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卷軸是中國什麽時候發明的

卷軸是中國什麽時候發明的

[滾動]

是中國畫最常見的畫風,因“軸”而得名。壹般壹個作品裝軸,也有很多作品裝軸。中國畫的計量單位“軸”由此而來。有垂直卷軸和橫幅。豎軸、掛屏、中堂是直的,橫掛、手卷是橫幅。

卷軸的起源與紙的普及密切相關。

東漢和永元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制作了質量較好的紙張,紙開始被用作書寫材料。晉代(公元3世紀)左思寫《三都審判》用了十年時間,說“豪奢家爭傳寫,洛陽貴為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洛陽紙貴”的故事,說明紙在3世紀已被廣泛用作書寫材料。

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3年),據桓玄《建康(今南京)誌》載,他下令:“古無紙,所以用簡,不用尊。”今天,所有使用簡單的人都用黃紙代替。“這是統治者下令推廣以紙代簡的最早記錄,對紙的推廣和應用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但由於早期在紙上寫書的形式,完全被帛書模仿。紙被廣泛使用後,逐漸從抄寫發展到卷制,形成了完整的卷軸體系。因此,這壹時期[東漢晉代]在圖書史上也被稱為卷軸時代。

早期,紙卷的形狀沿襲了帛書卷,古代文獻和敦煌紙的記載都證明了這壹點。到了後期,專輯體系轉型,就演變成了獨特的造型,也就是折疊和旋風。紙卷就像壹個絲綢卷軸,以軸為中心從左向右纏繞。紙卷通常由幾張紙組成。古代紙張的長度往往有壹定的標準。每張中國紙約壹尺(0.231厘米)。關於金紙的規格,宋代詩人趙錫虎說:“高者壹尺,長者半丈。”敦煌紙壹般寬約30厘米,比晉紙略寬;長度大致為41到48厘米,約等於中國尺子的兩尺,與古代用兩尺紙來鈔書的說法大致相符。

紙卷每行的字數也不固定。從形體上看,有幾十個字到幾十個十字。論文壹般是單面寫,雙面寫。六朝以來,出現了朱、墨兩種顏色書寫的紙張。正文用朱書寫,註釋用墨汁書寫,是後世彩印的先驅。紙卷的抄寫格式沿襲了帛書,變得更加細致。

紙卷的質地遠不如絲綢柔韌結實,需要更多的保護。於是,壹些已經在絹軸上采取的保護措施,在紙卷時代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紙卷的頭部除了本身留下的空白“冗余”外,往往還需要加壹個“包頭”(以下簡稱“包頭”)來保護紙卷。袋頭用結實的硬紙,或者用絲綢之類的絲織品,中間系壹根帶子把紙綁住,稱為“帶”。絲帶壹般是用絲做的,這在古代也是很講究的。有些人還用不同顏色的膠帶來區分不同類別的書籍。壹些大書有許多卷。為了避免與其他書籍混淆,保護卷冊不受摩擦,要用“書衣”包裹,稱為“書”,寫成“書”。說文曰:“嘿,書衣也。????????????. "這樣的壹包就是壹包,壹般十卷或者五卷為壹包。

這種卷軸形式壹直沿用到唐末,後來演變成折疊、旋風等折疊形式,再發展到活頁裝幀,引發了書籍形式的壹場革命。

  • 上一篇:《王者榮耀》中安吉拉的故事是怎樣的?
  • 下一篇:如何查詢農村養老保險交了多少年?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