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陳連卿的社會評價

陳連卿的社會評價

趙麗生先生序言

蓮清哥哥在我壹歲的時候就比我先死了。我的侄女約翰寫信為選集寫了壹篇文章。我明白這個意思。舊書中壹位秀才去世,他的墓誌銘流傳下來,所有受委托的人都可以“不告而別”。但是我承接這種委托是有額度限制的,也就是說有適合的部分,也有不適合的部分。論友情,應該說是夠了。我和同事雖然才工作半年,但已經是四十年的朋友了,學術觀點也差不多。但是在學習方面,尤其是所謂的守舊派底子,我是看不到連青哥哥的背影的。他見識太廣,底子太厚。我怎麽才能配得上他?我這麽說,並不是要抽人耳光或者貶低自己以示謙虛。大家都知道我最不謙虛?的特征。我說這話的意思是想把廉卿的壹些生活細節留給後人。我馬上就要和連卿哥哥壹起去了,不如我裝謙虛吧?有什麽意義?

壹般來說,壹個人活在世上,必然會受到環境的誘導和獎勵,也必然會受到環境的約束和限制。有時候,這些外力是不可逾越的,他們沒有選擇,就是不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這些天,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那些美國和英國平民住在巴格達指定的公寓裏。他們能選擇嗎?同樣,60年前,日本軍閥統治東北近20年。這能成為蓮清兄的選擇嗎?當然,東北人有的去了重慶,有的去了延安,但那是少數,絕大多數沒有在水深火熱中忍受過。試想,這不是壹兩年,而是十五到二十年。在我和蓮清師兄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這件無法超越的事,在他身上留下了沈重的印記。他骨子裏更頑強;但從表面上看,它更黑暗。這個特點也可以從他所有的學術中觀察到。

我常說,我這輩子有兩個最愛學習的朋友。壹個是童書業先生(不皮生)而另壹個是廉卿哥哥。兩個人無休止地聊了兩三個小時。由於他們濃厚的興趣,演講者和聽眾都不覺得累。但是,兩者在方法論方向上截然相反。皮生哥愛講觀點,他的話總是這樣開頭,“我有新的觀點了”。妳仔細聽,觀點,觀點,從古至今他和壹種觀點的差距是什麽,他和另壹種觀點的差距是什麽?幾乎不涉及任何關於史料的內容。但是,過幾天他寫文章的時候,所有的史料都出來了。而廉卿兄,恰恰相反,是史料,是史料,壹直都是史料。如果妳認真聽,妳會有壹個美好的經歷。也就是說,他的史料不是從零開始,也不是為了說明某個結論而刻意組織的。他從長期舒適的閱讀中遊了出來。這麽自然,這麽密集,沒有壹點‘有力證據’的跡象。我知道像這樣談論學習是不容易的。他不說觀點,但是聽了之後,反思之後,他的觀點本身就被埋沒在談話中了。

這兩位是魏晉封建論的倡導者。但是,表現不壹樣。皮生壹直害怕什麽,總擔心會和某個權威發生沖突。所以寫文章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改變自己的觀點,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不是最好的,經常說‘心不正’。我不知道蓮清兄是否害怕,但他的方式是藏在肚子裏,不表現出來。晚年他說,十壹屆三中全會前,他只發表過壹篇文章。三中全會後不到十年,他壹口氣做了50多篇文章。三中全會之前的漫長歲月,是他感到克制的歲月,也是他頑強陰郁的歲月。試想,1980年南湖的會議上,有人說魏晉封建是“托洛茨基論”,為什麽不叫廉卿兄陰郁?

