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海上絲綢之路如何連接中國和泰國?

海上絲綢之路如何連接中國和泰國?

泰王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泰國灣內,也是中國的近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海上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泰國是壹個以泰國人為主要民族的國家。泰國人屬於漢藏語系,他們定居在今天泰國北部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初。據《漢書·地理誌》“粵”篇記載,早在漢武帝時期,載有大量絲綢的中國船只經過泰國灣和泰國的古國——陸毅吳國和流放地,穿過馬來半島,渡過印度洋到達黃誌國(至印度康其普蘭)。可見,在西漢時期,泰國就已經是中國船只在印度洋航行的必經之地,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在泰國,有許多由各民族建立的小國,這些小國大多與中國有朝貢關系和貿易往來。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三國時期,吳棟派遣朱茵和康泰到阜南(今柬埔寨),而且“經過的國家有幾百個、幾十個”。回國後寫了《府南異物記》,康泰寫了《吳外國傳》,其中提到了當時泰國受府南控制的許多小國,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是鄰國金(又稱)和通松(又稱滇)。黃金周邊國家的政治中心在泰國中部。暹羅羅灣古稱金麟灣,因黃金鄰國而得名。

公元6世紀下半葉,在今天的泰國南部出現了宋卡、潘潘、戈羅、瑯琊秀、羅羅菩提等壹些小國。這些國家雖然獨立,但都通過海上航線與中國保持外交和經濟關系。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皇帝命常浚、王前往紅土國,攜帶大量絲綢和各種絲織品獻給宋卡國王。常俊等人從南海郡(今廣州)乘船起航,沿今越南海岸線航行至泰國南部海岸,從泰國灣至馬來半島。宋卡王派出30艘船去迎接隋使節。回國後,宋卡國王派他的兒子那謝加和常軍壹起回訪中國井貢品。

到了唐代,羅羅蔔地已經成為泰國灣沿岸的重要國家,統治著泰國湄南河下遊以佛教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據《新唐書傳》“投和平,在鎮拉南,離廣州西南百日甚至...沒有稅收,人民或多或少地從土地上有所損失(損失:付出)...人們像馬壹樣騎,沒有馬鞍(dí,馬韁),繩子穿過臉頰(jiá)...在貞觀,使臣都是帶著金字信來的。據了解,它在唐代就與中國有海上交通和朝貢貿易關系。從史料記載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羅羅蔔地文化高度發達,尤其是佛教,相當流行。正因為如此,佛教仍然是泰國佛教的中心。

居住在湄南河上遊的泰國部落最初由真臘控制。13世紀,趁著真臘的衰落,泰國人在泰國北部擴張,把屬於米è家族的民族排擠到山區,逐漸在湄南河流域定居下來。公元1238年,泰國首領摩訶柴猜那的後裔坤邦克郎道建立了以素可泰為中心的素可泰王國(元史稱“暹羅”),史稱素可泰王朝。

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還出現了以清邁為首都的蘭那泰王國和以帕瑤為中心的帕瑤王國。中國史書稱蘭那泰王國為“八百媳婦之國”,因傳說國王有八百妻,各有壹村而得名。根據泰國歷史傳說,蘭納泰國國王萊蒙合並了附近的幾十個泰國部落,建立了以風景線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國家,並繼續向南擴張。公元1292年,征服了以南本為中心的蒙古人的哈裏本猜王國(中國史書稱女王王國),以清邁為首都,國家越來越強大。1338年,拉那泰吞並帕瑤,成為泰北強國。直到19世紀初才被南方的暹羅合並。

素可泰王國在昆拉馬幹亨國王時代繼續向外擴張。到13年底,其勢力已經擴大到整個湄南河流域,成為統壹的勢力。素可泰與中國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國元朝近百年間,素可泰向元朝派遣使節多達12次。據說,在昆拉瑪幹亨國王統治時期,素可泰邀請中國陶工在泰國宋家羅開窯燒制陶瓷,其產品壹度暢銷東南亞各地。公元1282年、公元1293年、公元1295年,元朝廷曾三次派遣使節訪問素可泰。公元1378年,蘇霍伊被南方新崛起的大城王國征服,公元1438年被其完全吞並。

