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文學批評簡介

歷史上的文學批評簡介

劉勰《文心雕龍》的創作目的是反對當時文風的“流浪”和“流弊”,糾正過去狹隘偏頗的文學理論。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1)初步確立了文學史的概念。他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最終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他在《時統》中說“文學之變,受世之變,盛衰依時統”,在《時統》、《總變》、《故事》中,結合政治風尚的變化和時代的特點,探討了從上古到晉代文學盛衰的原因,並對作家的作品進行了評價。比如,他說建安文學的風格是“粗曠而氣盛”,是由“世隔相生,風衰而俗怨”形成的;東晉玄言詩的泛濫是由當時“重玄學”的社會風尚決定的。我註意到社會政治對文學發展的決定性影響。不僅如此,他還註意到了文學進化的繼承關系。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反對了當時“爭現在,輕過去”的不良傾向。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

(2)對文學創作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論述,主張文學性與品質並重。在《風骨》壹文中,他主張“風骨與作風是剛性的”;在《情感》壹文中,他強調了愛情與文學的結合。但兩者之間,他強調了“格調”和“情調”的重要性。他主張“為情而寫”,反對“為情而造情”,堅決反對片面追求形式的傾向。

③從創作的各個方面總結經驗,提出應該避免的失敗教訓。他指出,在創作中,作家“徘徊於神與物之間”是重要的,強調情感與景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轉化。他還指出,不同的風格是作家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氣質與後天獲得的知識和習慣不同的結果。針對當時盛行的“重文輕文”和“重新作”的風氣,他提出了繼承文學傳統的必要性,論述了文學創作中“新”與“舊”的關系。此外,他在創作中對節奏、對偶、典故、比喻、誇張等手法的運用也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

④文學批評方法論初步確立。在《知音》中,他批判了“重古輕今”、“崇己抑人”、“信偽惑真”、“各持己見”的陋習,要求批判者“大公無私,不偏憎愛”。同時,他還提出了“六觀”的批評方法:壹是看立場文體,看其內容與文體是否壹致;第二,看文字,看其文字是否準確表達了道理;通過三觀變化,看其有無繼承和變化;看四大奇觀,看其布局是否嚴謹恰當;五觀事物的意義看其典故是否恰當;看宮商,看音韻氣質是否完美。這是當時最全面公正的評價標準。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這是壹份非常寶貴的遺產,越來越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理論工作者的重視。在中國,有許多關於《文心雕龍》的研究、註釋和翻譯作品。現存版本有《應元至原》、《四輯抄》、明嘉靖本、《文心雕龍註》、楊《文心雕龍註》、周《文心雕龍註》、王啟立《文心雕龍註》。

