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有什麽歷史淵源?

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有什麽歷史淵源?

10世紀末,塞爾維亞曾壹度處於保加利亞的統治之下。1018,拜占庭滅了第壹個保加利亞王國,然後又逼塞爾維亞就範。此後,塞爾維亞的政治中心從拉什卡轉移到澤塔。沃伊斯拉夫之子米哈伊爾統治時期(約1050 ~ 1082),虔誠軍被合並。為了提高塞爾維亞的國際地位,米哈伊爾於1077年從教皇格裏高利七世手中接過王冠,開始稱王。在他的兒子博丁統治時期(約1082 ~ 1101年),波斯尼亞被合並。然而,博丁死後,塞爾維亞再次分裂,波斯尼亞被迫依附於匈牙利,其他地區則在拜占庭的控制之下。

斯拉夫人在公元8世紀來到今天的塞爾維亞,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皈依東正教。最早的塞爾維亞國家是在10世紀中葉由卡斯拉夫·克洛尼米羅維奇(Caslav Crony milovic?)成立。尼曼亞王朝興起於12世紀,在14世紀中期沙皇斯特凡·杜山統治時期,塞爾維亞國家的發展被推向了頂峰。

此時奧斯曼帝國開始征服巴爾幹半島,並於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敗塞爾維亞人(這場戰役的結果至今仍有爭議)。到15年底,奧斯曼帝國徹底征服了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五個世紀的統治。

塞爾維亞在1804和1815兩次革命中獲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了完全獨立,1882年建立了王國,其疆域僅包括今天塞爾維亞的中部。1910早年的兩次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的領土向南擴張,包括了科索沃和現在的馬其頓共和國,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管轄,不在塞爾維亞的版圖之內。

1965438+200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加夫裏霍·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街頭持勃朗寧M1900自動手槍連開7槍,擊斃正在薩拉熱窩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法蘭茲·費迪南及其妻子索菲。這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導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塞爾維亞在1914年底成功抵禦了奧匈帝國的三次進攻,但在1915年,盟軍(包括奧匈帝國、德國和保加利亞)聯合對塞爾維亞發起進攻,並占領了其全部領土。

1918年,盟軍戰敗,塞爾維亞恢復國家。12年,塞爾維亞與鄰國黑山和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前奧匈帝國管轄下的伏伊伏丁那共同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三面受敵,除希臘外,所有鄰國都是軸心國成員。1941年4月,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並瓜分。比如伏伊伏丁那大部分被匈牙利吞並,科索沃被阿爾巴尼亞吞並,塞爾維亞其余地區被德國人占領。這時,南斯拉夫人民軍在鐵托的領導下開始抵抗德軍的占領。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南斯拉夫,在鐵托的幫助下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建立了共產主義國家,但1948年,南斯拉夫和張?君軒?鐵托於961年與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壹起創建了不結盟運動。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壹。南斯拉夫在這壹時期成為東歐共產主義國家中較富裕的國家。

1980年鐵托死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的解體..1992之後,南斯拉夫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65438年至0999年,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轟炸,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而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重組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通過全民公決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議會也宣布獨立,成為被解散的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的合法繼承者。

科索沃歷史悠久。根據克羅地亞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斯蒂·帕切維奇的研究,40多個好戰的遊牧部落,即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科索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量斯拉夫移民渡過多瑙河,定居巴爾幹半島。他們建造城堡和教堂,開墾荒地,把從事放牧的伊犁人趕到丘陵山區。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到14世紀,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統治下,塞爾維亞王國進入全盛時期,勢力範圍壹度擴大到馬其頓和希臘,以科索沃為王國中心。當時地緣政治認為,統治科索沃就是統治巴爾幹半島,可見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蘇丹穆拉特率領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梅勒平原與塞爾維亞的拉薩王子率領的基督教聯盟軍決戰。結果繆拉和拉薩都戰死沙場,科索沃從此被土耳其人占領,整個巴爾幹地區逐漸被奧斯曼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軍隊攻陷,1456年雅典淪陷,1459年貝爾格萊德被土耳其攻陷,塞爾維亞王國正式滅亡。

