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誰能告訴我浙江省海寧市的相關信息?最好是有。

誰能告訴我浙江省海寧市的相關信息?最好是有。

海寧歷史

海寧是良渚文化的發源地之壹。據考古資料顯示,6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海寧。春秋戰國時期,海寧是越國、吳國、楚國、黎族和魚兒鄉的領地。秦在海鹽縣和右泉縣。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魯迅被任命為海昌屯田隊長,領導這裏的縣務。三國吳二年(223),海晏析,博興設郡。隸屬吳郡,遷都揚州,是海寧建縣的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恢復為嚴觀縣。在鎮遠(1295)升為嚴觀府,在田麗(1329)改稱海寧府。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郡,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為第壹行政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地區。海鹽縣1958年6月並入海寧縣,1961年2月重建。1986 11月,海寧縣撤銷,海寧市成立,隸屬嘉興市。歷史上,寧縣曾長期被嚴觀鎮統治。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搬到了原華地區的農村和縣界以外,抗戰勝利後,他被安置在石霞鎮,後來統治了嚴觀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遷至石霞鎮。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海寧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嘉興市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0° 15 '-30° 35 ',東經120° 18 '-120° 52 '。東鄰海鹽縣,南接錢塘江,與杭州市上虞市和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余杭區,北接嘉興市桐鄉市和秀洲區。市轄石霞鎮。它位於上海以東125公裏處。滬杭鐵路,101省道杭滬復線由東向西橫穿市區,滬杭高速、320國道橫穿北部邊界,杭州繞城公路由東向西貫穿。以“兩橫六縱”為主要框架,市、鎮、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有46個等級的內河航道,主要航道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自然環境

該市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99.92平方公裏,其中平原占87.94%,丘陵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51.65 km,南北寬28.94 km。地勢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標高4-8米(吳淞標高。下同)。古陸殘丘和低丘集中在東北和東南,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都在200米以下。海寧屬於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9℃,年平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時,無霜期233.5天。因為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經常在這裏交匯,有旱、澇、風等惡劣天氣。耕地南粘北粘,結構良好,水分和諧,酸堿度適中,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海寧屬於太湖流域水網地帶。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總長1,865.4 km,河網率5.65,438+0%。水資源主要為河網徑流,外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采,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可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位於錢塘江河口北岸,海岸線長55.92公裏,水域面積21.730公頃。海堤長53.6公裏,占北岸海堤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的河流是“海寧潮”出現的起點。

經濟發展

2003年,海寧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全面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財政總收入6543.8+0.808億元,增長2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增長49.5%;實際利用外資65438美元+0.01億美元,增長1.005.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5元,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16元,增長8.6%;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003年,經濟社會運行中也存在壹些問題和困難:經濟發展中的要素和基礎設施約束開始凸顯,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建設用地供應緊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仍然困難,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有待加強;對外開放總體水平還不高,招商引資工作需要進壹步加強;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

農業結構繼續調整和優化;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8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20公頃,總產量1.81.600噸,比上年減少1.670噸。花卉、苗木、優質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6萬公頃。畜牧業發展良好,優質肉雞和湖羊穩步增長,飼養量分別達到179637500和435900只。全市肉類總產量41.9萬噸,比上年增長1.5%。水產品總產量231萬噸,增長14.4%。水產養殖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5.9%。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龍頭企業26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42家。農業招商穩步開展,工商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農業資金數億元。農業標準化工作紮實推進,制定了5項新的農業標準。全市農業標準總數達到19。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有序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壹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總產值6543.8+0.77億元,比上年增長5.3%,農業增加值6543.8+0.3億元,增長6.4%。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工業經濟總理持續擴張,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規模企業運行良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43.57億元,增長465.438+0.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9.7%,實現利稅總額27.59億元,其中利潤6543.8+0.79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1%和49.9%,進壹步顯示了其對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作用。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皮革、經編、家紡產業產值分別達到654.38+0.31.97億元、654.38+0.21.75億元、471.8億元。全年工業投資超過50億元。全年工業生產投資超過50億元。比上年增長77.2%。企業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進壹步提高。工業用電量達到1.32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1%。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招商力度加大,完成投資40.28億元,銷售收入6543.8+033.68億元,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1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達236.48分,繼續保持嘉興第壹。