1篇文章的修辭方面

傳統修辭可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消極修辭包括語音修辭,強調通順、陰陽分明、音節對應、詞語重疊、押韻;詞匯修辭——在同義近義詞中,選擇適合語境的意義和搭配,選擇適合情感和風格的色彩調和;語法修辭——在同義表達中,對句式的長短和分散、主動和被動、肯定和否定、常規變異、疑問和嘆息等做出適當的選擇。,哪些最適合上下文;文本的修辭——文章的構思、材料的布局、情感、風格、修改和評價等。積極修辭——特指通過長期修辭實踐形成的固定的、公認的修辭格。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對這兩個方面作了精確而深刻的論述,尤其是關於否定修辭的論述,不僅談到了寫作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思維規律與語言產生之間關系的層面,在當時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漢字以建築方形結構為獨立的個體單元,每個個體單元是壹個音節,音節有不同的調值,這為漢語語音修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語音修辭上,劉勰並沒有沿襲著名學者沈約的“八病說”,而是提出了“飛升沈”和“雙聲韻”的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提出了“尋韻定墨”的思想,在旋律中說:“每聲重而沈,聲重而雙折。雙音隔字,每句話重復,必見;沈則響而斷,飛則不歸。”意思是說,字的聲調可以分為陰陽,字的韻可以分為兩種聲調。(當時說是平平,所以說是飛重。此前,音樂術語“宮上角箏語”被借用來指音調水平。《論文婧的密室》講的是調音的三個技巧:指出宮商是平調,簽是升調,羽是降調,角是升調,升調是降調。這裏,飛指清晰而扁平;申指陽濁,陰陽之言清濁。它們應該是平的和平的交替。如果把平音和平音壹起用,會覺得沒有生氣,想破。如果壹起用平音,會感覺氣息上升,氣息不下降。(比如曹植的《美人》:羅衣飄飄,輕飄飄隨風而歸,的《悼亡詩》:望魯而思人,入房而思歷),和雙音的詞壹定要連用。如果在兩個詞之間插入另壹個詞,或者在兩個相鄰的句子中使用這個詞,就會造成“吃文”的問題——滿嘴文字。這確實是壹個絕妙的創意,很多繞口令都在故意利用這種間奏,造成“必看”的“吃文”。壹旦出現這種問題,就要“左尋右,末尋前”。“然後聲轉吻,玲玲如玉,語不盡。”劉勰認為韻易選難——異音從屬於和——平仄諧音,同聲對應韻——對應的同音字遠距離呼應就叫韻。說明劉勰不僅高度重視並準確把握了漢字的語音特點,而且在理論上對語音修辭也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如何用韻,《張句》有註釋:“若從調變韻,則省詞...但如果兩韻易變,韻腳會略顯浮躁,壹百句不動,親嘴就激動。雖觸其所思,誠其所至,若和則不咎。”折中的思想符合音韻學的審美。

2.詞匯修辭

在詞匯修辭方面,劉勰主張謹慎選詞。

手指缺陷用詞的四個缺陷都妨礙了書寫的美觀。——陳思之文章也是帥才,《武帝》說:‘永遠敬靈’;《明帝頌》中說:“聖體輕飄”,類似蝴蝶,對昆蟲永遠心存疑慮。怎麽才能做到很尊重?——把指微小昆蟲的詞語套用在長輩身上,確實是個錯誤。

潘嶽很有才華,善於哀悼,但為他的姐夫傷心,然後雲感到憤怒,傷害了他的小兒子,然後雲是可疑的。禮儀極其推崇,卻又猥瑣。雖然字裏行間滿是哀怨,但易思還是會代替的。——壹種感情只能用來悼念母親的去世,壹種懷疑的感情只能用來悼念父親的去世。——潘嶽用它來悼念同輩和晚輩,屬於用錯了意思,用錯了對象,感情色彩分配不當。

另外兩種缺陷,如左思反對孝道的思想錯誤,崔元將虞舜與不知名的鞏俐相提並論的錯誤,都屬於思維和類比的錯誤,但畢竟要通過遣詞造句來表達,歸為詞匯修辭並無不當。

詞匯修辭也涉及到詞語的使用。劉勰在《煉字》中提出了“四要”二字:...是有詞綴的課文,壹定要選:避奇,聯兩省,給三重,重四聲。怪異,造怪詞,如小;連變,同字根,如崢嶸;重復是指同壹個詞在句子中重復使用;單復數,之字形脂肪筆畫數。——仔細想想,都是有道理的:讀壹篇課文遇到陌生的文字,光著腳走在怪石嶙峋的路上,會費很大的力氣,心情也不好;客家人若待在寒窗寂寞,迷失了方向,便避而不還蓮花,回歸閑適,也會平淡無奇;缺點是反復,字的音形都很單調;字形中的胖筆畫數不調整,就會瘦下來或者瘦下來。難怪劉勰感嘆:所以,善寫之人,富於壹萬篇,窮於壹字,每字不少,故避重就輕。