土耳其的占領導致巴爾幹地區壹分為二,南部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部分波斯尼亞人,北部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拉沃尼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當時奧地利的維也納是歐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亞洲專制主義是愚昧、腐敗、混亂和暴力的代名詞。許多塞爾維亞人無法忍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逃往北部和西部,尤其是克羅地亞和伏伊伏丁那,而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則遷往科索沃,填補塞爾維亞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的奧斯曼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實行了改變當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在此之前,當地的塞爾維亞人信奉東正教,而阿爾巴尼亞人則信奉天主教。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采取強制措施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但這些信徒並沒有規定必須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允許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存在。然而,信徒必須向當地政府繳納人頭稅,數額相當高,幾乎超出了普通東正教和天主教徒的承受能力。如果任何人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他們可以免交這項稅。那麽多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塞爾維亞人遷移到基督教占主導地位的地區,這壹漫長的旅程在17世紀達到高潮。據史料記載,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約有3萬至4萬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或亞得裏亞海的克羅地亞。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的土地和房屋分配給改變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將居住在鄰近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經成為壹個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據土耳其1910人口普查,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占當時當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

18年底以來,南斯拉夫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經過兩次起義,塞爾維亞於1815年建立公國,黑山於1852年建立公國。1876-1878塞土戰爭後,阿爾巴尼亞民族復興運動持續興起。衰落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由於害怕塞爾維亞的強大,開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在1880-1889期間,60 000名科索沃塞族人遷移到北部。1912、巴爾幹各國向土耳其宣戰,推翻了土耳其的統治,被奧斯曼帝國奴役了五個世紀的科索沃重新並入塞爾維亞,居民多為阿爾巴尼亞人。為了恢復多民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國沒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莊園,優先考慮有立功表現的塞爾維亞士兵。大量在莊園工作的阿爾巴尼亞人與土耳其人壹起移居土耳其,使定居於此的阿爾巴尼亞人急劇減少。到1929,科索沃將有約50萬阿爾巴尼亞人,約占科索沃總入口的39%。

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被墨索裏尼的“大阿爾巴尼亞”吞並,近65438+萬塞爾維亞人被迫逃離家園。由於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期間,占領者沒有受到奧爾巴尼的攻擊。

亞洲人的抵抗,相反,當地居民對加入壹個統壹的大阿爾巴尼亞特別興奮。

當時並肩抗擊法西斯的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領導的遊擊隊,對科索沃的歸屬持有不同看法。1943年底0944年初,在阿爾巴尼亞召開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將科索沃並入阿爾巴尼亞,但該決定立即遭到南共中央的反對。1944 l 65438+10月,南人民解放軍解放科索沃。1945年2月,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阿爾巴尼亞叛亂分子在科索沃建立了壹個軍政府。16年3月,軍政府頒布法令,禁止來自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稱他們是大塞爾維亞專制政權的支持者。4萬名南斯拉夫士兵與1萬名阿爾巴尼亞士兵激戰。結果,塞爾維亞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萬的阿爾巴尼亞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議會決定將科索沃並入塞爾維亞共和國。就這樣,戰後科索沃回到了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版圖。然而,雖然阿爾巴尼亞人是南斯拉夫的第五大民族,但阿爾巴尼亞人聚居的科索沃並沒有像塞爾維亞和黑山那樣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1946號南斯拉夫憲法規定科索沃是科索沃-梅托希亞的壹個自治省,隸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人清洗了阿爾巴尼亞人中的親法西斯分子,但這激起了阿爾巴尼亞人的反抗,進壹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正是由於上述長期復雜的歷史變遷,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都認為自己是科索沃地區的主人,沒能成為南斯拉夫第七個自治共和國。此外,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認為他們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舉行了多次示威要求獨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後,強調“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獨立、平等和自決權”,並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建立了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政府。在1960年代,大約有70-30萬阿爾巴尼亞人逃到科索沃。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傾向逐漸高漲,發達地區要求取消國家控制,而塞爾維亞則堅持中央集權和聯邦控制投資資金。由於歷史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貧窮的地區。1953年,科索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南非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總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發達地區文盲率僅為19.438+0%。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塞爾維亞人,但出生率卻遠高於塞爾維亞人。人口過剩反過來加劇了貧困。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下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42%。從65438年到0966年,科索沃人口增長率為3.79%,阿爾巴尼亞人增加到1萬,而南斯拉夫人口增長率只有1%。1968年,科索沃學生舉行大規模示威,首次要求自治,高呼建立科索沃共和國。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同意給予科索沃壹定程度的自治權。到1971,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占總人口的73.7%,他們對民族自決的要求日益強烈。1974南斯拉夫新憲法賦予科索沃廣泛的自治權,享有與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國同等的權利。阿爾巴尼亞人有用母語教學的學校,這些學校培養了大量阿爾巴尼亞知識分子。由於科索沃經濟文化落後,許多塞族人離開科索沃到其他地區尋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識分子因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而不滿,成為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核心。