大城府(或“大城市”)王朝正好是中國的明清時期。在明朝歷史上,大城被稱為“暹羅”或“匈奴”。公元1377年,明朝正式授予這個國家的國王“暹羅王”稱號,從此中國史書稱之為“暹羅”。15世紀以來,大城府國力逐漸強大,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對外貿易也十分活躍。國王還擁有壹支龐大的船隊,專門運載貨物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據中國史書記載,從1370年到1643年,明朝使臣訪問大城19次,暹羅使臣爭奪112次。中國航海家鄭和七次率領船隊下西洋,兩次訪問暹羅。不難看出,明朝是中國與暹羅友好交往的黃金時代。

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清朝統治了中國200多年。在此期間,暹羅經歷了大城府王朝,隨後是吳立王朝和曼谷王朝,中國和暹羅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200年來,暹羅曾44次向清朝派遣使節。清政府還獎勵米商在暹羅賣米。暹羅在納萊國王時代(公元1656 ~ 1688年)組織了專業船隊與中國進行貿易,暹羅的各種特產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的許多港口。

暹羅盛產柚木。柚木質地堅硬,不易腐蝕,是珍貴的造船材料,且成本低廉,所以在18世紀,暹羅成為華人的海外造船中心。公元1722年,為解決東南沿海嚴重的糧食短缺,清政府要求暹羅將30萬石運往福建、廣東、浙江沿海港口出售,不僅給予免稅優惠,還實行獎勵制度。這壹時期,中國的貨船絡繹不絕地駛往暹羅,在湄南河上,經常可以看到中國的貨船排成長龍行駛,載重從200噸到600噸不等。有多達150艘船靠泊在湄南河碼頭卸運大米,船長約2裏。可見當時中國與暹羅的大米貿易是繁榮的。暹羅大米的大量進口,不僅緩解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糧食困難,突破了海禁,促進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也突破了中國人被禁止在暹羅造船的刻板印象。18世紀到19世紀之交,中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的帆船都是在暹羅建造的。由於它的船頭沒有像中國建造的船只那樣有識別省籍的漆標,所以人們稱之為“白頭船”。據統計,公元1812年,中國人在暹羅建造了136艘帆船,其中82艘從事暹羅與中國的貿易。

生活在暹羅的華人不僅在暹羅為中國造船,還為暹羅國王的造船廠造船。19年的20世紀20年代,英國東方學者克勞福特(1783~1868)率領外交和貿易代表團訪問泰國和越南的宮廷,並於1828年出版了《暹羅和支那宮廷日記》。在這本日記中,克勞福特為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記錄:“在暹羅國王擁有的造船廠,每年有六到八艘大型商船下水。碼頭上的領導主要是瓷器工匠,下面的工人通常是暹羅人。”西方人懷特(J. White)在《中國航海史》壹書中寫道:“暹羅造船的設計都是中國模仿的。”“暹羅不僅在船舶的設計和制造上受到中國的影響,在航海和駕駛技術的發展上也是如此。”“暹羅國王每年派幾艘商船去日本,都是中國人開的。”

19年代期間,暹羅每年向中國進口大米數十萬噸,胡椒6萬噸,糖3萬噸,蘇木和象牙3萬噸。鉛、錫和其他貨物。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是暹羅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年貿易額為614000泰銖(76756英鎊)。當時,西方人都承認“曼谷實際上是中國與東南亞貿易的中心港口”,“曼谷是繼加爾各答和廣州之後好望角以東的第三個重要港口。”

  • 上一篇:鐘無艷的歷史原型是誰?
  • 下一篇:不被看好的復星醫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