但在我看來,只有廉卿兄才是魏晉封建理論的領軍人物,也只有他才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徹底研究者。他研究了西周早期的奴隸制,然後他闡述了春秋時期的過渡,然後他揭示了從戰國到王莽的360年中國歷史上古典奴隸制的退化。他對西漢時期債奴和小農破產的研究堪稱精湛。然後,他研究了南北朝時期的奴隸殘余,作為結論。就這樣,他對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地位,即人身的完全強制地位,即壹種經濟強制和超經濟強制相結合的強制,從始至終,由淺入深,從早期到發達階段再到衰落轉型期,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在這方面,他和某些人不壹樣。

那些官員往往只抓幾篇,有的挖經典段落,有的挖羅馬史,有的挖《左傳》和《史記》中的文字,還有壹些與這些文字相關的瑣碎考證。它們給人壹種醒目的感覺;但也是單身。蓮清哥不是這樣的。。他從類似“南高派”的學風出發,慢慢羅列。從更廣闊但不狹窄的世界中比較、分析和加強自己的任務組。這壹集收錄了這些文章,讀者可以自助。其實,想真正了解中國古代史分期的外國學者,可以在這壹集裏摘抄翻譯壹些精彩片段。

《連清兄》不僅參考了歷史上奴隸地位演變的研究,還將土地所有制和軍事制度結合在壹起研究,既加深了奴隸制闡述的說服力,又對井田制、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有了更透徹的看法;他對土地占有制度的各種解讀都很精妙。據我所知,這種開放和精致來自於跨越。以前搞歷史的都是關註先秦而不涉及漢朝,搞漢朝的也不談魏晉,所以獲得的知識比較狹窄,比較倉促。蓮清哥不是這樣的。無論講課還是寫論文,他總是跨越三段,不知不覺間讓他的史學變得廣博而有見地。那些只會教學生壹點竹頭梓的人,雖然也急於推銷,到頭來也只能是三村學者。

每個人都有局限性,連青哥也不例外。比如在文學、歷史、哲學三個方面,連清兄的人生在歷史上是相當濃縮的。至於“文學”,他在自述中說對詩歌極其感興趣。我也聽過他談詩,很含蓄。但他承認自己缺乏“靈感”。所以,我壹輩子都不擅長修辭。“哲?這是壹個謎,當我考慮蓮清兄的生活。他學識淵博,不能說他沒有孟、茍、老、莊、的經驗。他為什麽不寫壹篇文章?他去世前我沒問過他這個問題,現在我也想不到了。也許這和五六十年代的學風有關,那時候歷史學最重視經濟基礎。至於社會意識和民眾心態對經濟基礎的反應,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被人們普遍關註。但時尚是壹回事,藏在肚子裏的又是另壹回事。當時不提倡潮流,我們就私下做了,經驗也不少。那麽,為什麽連清哥不涉足哲學呢?之所以這麽想,這麽問,是因為哲學是歷史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理性思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考可以讓感性歷史發生驚人的變化,產生升華的認識。蓮清兄不這樣。至此,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還有壹種猜測。老壹輩壹位非常權威的歷史學家在評論章學誠時曾說:“讀書少的人,愛討論。這句話的逆命題自然是:讀書太多的人無法發表評論。蓮清兄是不是因為讀書太多而克制了自己的哲學興趣和理性思考?估計這個要暫緩讓後人來決定了。

都說主編徐渭,我拿著筆能馳騁,沒辦法。但我畢竟老了。這四千字,我斷斷續續想了四天,寫了四天,只好結束了。廉卿哥哥最喜歡的兩句詩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世人愛晚晴。”在我看來,用“有草”來形容自己並不準確。連清哥是東北的壹大片森林。“晚晴”是真的。在晚晴的光輝下,連清兄的壹生嘔血,才像現在這樣托付給世人,托付給學術界。廉卿兄,有了這本文集,幾乎可以永垂不朽了。

何子全先生序

陳連卿教授的《金淑釋註釋》和《舒威釋註釋》即將出版,編輯要求我寫序言,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常常想,給別人的書做註解比自己寫還難。自己寫書,把資料收集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寫信。當妳給別人的書做註解時,妳必須遵循別人的寫作方式和思維方式。文字到哪裏,筆記就跟到哪裏,筆記人追過去,追現在五千年。如果沒有淵博的基礎,大海撈針,去哪裏找?註釋者不是基於廣博的知識,作者的每壹句每壹段都會處處是障礙,讓註釋者寸步難行。