1980年5月,鐵托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個人權威的領袖,各共和國的分裂傾向不斷加強。1981 3月至4月,由阿爾巴尼亞交換生教授培訓的阿爾巴尼亞大學生在普裏什蒂納大學舉行示威遊行,要求建立獨立的科索沃共和國。示威者首先與警方發生沖突,多名學生被捕,塞爾維亞當局派兵對科索沃暫時實施軍事管制。因此,科索沃塞族和阿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經常醞釀成流血沖突。塞爾維亞人認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聖地,是塞爾維亞文明的搖籃。出於歷史原因和民族感情,塞爾維亞不可能放棄科索沃。從種族角度來看,科索沃越來越阿爾巴尼亞化。到1991,科索沃的塞族人只占總人口的L1%,而在1961,塞族人仍占27.4%。米洛舍維奇在1987訪問科索沃期間,呼籲當地塞族居民不要因為困難而離開這片土地。

作為少數民族的塞爾維亞人越來越感到孤立和被排斥,而阿爾巴尼亞人正在爭取政治優勢,種族沖突正在加劇。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指責阿爾巴尼亞人騷擾他們,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要求廢除憲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上世紀80年代末,南斯拉夫因民族矛盾和經濟危機而四分五裂。塞爾維亞* * * * *米洛舍維奇利用民族主義情結拉攏群眾,提高自己的威望。塞爾維亞無力阻止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和波黑脫離南聯盟,但決心不惜壹切代價不阻止科索沃獨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民族情緒上來說,‘科索沃是歷史上第壹個塞爾維亞王國的誕生地,誰放棄它,誰就會成為塞爾維亞人眼中的罪人。米洛舍維奇利用塞爾維亞人的這種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提出了“大塞爾維亞”的口號。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維奇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派兵鎮壓阿爾巴尼亞礦工罷工和學生示威,修改1974憲法,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取消阿爾巴尼亞學校,取締阿爾巴尼亞組織,包括新聞機構。阿爾巴尼亞族人和警察之間發生了暴力沖突和槍戰。20多人被殺,許多人被捕。1990 65438+10月,塞爾維亞警察使用催淚瓦斯、警棍和水龍頭鎮壓阿爾巴尼亞示威者。面對塞爾維亞人的“大塞爾維亞主義”,阿爾巴尼亞人在南聯盟內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國的希望破滅,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的對立越來越激烈,騷亂越來越嚴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出軍隊、警察、坦克和飛機,並在科索沃實行宵禁。但此舉並未摧毀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塞爾維亞與阿爾巴尼亞沖突升級,矛盾惡化。

由此可見,科索沃問題是歷史形成的難題。它經歷了多年的曲折演變,並且受到了大國的蓄意操縱。到目前為止,很多糾紛還是很難分清是非。關於科索沃的歸屬,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各有各的看法。塞爾維亞將科索沃視為塞爾維亞民族的發祥地和文化搖籃,因為12世紀塞爾維亞在這裏建立了最強大的國家,而阿爾巴尼亞人是在奧斯曼帝國入侵、塞爾維亞軍隊向北撤退後才大量遷入的。而阿爾巴尼亞人則堅持認為,公元前4-5世紀生活在科索沃的原始部落伊利裏亞人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所以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領土。這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要求真正的自治和獨立,而塞爾維亞人也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所珍視的“家園”。科索沃,巴爾幹半島的“定時炸彈”,時刻有爆炸的危險!

  • 上一篇:諸葛亮的三大預言是什麽時候實現的?
  • 下一篇:現代英國材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