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明信片中的百年滄桑

明信片中的百年滄桑

當王南風夫婦按歷史順序排列明信片時,他們看到了壹個悲傷的清政府的雄偉日落,壹個龐大的帝國逐漸衰落和被欺淩的歷史事實,以及無數現在已成廢墟的壯麗景觀和建築...

這些明信片上的照片幾乎都是當年外國人在中國拍的。雖然它們反映了壹個世紀前外國人的視角和審美,但它們的歷史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

從集郵到收集明信片。

對於5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集郵幾乎是他們這個年齡段人的集體童年記憶。

畫家王南風在上世紀60年代初在哈爾濱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J票和T票是什麽了。而且他從叔叔收藏的清末民國和偽滿洲國的郵票上看到了老佛爺生日、溥儀婚禮等歷史場景,讓他從小就對圖片和歷史產生了興趣。與此同時,在Xi安,壹個名叫蔡曉麗的女孩有著和王楠鳳壹樣的集郵和繪畫愛好。

從65438到0978,進入中國最高美術學府中央美術學院,成為同班同學。幾年後,他們兩個壹起搬了家當,同時,他們把多年來辛辛苦苦收集的郵票組合起來。又過了10年,夫妻二人移居英國,成為專業畫家,很快在國際畫壇聲名鵲起。

隨著畫家事業的成功,隨著展覽遍布世界各地,無處不在,兩人壹定會光顧拍賣行和郵票店,自然會註意到舊明信片。王南峰說,他們開始關註明信片主要是因為明信片上的圖片吸引了他們。有很多他們在中國時沒見過的清朝舊明信片,買的多了,漸漸對其歷史內涵產生了興趣。

十幾年來,王南峰夫婦從世界各地的郵票店、拍賣行、郵展、地攤上收集了數百張有關晚清歷史的明信片。“我去德國辦展覽的時候,還見過壹個當時侵華的八國聯軍軍官的後代。德國老太太過來給我看印著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照片的明信片,還有瓦德西自己寫的明信片。還有壹張很大的豹皮,是醇親王載灃1901去德國為義和團運動向德國道歉時送的禮物。老太太和太後來和我交換這些東西,換來我畫的壹個笑和尚,我們倆都很高興。”

明信片上的照片不同於壹般的老照片,其價值往往是後來才發現的。明信片上照片的價值在當時就已經被認可了。只有記錄非常典型的生活畫面,表現重要史實、場景和人物,代表當時世界攝影藝術水平的照片,才能印成明信片。

19世紀明信片之旅

1869 10 1,奧地利在維也納郵局推出世界首套明信片,短短三個月就郵寄了300多萬張明信片,震驚周邊國家。接著,德國、英國、美國、法國、瑞士等國爭相效仿,明信片逐漸風靡全球。

當壹個英國人旅行和住旅館時,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給他的親戚和朋友寫明信片。內容無非就是當地的天氣,路怎麽樣,買雙新鞋,等等。這個習慣已經成為英國人生活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傳統。

1888壹位名叫喬治的英國商人到中國旅遊,他壹入住北京六國飯店就坐到辦公桌前,拿起壹張明信片,寫道:“親愛的瑪麗,妳好嗎?我已經到了北京,北京的天氣很好,整個北京是壹個美麗的奇跡。非常想妳。愛妳的,喬治。”

這張明信片被喬治貼上了大慶郵政的壹張2美分的紅龍郵票,它要從中國北京寄往遙遠的英國威爾士。但在當時尚未加入萬國郵政聯盟的中國,中國郵票只能在國內使用,國外的郵票被加在寄往國外的明信片上,即所謂的客郵。於是喬治在上面貼了壹張25年前的法國郵票,這足夠支付從北京到威爾士的全部郵資。第二天,這張明信片從北京的中國郵局轉到北京的法國郵局。19結尾,從北京寄往國外的明信片可能要先從天津上船,下個月天津港有壹艘開往南安普頓的船,所以這張明信片很可能就要上這艘船。當時船到要很久,要先去橫濱,或者先去新加坡,那裏的人裝的是水煤。整個過程都記錄在明信片上,每經過壹個地方都會蓋上郵戳。有時候可能天氣不好,船開不了,我們要等。這艘船至少要三個月才能到達南安普敦,然後去威爾士。19世紀有多少西方人能去中國?英國威爾士女子瑪麗收到了這樣壹張幾乎來自天邊的明信片,她大概不會扔掉,但壹定會留著給兒孫們看。