學者們都很推崇裴松之的《三國誌註》。陳壽的《三國誌》比較淺顯,朱培的貢獻在於“廣泛引經據典,廣開異說”和“詳細引經據典,折中而成壹家”。

裴松之以前的史家,如傅潛、杜預註《左傳》,賈逵、趙薇註《韓曙》,裴松之以後的史家,如顏師古的《韓曙》、李習安的《韓曙》,側重於字音字義、地理溯源和名物訓詁。

這可以說是古代註釋的兩大流派,裴松之為壹派,註釋重在“補充事實,列舉異同,考證真偽,加以評論”。杜宇、顏師古等。是壹派,他們的註釋主要集中在文字、音義、名物訓詁等方面。兩種註射方式都有貢獻。讓書通俗易懂,讓讀者明白,讓讀者見識廣,是好事,是作者和讀者的功臣。但是,最好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進行註釋。連清的《金淑釋貨殖註》和《舒威釋貨殖註》都采用了這兩種方法。有字,有音,有義,有名物訓詁,有長篇解釋。而他的解讀,不僅匯集了相關材料,還有考證和討論,而且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閃現其間。這是壹個知識淵博的基礎和細致的研究所無法企及的。比如《晉書筆記》第55-61頁關於曹操屯田的幾條註釋,就是對曹魏屯田的全面論述。把這些筆記(註2到註7)連接起來,就是曹魏填海的壹篇精彩論文。最後還有壹張《曹魏屯田圖》,讓讀者對曹魏屯田的情況壹目了然。

連清對中西交通的獨特研究。《晉書·食貨誌註》第70-76頁註釋(9)長達3700余字,全面闡述了三國時期魏與吳、西與南陽貿易關系的歷史與現狀,技巧性極強。

他對運河和地理的考證更是獨樹壹幟。比如對司馬遷在淮河流域的墾荒,魏晉時期在南北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有精確的考證。這裏只是舉幾個例子,精彩的筆記比比皆是。

甚至我和清河都是所謂“漢魏封建”的支持者。魏晉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晉書》、《魏書》關於封建主義的註釋特別刻意。比如《晉書校勘筆記》第115-117頁註⑤,《私名設置》註⑤,第119-122頁註⑤。154-155、11、20頁關於“吃貨”和“黑幕客戶”的筆記,157-159頁關於太康時期經濟形勢的筆記(1)都是可以獨立撰寫的優秀論文。

這種具有考證、分析、概括和獨特見解的長篇巨註,在《史》校勘中也十分引人註目。比如第221-222頁註②論述永嘉之亂後的北方人口,第229-231頁註11論述什麽樣的弟子,指出《舒威毛集》中“熟能生巧”“三十六萬”“壹萬”應去掉“百”字。孔子說,“言不盡意”。其實古人說的都是古人的作品。以敘述為名,以現實為實。從註釋中發揮自己的見解是中國文化的壹個特點。連清的註解其實就是他的作品。在史和史的註釋中,包含了連清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大學問題。這也是他受古人影響的代表作。

連清去了。他壹生坎坷,不幸英年早逝。我有義務在認識他的時候宣傳他的知識,但是我很討厭,甚至寫不出反映他知識的序言。暫時就這些了。

詹子慶先生的筆記

陳連青教授離開我們快十年了。這本凝聚了陳先生多年心血的《金淑石註釋》和《舒威石註釋》終於問世,作為陳先生逝世十周年對其英雄精神的紀念。

陳先生是我的老師。我跟著他學習歷史文獻學和先秦史。從1961年到80年代末,他躺在病榻上,壹直關心我的學術進步。記得1989年4月的壹天,病中的陳石讓小女兒陳涵送給我兩本書:壹本是《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二),出版了李周先生的代表作《該書成書時間新探》;另壹本書是朱少厚教授捐贈的《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附感謝信。除了贈書,信中還推薦我去淄博參加學術會議。現在,這壹段的內容摘錄如下:

“前幾天,淄博市社科聯給我發來邀請,要在山東省會臨淄召開管子文化座談會,邀請我參加。估計我的健康狀況,還是很難參加。有興趣可以去山東。壹個和這個專業有關。第二,參觀古都遺址,可以解決書本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第三,這個會議叫國際會議,也可以借機了解各方面的研究情況...

身體逐漸好轉,但還是時不時感冒,暫時不敢出門。

陳連清

1989年4月7日

其實這個時候,王先生體內可怕的癌細胞已經在轉移了,他的體力是靠他強大的奉獻精神支撐的,讓他有了“逐漸好轉”的錯覺。他在生病期間仍然堅持工作,閱讀其他學校發來的學位論文。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臨終的老師想到了把書送給我,推薦我去參加學術會議。我的老師壹生培養學生的精神壹直激勵著我。每當我閱讀這本手寫的書時,它都會引起我心靈的震撼,使許多往事浮現在我的眼前。

記得剛入學不久,老公就受到政治運動狂潮的打擊,陷入了困境,在課堂上消失了。後來我畢業了,留在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當助教。在經濟困難時期,政治氣候有些寬松。系裏考慮到我們新留用的助教從入學開始就在“運動”,上課很不規律。許多基礎課程被匆忙取消。為了彌補我們新來的助教的學術短板,教研室給我們補課。陳連慶教授教唐代以前的歷史文獻,肖恩教授教唐代以後的歷史文獻。徐希。他們講課各有風格,但都是那麽認真,那麽有說服力,我們學生也是饑不擇食,久旱逢甘霖。陳老師在講座中引用了先生的著作《尚書註疏》。摘要:陳先生擅長詞的訓詁,註重義理分析,指出文章的大致寫作年代和時代特征,如《教姚典》,註重闡釋文章所反映的宗族社會景象,以及《教潘庚,論文章》等。課後,為了逐字理解意思,我盡力翻譯了壹些白話文章節,交給陳老師批改。當時覺得自己很幼稚,很慚愧去做,沒想到的是,得到了陳老師的鼓勵。他希望我能努力壹點,傻壹點,堅持下去就有效果。1978年,當他得知我要去四川大學跟徐中書教授學習先秦史時,他鼓勵我說:“徐老師是大家,向他學習壹定會學到實用的東西。”我隨徐老師到四川研究先秦史,正是應陳的意願。

在那個撥亂反正的年代,王先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當時他雖然年近古稀,但卻充滿了學術青年的氣息。他所有的作品,包括資料積累和草稿寫作,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準備的,而他們的終稿,卻是在這十年裏完成的,可見王先生已經達到了高效大度的境界。王先生以其博學而聞名。他的同行們戲稱他為“活字典”。教研室的老師在學術研究中遇到問題總會找他請教,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王先生統治歷史的時間比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還要長。同時對中西交通史、敦煌學有獨到的見解,在中國古代文獻學、歷史文獻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還經常對清、贛、賈學派的學術思想作精辟的論述。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於教授稱贊陳連卿教授“學識淵博”、“好學而篤定”①。著名歷史學家趙麗生教授稱贊他:“太深刻了,太深刻了。”(2)陳老師當之無愧的受到了大家的稱贊和公正準確的評價。

因為老公學習太勤快,工作太忙,我不能經常打擾他。偶爾他也會經常伏案工作,和我聊聊學習和答疑。記得有壹次他興致勃勃的跟我聊起書的內容和成書的日期,把周公和劉欣的難處壹壹反駁。王先生舉了例子,認為該書只有在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才是最安全的。每當這個時候,以後就憑記憶學習,生怕自己不理解主人的洞見。