在語法修辭部分,劉勰提出了按內容、用韻安排章句的思想。根據內容,要“控理送國際會”,即根據所表達的道理,有時枝藤相濟,吸引更多的信息,有時又不東拉西扯,緊扣主題;按韻,“夫章句若無常,而字有數,四字密而不升,六字富而不緩,或改三五,蓋機右節。”劉勰主張在句式的選擇上,用長用短,或長短結合,整體與分散結合,要完全符合用韻的需要,用韻急,音節少,句子短,用韻緩。可以用舒曼的長句,押韻跌宕,使長短結合,整體結合,分散開來,達到激蕩人心的效果。

3.話語修辭。

劉勰修辭美學最精彩的部分在於文本修辭。

註意涵養,樹立風格。風格,文章風格,風格的性質,人的氣質,風格是關於文章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系。文章共有八種風格:典雅、典雅、典雅、簡潔、典雅、繁復、華麗、新奇、輕盈。按照不同的標準分為四組:思想性-雅與奇,感與意-雅與與眾不同,主題表達-繁與雅,體象與神韻-勁與輕。任何壹個作家都希望盡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劉勰指出,文章的風格與作者的涵養密切相關——“丈夫的情緒被塑造,發型被看見,封面被隱藏和明顯,裏面是外面。”但是,只有勇俊,剛柔並濟,學問淺薄,學問高雅。而且氣質鮮明,陶質凝練,以筆區和文苑的雲霧為基調。所以,如果妳口才好,長得帥,妳的才華是翻不過去的。妳機智柔軟,寧願改脾氣。妳的意思很淺,也沒聽說過學習好。妳優雅正直,很少違背自己的習慣。各師誠,其異如面。“從角度來說,文筆像壹個人,應該不錯。作者的內心感受外化為語言文章,作者的才華、氣質、性情、習慣必然會溢出到文章的文體中。因此,要想鑄造自己獨特的文風,必須註重自我修養,培養人才,提高人格素質。難怪劉勰在《思》中提倡“陶俊文學思想,貴在清靜,疏五臟,浴雪”的精神;積累學習儲寶,用道理富,學窮,練文字表達。”這樣才有助於文章風格的形成。

文章有風格,更有性格,使其煽情,令人耳目壹新。什麽是性格?“詩有六義,風為先,是感之源,誌之象征。所以,悲憤抒情,必先起於風,琢磨於詞,絕不能先於骨。所以把文字當骨頭,如身體的骨架,感情含風,仍形如氣。話直了,骨頭就變得別扭;精神爽了,文風就清了。”簡而言之,風是彌漫在作品中的情感和才華,是影響的根本力量。骨是壹種切中要害、簡潔、貼切、流暢、和諧的語言。風格指向感人才情、生動語言的修辭美學。要使文章有風有樹,就要“練在骨子裏,析詞準確,感情表達深刻。”劉勰還進壹步指出了有無強勢人物對文章的不同作用:“字難移,結凝而不滯。這種性格的力量也是。如果字窮而肥,復雜而失控,沒有骨頭的跡象。不四處思考,沒有足夠的氣,沒有風就沒有體驗。其如仙,(作《大人賦》)淩雲之名,是壹個教派,也是它的風力。”這樣看來,白居易的“根情、苗字、華生、真意”說,劉勰的人品論,都是真言!

感人的才情和生動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壹定要為愛而創作,而不是為愛而創作。講真,不要裝假。“夫引黛故飾,而望錢生於蜀子;文采如此裝飾,辯之以情。”劉勰的理論是對無病呻吟、言不由衷、矯揉造作、空洞虛妄之流的壹個警醒。

