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全球歷史視野中的人類發展

全球歷史視野中的人類發展

從類人猿到人類

我們的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只是我們銀河系數百億顆恒星中的壹顆,銀河系也只是整個宇宙中數百萬個星系中的壹個。當我們回顧人類的經歷和人類的切身事務時,地球在宇宙中就像太平洋中的壹粒塵埃壹樣渺小。地球形成於約50億年前,最早的生命出現在約40億年前的地球上,即最初的單精生物。雖然人們壹直認為這種原始生命與非生物有著質的區別,但現在科學家已經不再接受這種將生物與非生物完全分開的觀點,而是將生物視為由非生物自然進化而來。他們根據組織的分類標準對所有物質進行分類;無機物在這個組織的某壹層次轉化為有機物。具體來說,電子、質子和中子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結合形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重組為不同組織程度的聚合物,其中壹種構成生物。生物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進化:從微生物到原始植物,如海藻;然後進化成無脊椎動物,如水母和蠕蟲;最終進化成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加上它們譜系中的壹些無脊椎動物和植物,大約在3億年前開始成功適應陸地上的生活。最早適應陸地生活的是兩棲動物,其次是史前的大量爬行動物,然後是鳥類,最後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已經統治生物界6000萬年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這種說法:人類屬於動物界——更確切地說,屬於靈長目;除了人類,還有靈長類動物,如樹獺、狐猴、眼鏡猴、猴子和猿。幾個研究領域為這壹說法提供了大量證據。解剖學家發現,從整體來看,人類和其他高級動物在骨骼、肌肉、器官結構等方面有很多基本的相似之處。胚胎學家註意到,人類胚胎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表現出低等生物的壹些特征,如:胚胎在壹個月時有半圓形的鰓,兩個月時有壹條不發達的尾巴。人類學家指出,對人類化石的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普通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其他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類似的跡象,可以顯示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系。例如,猿類血液的化學成分與人類非常相似。類人猿和人類有共同的寄生蟲,類人猿和人類的學習方式相似。人類祖先的進化發生在更新世時代,有6-7個主冰期和5-6個間冰期。當時劇烈的環境變化迫使所有動物不斷適應和重新適應新環境。能不能適應5,關鍵不在於蠻力,也不在於耐寒,而在於智力的不斷增長,在於是否利用自己的智力更好地適應環境的需要。當然,這也是人類能夠在地球上占據無可爭議的第壹的秘密。首先,人類的天賦是多方面的。人類與長臂猿或北極熊不同:長臂猿手臂柔軟細長,只適應森林生活;北極熊的白色皮毛很厚,只適應北極環境。另壹方面,人類絕不僅僅適應壹種環境。更準確地說,人類可以依靠自己的大腦而不是自己的身體來適應任何環境。人類是自然選擇的產物,由壹系列人類祖先進化而來,也就是與人類相似的原始人類。壹些原始人已經能夠使用簡單的石器和武器。最早的原始人類是南方古猿。壹般認為,它們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大約在400萬年前。這種靈長類動物的骨盆和腿與現代人非常相似,但其腦容量只有人類的3倍,幾乎少於現存的類人猿。因此,這種人形兩足動物(原始人不再用四肢行走)的運動系統與類人猿的大腦結合在壹起。對於處於這種發展水平的靈長類動物來說,非洲大草原是壹個理想的環境。那裏氣候溫和,即使缺衣少衣也能過得很好。而且遼闊的大草原不同於茂密的森林和荒涼的沙漠,那裏有水源,有可食用的動物。因此,南方古猿雖然工具簡單,但仍能享用豐富的食物,包括蛋、蟹、龜、鳥、嚙齒動物、瞪羚等。幼羚羊很容易被捕獵,因為它們遇到危險時會壹動不動地躺在草叢中。南方古猿在非洲平原上漫遊了200多萬年。在此期間,這種人形動物的幾個物種都經歷了出現、繁榮、最後滅絕的過程。因為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發現,而且相關的理論都要用這些新發現來修正,所以人類學家在壹些小問題上還不能達成壹致。比如最近在爪哇出土的人類化石,就對傳統的“非洲起源”理論提出了挑戰。根據非洲起源理論,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遷徙到亞洲、歐洲、美洲和澳大利亞。爪哇出土的化石年代驚人,足以支持人類多區域起源的觀點。多區域發起者認為早期人類在世界許多地方獨立起源和進化。毫無疑問,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的發現,因此將會有更多的新理論被提出來解釋圍繞人類起源的新化石發現。雖然我們不知道確切的時間和地點,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4萬年前,人類,或者說智人(有思維能力的人),終於出現了。最近的考古發掘表明,人類出現的時間比這個時間要早得多。從宏觀上看,人類的出現是地球發展的第二個轉折點。第壹個轉折點是生命誕生於無機物。在第壹個裏程碑之後,所有的生物物種都是通過適應其生存環境的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而進化的。換句話說,生物基因是可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這在氣候劇變的更新世時期尤為明顯。然而,隨著人類的出現,這種進化過程被逆轉了。人類通過改變環境來適應基因,而不是改變基因來適應環境。在基因結構和功能知識日益豐富的今天,人類很快就能改變史前至21世紀的環境和自身基因,地球發展的第三次劃時代轉折即將到來。人類,只有人類,才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環境,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文化。原因是只有人類才能想象或表達脫離此時此地現實的事物和概念。只有人類會笑;只有人類知道自己會死。只有人類渴望了解宇宙及其起源,他們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他們未來的處境。因為人類具有完全改變環境的獨特能力,可以很好地應對周圍環境,而不會發生生理突變。在北極生活離不開皮毛,在沙漠生活必須有水,在水中生活靠鰭。這些都可以通過人類創造的文化,也就是通過新的非生物方式來解決。具體來說,人類文化包括工具、服飾、裝飾、制度、語言、藝術形式、宗教信仰和習俗。這壹切使人類能夠適應自然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事實上,我們在下壹章講述的人類故事是我們從舊石器時代到現在這個時代創造的壹系列文化故事。