商業、貿易、旅遊和金融的快速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9.99億元,增長29.6%。成功舉辦了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海寧中國家用紡織品博覽會、海峽兩岸經編產業發展研討會等壹系列“節事活動”,有力促進了商貿和旅遊的進壹步發展。旅遊投資力度加大,“首相府風情街”等旅遊項目建成投入運營。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3.0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和33.9%。通信、網絡、中介等服務業繼續快速增長,消費結構明顯升級,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熱點進壹步形成。全年物價穩中有升,累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3%。金融總量繼續擴大。年末全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86.55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921億元,增長25.7%。各項存款余額達到6543.8+027.75億元,增加565.438+0.8。

固定資產投資強勁增長: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9.5%,其中規模以上民間投資35.57億元。“十億工程”進展順利,總投資40.8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0.9%。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全市27個重點項目投資1135萬元,其中交通建設1100萬元,城市基礎設施4.02億元,電力設施129萬元。夏謝公路、夏建公路(原華至尖山)建成通車,220千伏長安民壹輸變電工程、110千伏錢江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京運橋舊城改造、洛塘河北側綠化工程基本完成,教育中心、市委黨校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

改革開放進壹步深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城鎮集體企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勞動關系轉換加快,累計改制率達到92.1%。上市培育企業增多,新批準2家股份公司,1家股份公司增資擴股。積極推進城鄉統壹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場經濟秩序進壹步整頓和規範,“信用海寧”建設加快推進,發展環境不斷優化。2001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5家,合同外資2.7億美元,增長105.6%。外貿出口增長強勁,自營進出口8.05億美元,增長78.1%。外貿出口隊伍迅速擴大,新增授權企業70家,出口實績企業199家。對外經濟合作穩步發展,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進壹步增強。全年新批準三個海外合作項目。

科技和教育有了新的發展;

全年掛牌國家科技項目12項,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創新能力進壹步增強。園區信息化啟動進展順利,信息化示範企業建設如火如荼。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南苑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海寧壹中後續工程進展順利,海寧中學整體改造壹期工程、市實驗小學擴建工程相繼竣工。基礎教育入學率保持較高水平,初中生占全年的比例達到90.11%。創新辦學體制,全市首家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海寧友誼學校投入使用。

積極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

勞動力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進壹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紮實推進,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幫助1700多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4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1.3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5.64萬人。繼續堅持“兩個確保”,確保低收入居民、困難企業職工和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為抗擊非典疫情,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進壹步建立和完善。城鄉公交和供水壹體化加快推進。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就,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海寧編年史

構建:

海寧是良渚文化的發源地之壹。據考古資料顯示,6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海寧。春秋戰國時期,海寧是越國、吳國、楚國的故裏,的故裏,虞翻的故裏。秦在海鹽縣和右泉縣。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魯迅被任命為海昌屯田隊長,領導這裏的縣務。三國吳二年(223),海晏、尤權郡屬吳郡,遷至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恢復為嚴觀縣。在鎮遠(1295)升為嚴觀府,在田麗(1329)改稱海寧府。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郡,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為第壹行政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地區。海鹽縣於1958+00年6月並入海寧縣,1961年2月重建海寧縣。1986 11月,海寧縣撤銷,海寧市成立,隸屬嘉興市。歷史上,寧縣曾長期被嚴觀鎮統治。在抗日戰爭期間,他轉移到原華地區的農村和縣界以外,抗戰勝利後,他被安置在石霞鎮,然後他還負責沈雁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遷至石霞鎮。

行政區域:

根據散見於古籍金石學中的記載,唐代以前有兩城三鎮七鄉七裏四村。宋先春(1265-1274),全縣轄6個鄉鎮。元初有10個鄉,後合並為6個鄉。明代有6鄉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4市,安都、杜詩、上下都。宣彤二年(1910),8個自治區,1個市,2個鎮,5個鄉。民國初年沿襲大清制,後實行村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34年(1945)縣內設4區55鄉。民國35年,減為44個鄉;36年,改組為25個鄉。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設立7區25鄉。1950改為6區68鄉。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立22個鄉,68個鄉。1958 10人民公社實施,海鹽縣並入海寧,13人民公社建成。1959,恢復五鎮建制。1961年5月,公社規模調整為設7鎮37公社;65438+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設24個公社5個鎮。1984撤社區建鄉,全縣5個鎮。1984撤公司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壹些農村地區建成了城鎮。1998全市有15個鎮,10個鄉。1999 165438+10月,調整為14鎮4鄉。2001,10,鄉鎮行政區劃優化完善,全市調整為13鎮。5438年6月至2003年10月,行政區劃進壹步優化,全市設8鎮4街。

我不知道如何映射,對不起,我沒有得到圖片。

  • 上一篇:貂蟬有什麽故事?
  • 下一篇:間諜的基本知識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