及其支流大部分接近現在的地圖(見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西晉的裴秀根據前人的實踐,總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大原則,即“畫六體”:“分比”(比例)、“準望”(方向)、“內道”(人行小路)、“與人爭”(脫高)、“邪邊”(取斜邊)、“取直邊”(取直邊)。這六項原則是中國最早的制圖理論,中國的制圖家壹直沿用到清初(見《地圖學》)。三國時期出現了水系專著,出現了中國第壹部水路專著─《水鏡》。《水經註》繼承和發展了龔宇《引水》的記載,將龔宇記載的35條河流增加到137條,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水系分布的知識,但內容過於簡略。為了彌補前人的不足,北魏的李道元從田野考察和前人著作中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記載來註釋水鏡,完成了名著《水鏡註釋》。共記述了1252條河流水道,並對每條河流的起源、脈絡、地理情況、歷史事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很多記錄還是有參考價值的。西漢多次派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張騫及其副使分別到大灣、康居、大嶽、大夏、烏孫、安息、身毒等地,了解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西亞(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南亞(印度)的地理情況,撰寫文字材料。《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都是根據張騫等提供的材料寫成的。它們是最早記錄中亞和西南亞,介紹西域人口、軍力、風俗、物產、城市交通、水文、氣候以及它們之間距離的地理專著。

東晉高僧法顯於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出發,西過青脊,後南下印度,在此居住多年,再經獅子國(今斯裏蘭卡)、蘇門答臘由海路回國。《法顯傳》記述了他所遊歷地區的地理情況,是中國古代第壹部關於中亞、印度、南亞的遊記。(隋唐至清初,6 ~ 17世紀)隋唐、宋、元、明、清初封建社會高度發達時期,中國傳統地理學在田野考察、地圖、地方誌、演化地理學等方面得到進壹步發展。明代中期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出現了新氣象。

田野調查結果唐代顏真卿任福州刺史時,在江西南城縣馬姑山頂發現壹枚蝸牛殼化石。他認為這是滄桑的遺跡,寫下了“福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沈括在1074考察太行山時,看到太行山腳下有“蝸牛殼和鳥蛋壹樣的石頭”,於是斷定此地是過去的海濱。他進壹步指出,太行山以東的大陸是由黃土高原的河流攜帶泥沙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形成的最早的科學解釋。

對黃河源頭的正確認識是由唐代和袁寶的實地考察者奠定的。據《新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唐貞觀九年(635),侯、李道宗曾到過“星宿川”(今星宿海壹帶)“見河”。元朝統壹中國後,忽必烈任命女真人巡視河源地區。潘安孝《河源誌》記載了這次考察,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壹帶。

繼法顯等人之後,唐玄奘在貞觀元年(627;說到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印度,走遍印度,17後回到長安。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記錄了當時中亞、南亞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氣候產物、交通道路、城市風俗、風土人情、文化政治等情況和特點。

南宋時,範成大記述了桂林的溶洞和峨眉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並探討了桂溶洞的成因。

元朝時,盧野·楚才遊歷中亞多年,寫了壹本書《西遊記》。王大元在印度洋沿岸的亞非各國遊歷甚廣,著有《海島規劃概論》。永樂三年(1405)後,鄭和等人七下西洋(指北印度洋及其蘇門答臘以西沿海地區)。他們從江蘇太倉出發,向南航行,訪問南洋群島各國,然後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訪問了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在鄭和航海圖中,繪制了從長江口到非洲東海岸沿途觀察到的海岸線、港灣、山脈、島嶼、沙洲、淺灘、珊瑚礁和實測海洋深度,留下了鄭和等人橫渡印度洋的寶貴記錄。與鄭和同船遠航的馬歡、費信、龔珍,將沿途所見所聞寫在了西方的《瀛雅勝覽》、《星查勝覽》、《番國誌》三部地理著作中。

