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巴士底獄的歷史意義

巴士底獄的歷史意義

許多年來,人們像痛恨封建制度壹樣痛恨這座邪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試圖推翻巴士底獄,但不幸的是,沒有壹個人成功。但是,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終於盼到了這壹天。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警鐘在巴黎響起,工人、工匠和城市貧民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憎恨國王、牧師和貴族。神父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壹階級,貴族是第二階級。其他各種人都屬於第三層次。壹二年級人數只有20多萬,僅占全國總人口的3%(牧師占1%,貴族占2%左右)。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軟弱無力。結果,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新興資產階級也因為沒有政權而被壓迫。

18世紀後期,國王和大臣們看到國庫空虛,就想盡辦法搜刮錢財,維持國家財政。由於這些原因,他還在1789召集了壹次“三級會議”來籌集資金——路易想開始對壹級和二級征稅。但由於壹、二班的阻撓和他本人的軟弱,會議以失敗告終。事與願違,民怨越來越重,巴黎治安越來越亂。最後,他秘密將忠於王朝的部隊調回巴黎,維持治安。然而,這壹切都變成了謠言:路易要逮捕三級會議的代表。謠言傳出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於是,壹場醞釀已久的偉大革命爆發了。

7月1789,13這壹天,暴徒們攻占了壹個又壹個陣地,巴黎到處都是起義者的路障。14早晨,人民占領了整個巴黎。最後,只有巴士底獄還在國王的軍隊手中。

直到群眾在王室附屬的壹家醫院(榮軍院)繳獲了三萬多支槍,因為沒有火藥和子彈,才向巴士底獄進發。“去巴士底獄!”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喊聲。起義者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最後的封建堡壘。

1789,14年7月,共有954人參與了對巴士底獄的進攻,其中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只有8歲。是壹個dhobi ghat經理用大炮轟斷了吊橋的鐵索。第壹個沖進巴士底獄的人是壹個木匠。

起初,人們只是在外面叫囂,向守衛巴士底獄的官員索要火藥和子彈。警衛官員(侯爵Joseph de Launay)知道這壹事件不容易處理,因此他在上午10時邀請兩位領導人在午餐時討論此事,以拖延時間。但路易十六從未收到通知。那天他甚至在日記裏寫了“什麽都沒有”,直到半夜才知道這件事。在城堡裏,官員拒絕給群眾火藥,這也使得討論無果而終。

幾個小時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消息,外面的人開始擔心了,因為他們都“知道”巴士底獄是壹個“漠視人命的地方”,數百人在這裏遭受酷刑,兩位領導人可能已經被捕。於是在下午1: 30,他們又開始了暴亂,並弄斷了外墻門橋的鐵鏈,沖向城堡的內環。這位官員開始感到困惑,由於他的猶豫不決,他根本無法做出決定。但是他的士兵們卻不在乎那麽多。他們開始從屋頂、窗戶和塔樓向叛亂分子開火。

沖在最前面的起義者被狂風暴雨的大火壓制住了,無法靠近巴士底獄。每個人都從周圍的路障回應巴士底獄。他們沒有任何大炮,只有壹些從世界各地找來的老槍,甚至還有幾百年前鑄造的、布滿鐵銹的古槍也加入了戰鬥。他們沒有炮手,只有壹些誌願者出來射擊,壹個名叫小賴的賣酒的人竟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槍老槍最終還是在受到戰鬥鼓舞的起義軍手中呼嘯而過。壹排排炮彈打在監獄墻上,引起濃煙和磚塊掉落。但由於城墻太厚,無法攻破,起義軍早已傷亡。

壹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毫無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非常焦慮。有些人幹脆拿著兩個火把沖到拱門上,放火燒了要塞的警衛室和軍用食堂,但對要塞和塔樓還是無能為力。壹個假發制造商試圖放火燒堡壘裏的硝石庫,但是失敗了。有人喊道:“把磷和松節油混合起來,燒了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夠不著。