當人類用自己非凡的大腦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讓環境改變生物體的基因時,他已經遠遠超越了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這也解釋了為什麽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之初毫不起眼,而今天卻成為了地球上的優勢物種。但這也引發了壹系列問題:為什麽人類似乎無法控制自己創造的環境?為什麽人們會覺得自己創造的環境越來越不適合居住?答案似乎在於基因進化和文化進化的根本區別。基因進化通過基因突變起作用。如果壹個物種的基因突變符合自然選擇的要求,那麽在生命史上短短幾千年內,它就會成為地球上的優勢物種。這種進化模式其實也是人類從更新世靈長類進化到智人的路徑。相應地,文化進化可以(並且已經)通過引入新的工具、新的思想或者新的制度,幾乎在壹夜之間改變了整個社會。只要看看19世紀蒸汽機如何改變了整個世界,內燃機如何在20世紀發揮作用,今天的核能和計算機如何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環境。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愛因斯坦警告我們,人類現在面臨的要麽是壹種新的“思維方式”,要麽是壹場“前所未有的災難”。關鍵問題似乎在於,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有壹個時間差,這使得技術變革成為必要。造成這種時間差的原因是:技術變革可以提高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歡迎,很快被采用;而社會變革,由於需要人類做出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產生被嚇倒和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很容易受到抵制。這就解釋了當今社會的壹個悖論:雖然人類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環境,但卻無法讓自己的環境變得更適合居住。簡而言之,人類作為壹個群體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平衡他們不斷增長的知識和如何使用這些知識的智慧。正如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看到的,學習如何平衡知識和智慧正成為壹個非常緊迫的問題,以至於正如愛因斯坦所警告的那樣,人類作為壹個群體的未來取決於這種平衡的結果。我們會看到,這種平衡問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反復出現,在今天更為頻繁和緊迫,因為我們的智慧趕不上人類不斷增長的知識。

  • 上一篇:貴州冬季暴雨
  • 下一篇:如何查看iphone多天前的通話記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