地圖成就唐代制圖員賈丹繪制的《海中外人圖》“寬三尺,豎三尺”,開創了中國地圖史上用朱、墨兩種顏色標註古今地名的先河,這種方法壹直為後人所用。宋代沈括畫了壹幅天下郡縣圖;南宋時,黃裳畫了壹幅地理圖;紹興七年(公元1136年),劉玉和傅昌在石碑上刻下了華夷和於吉不同方向的地圖。《於吉圖》上有壹幅畫,“每邊折百裏”。元代朱思本所繪《禹圖》長7尺,寬7尺,也有繪圖。這種方法在明清繪制的地圖上也很常見。因此,繪畫是中國傳統地圖的特點。隋唐時期,圖經取代方誌,成為方誌的主要形式。已知保存最早的圖片是唐代沙洲都督府的圖經和西周的圖經(兩者均為殘本)。北宋時期有專門的機構編纂地方誌,地方誌數量大增,文風定型,從畫經階段進入方誌階段。宋代有代表性的地方誌有《長安誌》、《吳郡誌》。明清時期是中國編纂地方誌的鼎盛時期,《中國地方誌統壹目錄》8200種地方誌中有7000多種。

演化地理學在這個階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唐代李繼孚的《元和縣誌》和宋代的《太平玉環記》就記載了各州縣下的演化地理內容。王應麟的《宋代地理通鑒》(圖6)和顧祖禹的《清初讀史地紀要》是這壹階段最重要的演化地理學專著。明代中期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壹些從事地理研究的學者,敢於突破舊的束縛,重視“實用”,有意識地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使中國的地理學派向前邁進了壹大步,萌發了中國自然規律田野調查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有徐霞客、顧、、等。

明代徐霞客265,438+0歲開始旅行。經過30多年的旅行考察,他取得了許多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比如在《長江溯源》中,基於明確的計量概念,他提出了“江是河的兩倍”的結論,並在世界上首次對長江和黃河的流域面積進行了比較。《溯河到濟源》收錄於《徐霞客遊記》。

明末清初,顧嚴厲批判地理研究中不切實際的空談和議論,主張“君子學而救世”,著有《天下各縣各國病誌》和《趙宇誌》。

孫嵐在劉婷的《我的大地物語》和劉憲庭的《楊光雜記》中指出,過去的地理學著作大多停留在“記事”的階段,缺乏對原因的探討,主張研究“天地之理”,即自然規律;既要“說為什麽,又要說是自然。”孫嵐在論述地形變化時有精辟的分析,劉憲庭在觀察物候時有精辟的分析。明中葉至清中葉,即16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即明朝萬歷十年(1582)至清乾隆(1736 ~ 1795)約200年,是西方地理知識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c .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推動,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和知識向前邁進了壹大步。他們對地球形狀、陸地和海洋分布以及詩鬼地理的了解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歐洲殖民擴張的背景下,許多傳教士來到中國,然後他們把他們先進的地理知識傳播到中國。意大利的利瑪竇、龍華民、朱利奧·阿萊尼、比利時的費迪南德·南懷仁、法國的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米歇爾·伯努瓦等。

利瑪竇於1582年抵達中國,於1610年在中國北京逝世(圖7)。他曾編制過《偉大的宇宙地理圖》(圖8)和《兩器玄覽圖》等。,並把西方的地球圈理論、地圖投影、測量經緯度的方法、有關五大洲的知識介紹到中國。

天啟三年(1623),朱利奧·阿勒尼寫了《法杖外紀》(5卷),有世界總圖和各大洲子圖,詳細介紹了世界。這是第壹部用中文描述世界地理的著作。同年,龍華民和陽馬諾制作了中國最早的保存完好的地球儀,上面有中文註釋,彩繪的陸地和島嶼形狀較好。這個地球儀保存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

康熙十三年(1674),南懷仁寫了《坤於菟說》(2卷)(圖9)。中國地理史

第壹冊論述地球的形狀和山川、河流、潮汐等自然地理知識,第二冊介紹世界各大洲、各國的情況。附圖顯示的是澳大利亞。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 ~ 1718),康熙帝任命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人帶領國內測繪人員完成了《故宮全景圖》的測繪工作。他們完成的國家三角測量處於世界各國前列;規定每隔200英裏,地球的經度將與1800英尺結合壹次,即每英尺的長度等於經度的百分之壹秒。這種用地球形狀來測量尺度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還發現經線的長度不等於壹度。

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1760 ~ 1770)期間,米歇爾·伯努瓦等人利用中國學者明嘎圖、賀國宗在新疆的調查成果和現有地圖資料,編制了《乾隆內府圖》。米歇爾·伯努瓦在他的《昆玉全圖》中介紹了哥白尼的地球運動理論。

  • 上一篇:誰是殷娜的丈夫?
  • 下一篇:收集圓明園的資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