重熔切割,明隱。文章的篇幅,內容的詳細,意義的明顯,警察的精準,也是文章所必須的。《融切》指出:“規範本體即融,切浮字即切。切之則不生,融之則節目明。”簡而言之,融是煉意,煉心,切是煉詞,錘煉語言。因為“萬念俱在初,言苦雜陳,心未掂量,必然沈重。”因此,劉勰提出了“三準論”——“它是以粗筆為基礎,標三準為先:始於終,以身定境;如果中間對了,就要考慮事情去上課;如果最後賒賬,就做個總結。然後,舒華給出了壹個犧牲的信息(提供:是,取代:不是)。即根據需要調整文字),除了繩墨,美料都是飄逸的,所以可以從頭到尾圓潤有序。技術不固定,心聽天由命,異端就來了,冗余就多了。因此,三個準成立,分討論的話。句句可削,可見其疏,字不可減,而知之。”“三個標準”理論提出了寫好文章的三部曲和三個標準:壹、依理確定文章體裁;其次,分析材料,選擇典型題材;還是那句話,言簡意賅,直奔主題。然後加工潤色,處理細節,定稿全文。

意義是隱藏的,警察是普通的,意義是隱藏的。《隱秀》雲:“夫心移遠,文情漸深。它源於奧地利,它的根是茂盛而輝煌的。它以英語為基礎,顯示和隱藏。隱者,文外之重(ch ng)也;秀也,文章中獨特的人也。隱藏的意義是作品,而展示是巧妙而卓越的。思是舊章之功,也是人才之好會。”今天說的是弦外之音,秀的是文章中的警示。文章簡單直白,余香未留,難透箴言聲。文中余音繞梁,猶似“石如玉山明,水懷珠潤”;壹種美麗的語言就像月亮在夜晚照著太陽發光,樹木觸摸著春天和崔林。

文章秀句,或發自內心,或得益於語錄。《石磊》認為,無論是“引古而不用舊詞”,無論是“取舊詞十分之壹”,還是“善解詩詞列傳”,只要是“以事為據,助古以證今”,都無可非議而《指瑕》認為:“搶了別人的美言,想到自己”,那麽“寶玉的大弓終會飛起來。寫全了就揭開了,收藏了就探索了。但是,遠離塵世的人太輕,同時期的人特別好。”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勰不是反對引用,而是反對抄襲。引用是明確借用來幫助自己的文件,抄襲是明確抄襲來作為自己的章節。抄壹整本跟拆包搶劫沒什麽區別,偷小抄就跟扒腰壹樣。跟上壹代的賊抄稍微輕壹點,跟同代的偷就是罪。

評論和分析

通過《鑒賞論》的相關內容,也可以看出劉勰的話語修辭觀。在《知音》中,他指出欣賞作品要從兩個方面、六個內容入手,提出了“六觀”理論——即閱讀文本,先標出六觀:壹觀體(即體裁情感),二觀詞(即修飾詞),三觀變(即, 變古為今以適應時代)和奇詭之四觀(即語言情境是否優雅流暢或離奇)既然技法成型,利弊就見分曉。 寫隨筆的丈夫情緒激動辭職,觀者披上隨筆進入情緒,順著波浪尋找源頭,雖然會很明顯。在上述六觀中,位、變、意屬於作品的內容,言、奇、宮商屬於作品的形式。從上面的理論來看,只有內容和形式考慮全面,這六個方面熨得恰到好處,文章才能“如泉臺人群,魚餌止路過。”

劉勰還非常註重積極修辭的運用,即修辭格。《李詞》重在對偶,分為兼容的兩組四種——內容、正詞、正物為壹組;從意義上來說,對與錯是壹組。說的各有千秋,兩個群體互相包容。在具體運用上,劉勰指出“美言困。”既要把事情做得緊密緊密,又要把它的章節聯系起來。用奇數和偶數,用雜配件是妳的耳朵。"

劉勰生活在壹個非常重視情侶的時代,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壹部波瀾壯闊的小說《文心雕龍》,裏面全是情侶,證明了他的愛情。所以所提倡的方法,可謂神精絕,貫通三昧——繁簡之美,散則顯露,長則雜,是高明之作。

“誇張”重在誇張。劉勰並沒有像今天這樣研究形式上的誇張,比如放大,縮小,串起。而是抓住了誇張是否合理的關鍵,把誇張分為兩類,指出了它們的不同效果:“但是,裝修差了,聲音就起來了,誇張了,名實就好了。”——如果誇張合理,就會引起強烈的* * *聲,否則就是違背事實,不合理。

