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泗州古城烏江水運中心

泗州古城烏江水運中心

烏江,古稱巴江、姜妍,又稱錢江、富水、涪陵。今天沿河(泗州)到思南的壹段,唐代叫內江,後改為德江。吳江航運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2300年前,即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就派將軍司馬厝從(今涪陵)入關,溯至巴符水(今吳江),以楚商所在之地為黔中郡。公元前280年,秦國趙浩棋派司馬錯帶著10萬巴蜀兵和1萬艘船只,載著600萬米斛,從岷江到長江。回到符拔河,重新占領楚商的土地。這是烏江最早的長途運輸記錄。

漢代貴州北部烏江流域的下部,現在屬於涪陵縣。蜀漢西晉時期,漢府縣和萬寧縣曾位於烏江幹流。到西晉末年,社會動蕩,皇族太平,土著自生自滅,持續200多年,期間建立動態不詳。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首領田思和即位,梁武帝將疆域遷至鳳州,後又遷至貴州(今彭水),包括貴州東部邊境。鄭玄元年(公元578年),新州總經理宇文述招安王元書,生下王元書,朝廷在偏僻之地設費州。

隋煬帝五年(公元585年)烏江設富川縣(今思南、德江之間),十九年(公元599年)設武川縣(今沿河縣),是烏江沿岸正式建立縣治的開始。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富川劃歸乾安郡(郡治今彭水)。吳川初遷李詠府(今黔江區),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設梧州。歷代在烏江沿岸設置郡縣,多是因為水運的好處。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烏江支流洪渡河設立洪都郡,劃歸貴州(彭水郡治所)。這個網站仍然存在。唐林德二年(公元665年),在貴州設總督署,管轄附近各州,洪都成為烏江進入今貴州的門戶。大使往返,官員轉運,朝貢運輸經過這裏。同年,洪都縣遷至弓疃(今龔灘鎮)。洪都縣遷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烏江航運的發展。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以後,諸州幾經易名,梧州改名為泗州,又撥出壹部分為飛州,朝廷對烏江中遊的控制得到加強。至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泗州領吳川(州治,今沿江)、王思(烏江支流銀江口)、瓊斯(今銀江河)三縣;費州率領富川(治州,今思南)、塔多(今思南朝地)、富陽(今德江煎茶溪)、樂騁(今鳳崗北)。除富陽和樂騁外,以上各縣均位於烏江幹流或支流沿岸。

唐代沿烏江通航河段設置郡府,體現了水運、港口、城鎮之間的關系。水運促進了沿江城鎮的形成和發展,縣政府的設立促進了水運的發展。

唐朝對各級官員的考核非常嚴格。當高宗被任命時,他被任命為來自南方的特使,並由五級以上的正直官員任命。禦史到各郡去查,以決定升遷和調動。貴州、廣西、肥州等地的沿江城鎮和水路交通雖有壹定發展,但與中原相比,仍是生活條件惡劣的閉塞地區,成為朝廷貶官、流放“罪人”的地方,被流放者十幾人。如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隴右任命皇甫偉明得罪權臣李,貶為亳州總督;上元二年(公元761),周琴刺史魏侖因攻吐蕃失敗,被貶入四川。同年,毛成徐若被貶為漳州濱華威;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齊魯背信棄義失敗,貶司馬新州,同僚白之珍貶司馬泗州,趙贊貶司馬亳州。再如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成幹太子造反被廢,遷居貴州,清四年(公元659年),孫昌戊己因反對武則天的建立而被流放到貴州。至德二年(公元767年),大詩人李白輔佐王勇李林失敗後,被流放至夜郎,後被赦免。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丞相吳起被撤名,遷至益州。上述人員流動,進入貴州,走水路方便,客流量也會相應增加。在唐詩編年史中,有壹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如劉禹錫的“送別義船主卻歸黔南”,“黔江秋水侵雲霓,我未夜失。”這首詩表明,客運是當時水運的常規活動之壹。

前洲是夔州路的貿易中心之壹。熙寧六年(公元1073),在此設夔州道公司十年(公元1077),規定乾州營業稅五萬,比巴、中、萬、渝還多。商人來回奔波,物資提供。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為趕上軍糧運輸,四川綏靖制度大使伊稀提出清理上遊浮木,就近收集木材到黔州、瀘州等州造船,以彌補私船不足,這就是烏江官船記載的開端。時至今日,沿河縣仍有官船的名稱。

  • 上一篇:如果明朝沒有靖難之戰,朱允炆接管天下,歷史會走向何方?
  • 下一篇:用600字寫壹個關於童年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