陳石壹生都喜歡閱讀和寫作。同時,他也向往古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他多次表達了想去中原參觀歷史遺跡的願望。但在極端“左”傾路線下,這個願望在陳先生當時的處境下,幾乎無法實現。撥亂反正之後,陳老師才有機會出去參加學術會議和歷史考察。1983年,我有幸陪先生去開封參加壹個先秦史的學術研討會。他在會上的精彩發言讓與會者耳目壹新,都佩服他的學識和對歷史文獻的嫻熟掌握。會後陪老公去南陽考察歷史。當時國家正處於改革初期,交通非常擁擠,住宿條件很差。我怕我老公受影響,但是我老公熱情高漲,精神飽滿,不顧條件,和我壹起坐了硬座,住了條件很差的招待所。在南陽下車的時候,乘車去參觀南陽漢代畫像磚博物館。王老師對每壹塊畫像磚都很感興趣,對畫像磚上反映的經濟、宗族結構、各種人物故事都做了更多的說明和解釋。然後他去了倉庫,看到了堆在地上的人像磚。他壹邊走,壹邊自言自語道:“到處都是寶貝,真可惜。”之後,他得知當地政府非常重視這壹珍貴的歷史遺產,並新建了壹座博物館。當王先生聽到這個消息時,他非常高興,並想再次訪問南陽。不幸的是,那時他已經筋疲力盡了。參觀結束後,我們踏上了回程,行駛在擁擠的隴海線上。陳先生說,這條路是歷史遺跡。如果我們能在每壹站停下來檢查,我們就不會滿載而歸。可惜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只是壹個遙不可及的希望。

王先生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他學識淵博,沒有時間把自己的學術創作全部收集整理出來公開發表,給學術界留下了許多遺憾。今天,先生的手稿也出版,以彌補這壹遺憾。

最後,作為壹個知情人,我有責任簡單描述壹下寫這本書的原因和整理的過程,讓大家明白這份手稿的分量。

《歷代飲食誌》的編纂是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的重點科研課題。早在1951年7月,教研室的老師們就將《二十四史》中的食糧及其補記編為兩卷,並加以標點和部分訂正。這本書內部印刷後,被送到國內高校歷史系作為交流教材。後來因為無休止的政治運動,這部作品被擱置了二十多年。“文革”後,這部著作被教研室的老師們重新拾起,列入國家歷史研究規則。此後,教研室進行了分工和組織工作。但由於人事變動和承辦人的健康狀況,只有少數食誌完成了校對:壹部是幾年前中華書局出版的李遜教授的《明代食誌註釋》;另壹部是陳連慶教授的《金淑史註釋》和《舒威史註釋》,完成後送出版社出版。由於經費不足等原因,沒有及時出版。直到1997年我們學校討論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這本書才被列入出版計劃。書投稿後組織編輯校對的是出版社。因為這是手稿,在編輯校對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麻煩。包瑞峰同誌負責編輯、編輯、校對、通讀,做了大量的技術工作。然後,請馮君石教授通讀了整個手稿。作為陳先生的第壹代弟子和助手,雖然年老體衰,但仍承擔著繁重的校勘工作。在寒冷的春節假期,他在圖書館呆了壹個月。後來,陳老師的學生張、也對部分原文進行了校勘,並做了繁瑣的校對工作。陳先生的弟子們對陳先生遺願的實現忠心耿耿,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如果陳老師在九泉之下知道了,可以得到安慰。

1998年12月

給…作註解

(壹)參見羅繼祖教授為陳連卿《中國古代史研究》所作的序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年版。(B)參見趙麗生教授為陳連卿《中國古代史研究》所作的序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 上一篇:濰坊學院有哪些專業?
  • 下一篇:動畫:龍珠有幾個?有什麽區別?寫出每部電影的主要故事情節,求大神幫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