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閩南民俗文化有哪些代表?

閩南民俗文化有哪些代表?

閩南的風俗文化大致有以下幾種:

1,年豆

農歷三十日和農歷二十九是農歷的最後壹天,也指最後壹天的晚上。春天俗稱“年鬥”和除夕。

2.為節日做準備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被褥蚊帳、煮年糕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組織“尊神尊佛尊母”的供品和年貨、請老師寫春聯、有的甚至在各寺廟“燒年金”等大掃除。

3、餵養年齡

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前壹兩天,留下豚餅,名曰生年。”

4.女兒女婿日

今天壹大早,女兒、女婿、外甥都盛裝來到爺爺奶奶家,帶著雞肉、豬蹄、面條、五花肉、蛋糕、餅幹。女婿帶領壹家人給嶽父嶽母拜年,和給嶽父過生日壹樣重要。

5、提水蓋好井

除夕夜,家家戶戶把該洗的東西洗完,去井邊打水,把水缸灌滿,微微溢出,以示壹年有余。之後,用石板或木板把井蓋上壓石,就不再抽水了。直到正月初壹才被水淹沒。現在用的是自來水,這個習俗已經不存在了。

6、帝王之火象征

清末陳《溫嶺年譜》:“火符:除日本人外,另印火符,貼於各門上,主人賜其四幣,以過新年。紙張為青色,長四寸,寬三寸,中間壹幅老人畫像,上面兩條龍,邊上兩行四個字:左邊寫著:‘宋姓無極,火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神,可供萬迎水’。

7、買甘蔗

清末陳《溫嶺年譜》:“除夕:除夕夜,人們把甘蔗放在門口,這幾乎意味著好轉。童音印社的黃牟西先生(京唐)說:不要把美好的東西都嚼到最後,每個人都要珍惜當年的冷心。”

8.炸堆組成天空

端午節前,泉州常有陰雨,人們渴望晴天,模仿女子蝸牛煉石補天的做法,於是有了“炸樁補天”的民俗。“雨微,油掬煎”的民謠,就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堆是“米線或面條和油炸的東西”(泉州府習俗),味道鮮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泉州,除了眾所周知的“蠔樁”(又名“蠔炒”),還有“麥樁”、“豬油樁”。

9.灰塵

為了幹凈地度過春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壹年壹度的“除塵”(除塵),即徹底的大掃除活動。這種“撣灰”的習俗,在宋代就可以看到。據宋子穆《夢錄》和梁記載:“十二月末,無論大小,人們都要掃門打掃房屋,祈求新的壹年平安。”

10,滿月

嬰兒出生壹個月時,稱為“滿月”。主人要請理發師給寶寶剃胎毛,俗稱“剃滿月頭”,給親戚朋友送“龜餃子”,親戚鄰居會回贈衣服、中獎的毛巾、項鏈、手鐲、腳鐲。“甲魚湯圓”裏肯定有壹種叫“滿月”的湯圓,俗稱“豬媽媽的奶”,因為長得像乳頭。象征母乳充足,寶寶健康。

11,度

嬰兒壹歲,俗稱“度”。那壹天,主人會為嬰兒“壹醉方休”,祭拜神靈和祖先,設宴款待賓客,並制作大量的“四腳龜”和粽子分發給親朋好友,祈求嬰兒早日學會走路,健康長壽。外婆家壹般會送繡有“?”的“鬥篷”、“帽子”二字和虎頭紋的虎耳帽、虎頭鞋,以及銀如意鎖、長壽鎖、天鎖或手鐲、腳鐲等,祝願寶寶身體健康。

12,國範

閩南靠近東南沿海。從唐朝開始,泉州人就遷徙到了南洋群島。隨著宋元時期泉州港的繁榮,泉州華僑乘船到東南亞各國經商的人數急劇增加。當地人習慣把去南洋謀生稱為“樊凡”,而生活在南洋的華僑則稱為“柯凡”。

閩南文化不僅包含廣義的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還包含狹義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和方言。

  • 上一篇:歷史檔案
  • 下一篇:陳喬恩和她的男朋友在半夜喝了很多酒。她因酒後駕車被捕。她還有什麽酒後失態的黑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