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李光故事的補充

關於李光故事的補充

李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軍。王昌齡的壹句“但使龍城飛,不使胡馬渡陰山”,體現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然而,李廣壹生打了70多場仗,卻從未獲得過冠軍。整個故事真的只是用“奇數”來概括嗎?光的經歷對今天的領導者有什麽啟示?

李廣在歷史上驍勇善戰,憑借沈著勇敢力挽狂瀾,化險為夷。在《史記》中,李廣對戰爭的記述非常詳細,其中以下兩段話比較精彩:

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建元四年),李廣帶兵出雁門,攻打匈奴。匈奴寡不敵眾,打敗了李廣的軍隊,李廣本人也被俘虜。當時李廣受傷,匈奴把兩匹馬連起來,把李廣放在中間。走了十幾裏,李廣裝死麻痹匈奴。在路上,李廣偷偷看見旁邊有壹個匈奴騎著好馬。他突然飛上敵人的馬,把敵人推下馬來,拿起他的弓箭,鞭打馬南馳。數百名匈奴人騎馬追趕他。他壹邊策馬飛奔,壹邊彎弓射死追兵,因此脫險,回到漢軍陣地。

有壹次,匈奴攻打尚軍,景帝派了壹個親信去李廣軍。親從者帶著幾十個騎衛出行,途中遇到三個匈奴騎士。結果警衛都被槍斃了,親戚帶著箭逃回來了。李廣聞訊,率領數百騎兵追擊,親自射殺其中兩人,但其中壹人被活捉。俘虜壹被綁在馬上,數千匈奴人騎到廣等人那裏,以為是漢軍的兵來誘敵,慌忙搶占了壹個高地。李廣的百余騎兵慌忙逃竄。李廣大叫:“如果我們遠離軍隊幾十英裏,我們就會死!若不逃,匈奴以為是誘敵之計,不敢來攻。”於是引兵迎擊離匈奴戰線兩裏的塔爾坎。他讓士兵們下馬並解開他們的馬鞍。匈奴摸不清他們的意圖,不敢進攻。他們只派了壹個將軍出去試探,李廣的飛馬搶了戰線,把他射下了馬,然後從容歸隊。到了半夜,匈奴人以為壹定有漢軍埋伏,就領兵走了。

李廣作為壹名武將的作戰能力由此可見壹斑,但這樣的將軍卻始終得不到皇帝的認可,在自己的位置上始終無法更進壹步。是因為他的生活環境沒有給他晉升的機會嗎?

李廣第壹次為漢朝效力是在漢文帝時期。當時的國策是無為而治,戰爭不多。作為壹名武將,李廣當然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但即便如此,李廣還是憑借著出色的能力和武藝贏得了中國皇帝的賞識。漢文帝曾經親口對李光說:“真可惜!當兒子不滿足,如果兒子當了皇帝,萬戶侯怎麽行?”這樣的贊譽對於壹個和平年代的將軍來說,是很高的了。李廣缺少的,似乎只是壹個戰爭的機會。

漢景帝統治時期,中國發生了壹次叛亂,史稱“七國之亂”。當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以太師軍銜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義軍旗幟,戰功卓著。他完全有機會封侯。然而,戰爭結束後,有壹件事使李廣當侯爵的願望破滅了:他接受了王曦梁將軍的封號。王曦梁是竇太後的寵兒,他想在弟弟漢景帝死後當皇帝。景帝對他有戒心,李廣敢接受王曦梁的戰璽,自然不會得到皇帝的賞賜。果然,李廣被發配到了邊境,遠離政治中心。

壹個武將雖然失去了第壹次機會,但是邊關生活不僅可以培養經驗,還可以更好的樹立自己的名聲,等待機會。這個時候李廣還很年輕,機會還是很多的。匈奴在邊疆的這些年,受了李廣的很多苦,懼怕李廣的深淺,所以稱其為“飛將軍”。此時,似乎只要有個人馳騁的戰爭舞臺,李廣成名只是時間問題。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漢武帝繼位後,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代。漢武帝依仗自己的才華和強大的國力,與匈奴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李光似乎即將到達他軍事生涯的巔峰。

然而,直到公元前911年,李光才因為在沙漠中迷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而自殺。令人敬畏的匈奴的“飛將軍”因為他的工作甚至沒有被任命為最低級別的侯爵。李廣的遭遇不僅讓歷代文人扼腕嘆息,其白頭未封背後的種種原因也值得現在的人們深思。

