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壹個中國歷史人物的感受

壹個中國歷史人物的感受

孫逸仙

第壹個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孫中山,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開啟了中國民主革命史上永垂不朽的新篇章。孫中山與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時代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的顯著區別在於:第壹,他通過其他途徑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的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基本理論,而且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下大力氣改造落後的舊中國。第二,從發起和組織革命開始到生命終結,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過程中,面對清廷的號召、反動軍閥的圍攻、皇權的恫嚇、改革派保皇派的爭議、陣營內部的叛亂和黨內同誌的分歧,他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在極其艱難和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多次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第三,他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的崇高精神境界,從成立會、同盟會,發動廣、惠、黃花崗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再到組織改造國民黨,創辦黃埔軍校,實行國共合作,直至英年早逝,放棄個人名利,表現出曠達胸懷,無私奉獻,壹生努力。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仰、道德情操可以說是獨壹無二的。正是由於孫中山的不懈努力和革命理論的推廣,廣大中國人民擺脫了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了對民主共和國“反動”政治思想的誤區,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影響,使民主共和國深入人心。甚至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的工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壹次偉大的民主革命活動。特別是我在醫學學習和實習期間,結識了許多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為以後的革命奠定了基礎和支持。孫中山是最早主張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壹。因為孫中山早年接受西方教育,對西方世界了解較深,對外語也比較熟悉。當醫生們研究國慶節時,天安門廣場上的孫中山巨幅肖像日歷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因此被大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在國內,大多數革命派也認為他的聲望和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所以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當選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率領他壹手創立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從而在名義上完成了中國的統壹。因為當時參加革命的主要的東西,尤其是蔣介石、汪精衛,都是孫培養出來的,所以當時的國民政府把孫作為最高的精神領袖,推薦三民主義作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除蔣介石之外的民族向心力象征之壹。國民政府及其將領經常呼籲“維護孫總理的革命成果”,以鼓勵人們建設和與士兵作戰。所以在抗戰中後期,孫中山自然被推選為中華民國國父。對於孫中山歷史貢獻的分析,主要認為孫中山真正倡導了近代共和革命,成功組織了各種成分復雜的反清勢力,註入了近代西方政治理論和憲政思想的元素。孫中山雖然也重視掌握領袖的權力,但他更理想化,為了制度建設的需要,可以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然主張以武力推翻君主專制,以武力平定軍閥割據,但其方法溫和,平反措施寬容,沒有采取徹底鏟除的做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強調組織紀律性、嚴懲反對者的做法不同。孫中山也是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的重要階段性人物。他全面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內容,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公投)、三權分立、社會主義等。此外,中國傳統的制度機構——監督權和審查權,他個人認為是必要的,形成了五權憲法理論。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大眾化具有推動者的作用,推動了西化的民主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但孫中山在其中采取了妥協的立場,但堅持共和民主的憲政制度,仍有其價值。〔9〕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和組織領導革命團體方面處於領導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也是大多數人認可的。然而,在孫中山的政治生涯中,他卻因為自己的固執而與戰友反目成仇。比如同盟會時代的章太炎和中國革命黨的黃興,都曾是孫的臂膀,後來反目成仇。如果單純從孤立的角度來看這壹歷史事件,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確實是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覆滅、共和制度倒退的最初原因。壹些史學理論、史學理論衍生出“孫中山大錯”的評價,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但從客觀現實出發,如果把這壹事件放在清末民初的歷史社會環境中,自然會得到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退位袁不是壹個錯誤或局限,恰恰相反,這是促成清帝退位、推翻封建專制的偉大歷史功績,推動了民主共和的旗幟飄揚、革命思潮深入人心。1905年8月,孫中山、黃興、劉覺民等人在日本東京以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成立了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聯盟。孫中山當選為總理,其“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建立中華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作為同盟的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人民日報》上,孫中山首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原則。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 上一篇:成都軍區歷史
  • 下一篇:中外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及影響。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