這時,陣地後面傳來壹個響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炮,真炮手!”於是大家都靜下心來,等待著,環顧四周。兩個多小時後,壹門威力巨大的火炮拔地而起,找到了壹名經驗豐富的炮手。過了壹會兒,巴士底獄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襲擊。官方終於意識到自己對此無能為力,於是威脅群眾炸掉城堡,用城堡裏的幾萬斤炸藥威脅群眾逃跑,但最終被群眾拒絕。那個怯懦的官員最後要求他的士兵舉起白旗。在去壹家醫院接受群眾“審判”的路上,他看到自己的壹個指揮官被打得半死,大喊“打死我!”然後被群眾踢死。之後,群眾砍下他的頭,用來示威。

最後群眾發現監獄裏只有7個犯人。壹個是在壹個貴族家庭被皇家密函逮捕的“放蕩罪”囚犯(即薩德侯爵),兩個被認定為精神病人,四個是偽造者。

最終,參與襲擊的數萬人中,83人死亡,15人受傷。參與防禦的114士兵中,1也戰死了。

攻占巴士底獄成為了國民革命的標誌。各城市效仿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並建立了國民警衛隊。在農村,農民襲擊領主的莊園,到處焚燒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的制憲會議掌握了政權。這壹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壹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案》,隨後是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個人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制憲會議作出決定,授予攻擊巴士底獄的人“巴士底獄征服者”的稱號,以及以巴士底獄為圖案的勛章。城堡被夷為平地後,被改造成帶有紀念碑的巴士底廣場。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18世紀上半葉,著名的啟蒙思想以不可阻擋之勢深入人心。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提出了壹系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為大革命的爆發準備了條件。在巴士底獄,曾經住著壹個神秘的人。在他入獄的34年裏,這個人總是戴著天鵝絨面具來隱藏他的真實身份。1703,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位第60年,神秘人死於巴士底獄。

壹位法國公主曾在給英國王室朋友的信中描述過這個人。信中寫道:“多年來,壹個人壹直戴著面具,住在巴士底獄,直到去世。兩個勇士將永遠留在他身邊。他壹摘下面具,就會殺了他...這裏面肯定有蹊蹺,因為除此之外,他壹直被善待,生活舒適,各種物資壹應俱全。但沒人知道他是誰。”此人的身份壹直是巴士底獄的未解之謎,關於其身世也眾說紛紜。

浪漫主義小說家大仲馬曾經寫過壹本書叫《鐵面具人》。大仲馬把天鵝絨面具換成了鐵面具。他的小說讓大多數人認為這個不知名的囚犯要麽是路易十四本人,要麽是他的孿生兄弟。

根據伏爾泰的記載,“鐵面具人”在聖瑪格麗特島上被關押了壹段時間,然後被押送到巴士底獄。令人不解的是,在護航之前,國防部長盧瓦爾侯爵親自登島看望他,並十分謙恭地交談。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在監獄的時候,監獄長馬爾斯先生陪著他,和他壹起吃午飯,從那以後天天如此。在巴士底獄,“戴鐵面具的人”受到與其他囚犯不同的待遇,被安排在壹個特殊的房間裏。在《史記》中,“鐵面具人”被描述為壹個從不惹麻煩的安靜的人。他“屈從於上帝的意誌和國王的意誌”,他從不抱怨自己的處境。至於他到底是誰,他守口如瓶。

還有壹個更神秘的解釋。這個罪犯自從1669在敦刻爾克口岸被抓後,壹直被嚴格控制。當他被轉移到都靈(當時是法國領土)附近的皮諾羅監獄時,典獄長聖馬斯曾經得到壹個批準:“如果他和妳談論任何日常生活範圍之外的問題,妳就用死亡威脅他。”每次聖馬斯被轉移到另壹個監獄,犯人都跟著他,壹路用轎子擡著他,轎子用蠟紙封著,防止好奇的人窺探。1698聖馬斯被轉移到巴士底獄,當時犯人已經被關押了30年。

政治家兼學者Quexwu勛爵認為這個神秘人物是法國皇帝路易十四的生父。奧地利的路易十三世和安娜婚後22年沒有孩子,後來分居了。然而,14年分離後,女王生了壹個兒子,路易十四,他的父親很可能就是那個被囚禁的人。據說是因為路易十四和他長得很像,所以下令把他藏起來。直到去世,他仍然使用壹個筆名:尤斯塔斯·道格,壹個職業仆人。

  • 上一篇:《金衣之下》的大結局藝鷺是不是悲慘地死去了?
  • 下一篇:隴西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