從歷史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光無畏、沈著、勇敢的優秀品質,但這還不足以作為壹個將軍。作為壹個團隊的領導者,除了勇敢和冷靜,更重要的是能夠帶領自己的團隊取得好的成績。李光在這方面無疑是有所欠缺的。事實上,在《史記》和《漢書》的介紹中,很難找到李廣指揮的壹場成功的戰役。李光的英雄主義,往往是在被自己的奇遇俘虜或圍攻之後才體現出來的。這樣的英雄主義很精彩,但對大局不利。所以李廣在本文第壹段掙紮脫逃後被貶為庶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麽李廣總是遇到這樣的危險?《史記》中的壹段記載似乎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李光和成武都是當時有名的軍人。李廣的部隊“若無行軍陣法,則擅植水草,若停則大家自便。不帶刀打仗自衛,莫府存些書”,意思是李廣的部隊不在壹個戰鬥隊,哪裏有好的水草,就在哪裏紮營。營地壹旦建立,對士兵沒有太多的約束,有時甚至連警衛和傳遞到總部的文件都省略了。程無知則是帶兵非常嚴格,非常註意警衛工作,以至於“軍不能歇。”所以,當時的漢軍大多“樂從李廣而不知其苦”。這顯然對應了李廣平時在部隊與士兵“榮辱與共”的心態,士兵當然喜歡這樣輕松平易近人的將軍。但關鍵問題是,李光畢竟是個將軍。雖然和他的下屬相處是件好事,但如果這樣做是以犧牲集體利益為代價,那就得不償失了。李廣的部隊雖然凝聚力很強,但屢次遇險導致全軍覆沒或失敗,可見李廣治軍方法的失敗。可惜李廣壹生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直到最後壹次迷路,耽誤了軍機。李廣似乎壹輩子都在犯同樣的錯誤,而且沒能改正。

最後,我想說說李廣的心思。據史書記載,李廣貶謫期間經常去南山打獵。有壹天晚上我和壹個騎馬的人出去,和別人在地裏喝酒。回來就去了巴陵亭。巴陵的指揮官喝醉了,對他大喊大叫,禁止李廣通過。李光的隨從說:“這是前將軍李。”廷尉道:“現任將軍尚且不得過,何況前任!”他扣留了李廣,讓他留在巴陵亭下。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將軍遷到北平。於是天子召李廣為北平右太守。李廣當即要求將巴壹同發配,巴在軍中被殺。雖然當時殺壹個小隊長並不是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但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李廣還是缺乏相應的度量。比起韓信以副將的身份讓自己被雙腿羞辱,李廣的心胸顯然要狹窄得多。與列寧對堅持檢查他證件的哨兵的贊揚相比,李光顯然缺乏紀律方面的知識。從這個細節,我們也可以李瑟娥光的個性和理解的不足。正是這些缺點導致了李廣壹生的悲劇,也引來了人們對他兩千多年命運的感嘆。

毫無疑問,李廣的經歷對現代社會的領導者有很大的啟示。

首先,為人處事要時刻保持清醒,時刻有是非觀念。李廣在“七王之亂”中對梁的私下接受,無疑是勝利後的非理性。這是壹個致命的原則錯誤。2003年,常州高新區管委會、揚中市* * *在未依法辦理用地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非法批準鐵本公司征用占用土地,並非法組織實施征地拆遷。這種行為明顯違反了中央關於停止審批新建鋼廠的命令。最終相關領導被嚴懲,鐵本公司被收購,被占農田無法復耕。可見,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是非觀念。

其次,作為領導,不要盲目以下屬為中心。平易近人、身先士卒當然是好事,但在很多問題上,如果壹味從下屬的個人角度考慮,往往會導致全局失誤和戰略近視。李廣的軍旅生涯就是這樣被“兵多丟臉”的。

第三,作為領導者,首要任務是團結帶領好團隊,而不是單打獨鬥。李廣個人奮鬥的勇敢,面對危機的冷靜,都是值得稱道的。但李廣壹直沒有組織軍隊形成統壹的戰鬥力。以至於我們在史書上讀到的更多的是“飛將軍”的英勇表現,而不是衛青和霍去病傑出的斬首業績。

第四,作為領導,隨時隨地都是下屬的榜樣,也是上級考察的對象。他必須註意紀律。李廣砍殺涪陵統帥,從根本上反映了他對紀律的漠視。這種冷漠也是李光人生悲劇的根源。

最後,* * *要有寬廣的胸懷,不僅要及時接受批評和建議,更要對走出自己生活的人寬容大度。韓信最終成為大明星,而李廣卻活在人們的嘆息中。也許最根本的區別是他們的思想。

  • 上一篇:圖拉梅拉:南非鐵器時代王國
  • 下一篇:唐朝的官方語言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