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果妳對人性了解透徹,妳就能理解明末。那麽什麽是以人為本呢?

如果妳對人性了解透徹,妳就能理解明末。那麽什麽是以人為本呢?

在生活中,我們談論人性和利益時,總是從自身出發,根據現實給出最理性的判斷。但說起歷史,很多人都忘了這壹點。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南明的歷史雖然極短,但壹點也不簡單,絕不是簡單的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關系。局裏的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的利益做出最理性的選擇。

南明政權的主要社會基礎分為三類,即既得利益集團、軍閥勢力和底層民眾。

這三類人興趣不同,在思考去哪裏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想法。很少有人會認真考慮什麽國家、民族之類的空話。

如果民族和自己的利益有* * *共同點,大家自然會支持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 * *共同點,就會和自己的利益沖突,大家自然會反對國家和民族。

當然,我不敢說這是必然現象,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不會抵觸這個理論。

無論南明政權的未來如何,既得利益集團都希望這個政權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而軍閥則希望融入既得利益集團的圈子,獲得更多的利益。至於人民,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以上三位絕不會因為政權是朱家帝而對南明網開壹面。崇禎皇帝是朱家真正的皇帝,他們侵犯他們的利益,還是會給崇禎皇帝壹個臉色看。如果是南明政權,他們有什麽理由不這麽做?

不同的利益集團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自然會相互合作與配合,自然也會有沖突與鬥爭。他們之間的所有事件最終都會形成合力。這個合力就是所謂的歷史潮流。

從表面上看,任何壹個變革的時代都會出現壹個偉人(或偉大的群體),他(或他們)將決定歷史的走向。但實際上,這個偉人(或偉大的團體)只是站在風口上的豬。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順應了歷史潮流。

政治既簡單又復雜。說簡單是因為政治沒有什麽深刻的內涵,只是摔跤。說他復雜是很復雜的,因為權力總是在變化,如何獲得更多的權力是壹件很復雜的事情。

這就是馬克思定義人的初衷。不明白什麽是人,就無法在政治角力中獲得更多的權力。如果不能獲得更多的權力,無論他代表什麽利益,結果都是沒有了。

在傳統史書中談到李自成和張,那是賊喊捉賊。會用貶義詞的,絕對不會用中性客觀詞,牙齒都快掉在紙上了。

但就是這樣壹群被鄙視的小偷,卻能在明末大舞臺上呼風喚雨。大清確實代替了大明,但毀滅大明的不是大清,而是卑微的盜賊。

我在課本上講到李自成和張的時候,那是壹個農民起義軍的吶喊。如果妳能用正面的詞,妳就絕對不會用中性客觀的詞,贊美無以言表。

但就是這樣壹群被熱情贊揚的農民起義軍,卻在大明滅亡後短短幾年就出局了。唯壹的殘余也主動與南明政權交好,* * *抵禦來自北方的敵人。

沒有多少人生閱歷的人,在讀這兩個版本的史書時,大概都會精神錯亂:李自成和張到底是誰?

這是我不喜歡政治宣傳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註入太多的情感,就會被黑白欺騙。

歷史不是小說,但很多人更喜歡通過看小說來讀歷史。

作為壹個官僚集團,他們是既得利益者。換句話說,普通人的生活環境再差,也無法反叛。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亂,自身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作為房東,他們也是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說,農民的生活環境再差,也不能欠房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亂,自身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以上兩種想法有錯嗎?基於自己的利益,這種想法是正確的。但是基於他們被壓迫的階級,這種想法自然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他們以理性的方式思考,他們自然會明白,被壓迫的階級決不能走投無路。但是如果涉及到他們自己的利益,那就是另壹回事了。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每隔壹段時間,血與火就會自然交融。這不是因為人性喜歡殺戮,而是當階級固化了,只有血與火才能改變這壹切。

蛋糕那麽大,妳越吃越多。表面上看是盛世,其實這只是世界末日的倒計時。

李自成和張是底層人民的代表。如果不是底層人民吃不上飯,那麽李自成和張再能幹,也不可能鼓動大家站出來造反。甚至就他們而言,只要有飯吃,有衣穿,他們未必會站起來造反。

要知道,李自成和張本來就是大明的體制內成員,是大明的既得利益集團吃相太難看,吃光了原本屬於他們的口糧。為了保證不被餓死,他們不得不站出來爭取食物。

這是人類的壹種本能行為。講反帝反封建不是很俗嗎?

王二寫的第壹個反旗,是主將,然後是紫金,接著是李自成和張,接著是李自成和張,接著是郝和。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只要既得利益集團不改變利益分配方式,這種自下而上的反叛就壹天不會結束。

如果把上述反賊頭目都殺了,還是會有人繼續造反,因為這不是少數人能推動的事情,而是整個世界現有的結構出現了大問題。

在法庭上,其實也是壹樣。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卻改了十九紀。他為什麽會做這種事?