今天,如果我們面對這樣的誇張——“麥稭粗如缸,麥芒直指蒼穹。”壹個麥皮和壹個瓦片,壹粒小麥三天。稻草是柱子,芒當梁,麥皮是瓦房,樓頂寫著大字,是壹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天堂。”“玉米和稻谷密密麻麻,天空密不透風。即使衛星掉下來,也會彈回到空中。”——誰能不深切地感受到,劉勰所說的話是切中要害的!

另外,比興講比喻,史維講引用,有不發表之論。我就不細說了。

劉勰能夠提出這麽多高明的修辭理論,是1500多年前的他的園林難以超越的,實在難能可貴。他的修辭理論,既是理性的解釋,也是口頭的、事實的佐證,既與文章的內容、形式有關,也與作者的思想、氣質、涵養、才華有關。他可以從美、德、美、美的關系等方面來闡釋抒情言誌的修辭美學觀,他承認“尋物之時,心會動搖”“感隨物旺,意會雅;帶著感情看事物,所以文字才會靈動優美。”雖然當時還沒有宏大的辯證唯物主義,但在今天,完全符合這種觀點。在這壹觀點的指導下,他從內容決定形式的認識出發,建立了系統的情感分析與挖掘理論。他從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唯物主義的理解出發,提出了“時變、質變”和“文變受世變、興依時序”的修辭觀,有選擇地繼承,又因時創新,為時代服務。《文心雕龍》深思熟慮,深刻而有思想,我的隨筆只是修辭上的膚淺。若成了吸玉之磚,亦幸有微願。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兩部分,每部分25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上篇五篇,從原道到辨騷,論述“文學之樞紐”,闡述作者對文學的基本看法,是本書的綱領和理論基礎。《明詩至秘書》二十篇,以《論文序》為中心,每篇論述壹、二、三種文體,可稱文體論。下篇二十篇,從思考到尋找,圍繞“分析感受與挖掘”,聚焦創作過程的各個環節,是壹篇創作論。《時間序列》、《故事集》、《同伴》、《成器》等四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歷代作家的文風和成就進行了批評,並專門論述了批評方法,可稱之為文學史理論和批評鑒賞理論。下半部分的這兩個部分是本書的精髓。最後的序言說明了他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文心雕龍》雖然在內容上分為四個方面,但其理論觀點自始至終是壹致的,各部分相互照顧。這是壹個嚴格的系統。它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無前例的著作,是中國文學理論遺產的瑰寶。它對我們現在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是研究中國文學從古代到南齊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它的成就是傑出的、前所未有的和得到普遍承認的。

但由於劉勰的名字不詳,當時學術界對他的了解並不多。《文心雕龍》出版後,這種苦心經營並沒有得到文學界的重視和名人的認可。當時,沈約很有名,在政治和文化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劉勰想先得到他的認可,卻沒有機會接近他。有壹次,劉勰在路邊等沈約,背上背著壹本書,像個賣書的。當他開車經過時,沈約攔住了他。沈約好奇地閱讀《文心雕龍》,並立即被吸引住了。他認為這本書“文理深刻”(《南史·劉勰傳》),大加贊賞。後來我經常把《文心雕龍》放在幾個案例上隨時閱讀。經過沈約的推崇,劉勰聲名鵲起,《文心雕龍》終於在士人中流傳開來。與此同時,38歲的劉勰也告別了他生活了十幾年的丁琳廟,走上了仕途。

劉勰的五十篇《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第壹部文學批評著作。他主張文學作品要有“體”(充實的內容)和華麗的形式(文采),提出了文學批評的六個標準(“六觀”)及其必備的修養,系統闡述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上一篇:石材機械和工具實用手冊目錄
  • 下一篇:2013佛山中考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