我國第壹套明信片由清政府於1896年發行,左上角印有“大清郵政”字樣,圖案為盤龍、常青,成為今天的珍貴文物。民國16 (1927)年3月,交通銀行開業20周年之際,當時的交通部發行了壹套4種紀念明信片,正面套印紅綠紫,郵品揚帆遠航,象征壹帆風順。相反的模式是不同的。其中壹條是郵、電、路、空運輸走的,另外二、三、四條是天津、上海、漢口交通銀行走的。這套明信片,白紙壹張,彩圖精美,通過與萬國郵政聯盟各國的協議,可以在成員國之間暢通無阻地傳遞。這是中國發行的第壹張官方紀念明信片。因為很少印刷,也不出售,只是作為臨時的禮品,所以很少被老百姓看到,成為集郵的珍品。

100年後,這些老明信片是由兩位在世界各地流浪的中國藝術家從世界各地逐壹挑選出來的,價格從壹百英鎊到幾百英鎊不等。

明信片中的百年滄桑

壹張小小的明信片,有知識,有史料,有藝術,可以說是壹部民俗史,文化發展史,社會進步史...

在雍和宮的雍和宮,那個站在墻腳,戴著帽子,拿著相機的老外,見證了這些明信片上照片的來歷。也見證了他是第壹個來到中國的外國攝影師。

而天壇的聖壇又能見證什麽?當時這個地方不是普通人參觀的地方,而是皇帝祭祀的地方。祭壇前的路沒有黃葉覆蓋,說明這裏有人管理,有時有人來打掃。然而斑駁的漢白玉欄桿,破碎的楠木窗格,壹個宣德年鑄造的布滿銹斑的鐵鼎,欄桿上的青苔被水龍頭流出的雨水侵蝕成了深綠色,見證了祭壇的年久失修。然而,宏偉的建築風格仍然存在。即使是破窗戶,風也能吹進來,雨也能吹進來,鳥兒也能飛進來築巢。但它由巨大的楠木柱子支撐,無論風雨,五百年也不會倒。只是壇頂的枯草,卻像畫龍點睛,見證了明清帝王祭天祈福的祭壇,中國古代最大的祭祀建築——連壇頂都被冷落得雜草叢生,晚清的中國已經衰落到什麽程度!

三個十幾歲的男孩在北京學抽鴉片的場景,可以算是清朝的成人禮。雖然圖中右邊的孩子在外國人的鏡頭前坐姿有點不自然,但他拿著壹根長長的管子,嘴裏叼著壹個漢白玉的管口,還是相當熟練的。他嘴角略帶嘲諷的笑容,說明他看到了,發生了,外國人來不來對他來說無所謂。他知道誰來誰就得住酒店,誰來誰就得吃飯。只要他開口,就能有飯吃,有衣穿。中間是跪在壹個木箱上,手裏拿著打火石,專註地點燃壹支煙的男孩,還有畫面左側那個微微彎腰,左手提著米筐,右手拿著食物盒的家夥,他們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只是加強了某種儀式的肅穆。也許這幅清末男子成年儀式的畫面,見證了早已開始變得不可救藥的麻木與墮落?

在北京郊區的壹座寺廟前,壹個年輕人站在山門腳下的臺階前。這個精靈又高又有活力。他既不是書生,也不是軍人,但他寬闊的肩膀和站立不穩的姿勢證明他練過家傳拳術。他衣著整潔,穿著薄底靴,系著壹條寬腰帶,辮子塞在腰帶裏。寺廟也是整齊劃壹,沒有破敗的跡象,樹木欣欣向榮,與衰敗的天壇完全不同。這個年輕人看起來既不缺乏力量,也不缺乏智慧,更不缺乏任何行動能力,但在1908,他站在壹條山路前,背影似乎充滿了意義。這是1908的北京。慈禧還沒有死。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之後,中國人面臨著壹個巨大的選擇,是保持幾千年的生活方式,還是做壹個精英,搞壹個君主立憲的改革。是推翻皇帝、封建主義、孔家店、五四提倡白話文,還是推翻列強、瓜分土地、搞* * *資本主義?

外國人來了。在天津租界,穿著英國服裝、拄著英國文明棍大搖大擺的外國人,把他們的教堂、博物館、學校搬到天津,冒充永久居民。江南人,穿著綢褲,坐在洋椅子上,還在擺滿碗的八仙桌前拿著筷子和酒盅。對人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這就是中國人的生活。

也許是壹輛古老的水車見證了平靜、緩慢、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最終解體,也許是從外面回京的駝鈴聲中,能聽到百年歷史腳步的回聲...

  • 上一篇: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 下一篇:美膚寶怎麽樣,美膚寶品牌介紹,美膚寶品牌介紹,美膚寶品牌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