因為在皇權穩固的時代,皇帝打擊高官並不難。有人哭,有人笑。這個官員被趕下臺,自然會有人接替他的位置。當壹批官員被趕下臺時,自然會有另壹批官員接替他們的位置。

有了足夠的官員,皇帝自然可以非常輕松地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但皇帝只能打擊某壹個人或某壹群人,絕不能傷害整個既得利益集團。

萬歷皇帝任命張做呢?壹條鞭子?在改革過程中,整個利益集團遭到破壞,所以當張死後,萬歷皇帝立即停止了改革。

萬歷皇帝征收礦稅時,朝廷和外朝各政黨的人聯合起來反對萬歷皇帝。

在這場風波中,我們看到了大太監和朝臣們齊心協力。很多人在談到礦產稅的時候,總是對反對者的身份含糊其辭,但其實反對者都是從中獲利的人。

崇禎皇帝剛登基的時候就是壹個天真的想法,以為大明只要殺了魏忠賢這個禍水生靈就能實現中興。

但當他毫不費力地殺死魏忠賢時,卻發現局勢變得更加崩潰。以前軍隊還是有工資的,但是殺了魏忠賢之後,就有了拖欠工資的行為。這是怎麽發生的?

很多人說起明末的經濟危機,總說明朝皇族那麽多,大明都被生死拖垮了。但是為什麽不早不晚的拖下來,等到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呢?

崇禎皇帝自縊後,南明政權繼續執政,但無論南明政權如何沖突,我們都沒聽說他們缺錢。清朝入主中原後,從未聽說過他們缺錢。

偌大的中國,只靠殺百萬明皇族就能重生嗎?那對大明宗室來說太高了。

在討論壹個國家滅亡的原因時,最忌諱的就是指責這個指責那個,仿佛沒有這個因素,國家就不會滅亡。

其實國家滅亡的直接原因是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的原因有很多。想要改變這壹切,僅僅依靠改善是絕對不夠的,這需要壹個徹底的清洗,這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

據說林東黨很有才華,但是當林東黨執政時,它未能改變這壹切。討厭林東黨的人認為所謂的太監比林東黨可靠得多,但如果太監上臺,恐怕也改變不了這壹點。

都是既得利益者,不能拖著頭發壹飛沖天。

清朝會是改變這壹切的關鍵點嗎?至少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大清是改變不了什麽的。

按照正常發展,只要清朝入主中原後這些人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南明政權的和平演變自然是有希望的。但這樣壹來,所謂的大清不過是第二個大明,原有的痼疾全部遺傳,出現了建國之初的暮年景象。

比如歷史上的西晉,司馬氏家族幾乎完全接受了曹植的根基,所以西晉建國之初,上層是壹片腐朽景象,壹個新興的政權居然顯老了,以至於短短幾十年就滅亡了。

清朝的基本菜是八旗貴族,軍事能力強,但肯定不如過去那些官僚。如果是和平演變,八旗貴族難免會被欺負。

在這種背景下,?剃須順序?它出來了。

我以前寫過?剃須順序?相關文章,?剃須順序?八旗的出臺,主要是出於對投降清朝的明勢力的支持,但其中也有希望收拾明勢力的需求。

如果沒有辦法改變現有架構,那壹定有?大破大立?勇氣,否則只能建立壹個改良的政府,決不是新政府。

要想有所改變,上任就必須有所改變。所謂的是什麽?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不能通過這三把火把不合理的現有結構燒掉,那麽所謂新官的行為就和前任沒有太大區別。

就,?剃須順序?這壹招太詭異了,再加上清朝是異族,自然會遭到漢人的抵制。所以進來了?剃須順序?引進後,大清雖然得到了清理既得利益集團的機會,但也背負了沈重的民族枷鎖。

南明政權內部的既得利益者看清楚了這壹舉動,但無論他們看得多清楚,都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醒,他們也知道不應該繼續分享贓物,但任何試圖破壞他們分享贓物行為的人,都會在第壹時間被排擠。

這是歷史的趨勢,永遠不會脫離人性。很多時候,總會有壹個智者能看透歷史大勢,不是因為他有特殊功能,而是因為他懂人性。

應該如何學習歷史?可能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方式吧。但在我看來,要了解歷史,首先要了解人性。

如果妳習慣性地站在高處往下看,如果妳習慣性地站著說話好像很輕松,如果妳習慣性地用浪漫的眼光看待歷史,妳得出的結論必然與事實相悖。

  • 上一篇:關羽的生活背景
  • 下一篇:SAT詞匯積累:質量大於數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