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西方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

西方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

首先,啟蒙不能理解為壹種教育。西方的啟蒙運動是信仰危機的產物,是人們對基督教信仰產生動搖時,各種權威語言(霸權語言)或不同於信仰的新語言或新思想所導致的百家爭鳴的狀態。啟蒙是新時代思想或價值體系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現代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看,啟蒙運動也可以說是壹個創造新語言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人有了成熟的思想或體系,遵循壹定步驟的教育活動。其實沒有所謂成熟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想法蜂擁而出,想盡辦法表達自己。場面異常熱鬧。在這些想法中,有些屬於反對信仰主義,有些則為信仰主義辯護。最後,壹些思想最終獲得了主導地位,被視為歷史發展中的啟蒙思想。但即使這些思想成為主流,也不是教育的結果,而是每個人參與這個時代的思考和選擇的結果。所以啟蒙運動不是“教育”,他們中間沒有壹個人是概念意義上的“教育者”。

其次,開悟所針對的黑暗是愚蠢的嗎?既然西方的啟蒙運動指的是信仰危機形勢下的思想解放時代,那麽啟蒙運動對很多信仰的批判就不言而喻了。但就其思想內容和許多思考或反思方式而言,並沒有脫離這種信仰的文化氛圍。啟蒙運動作為西方歷史的壹個階段,並不是舶來品,實際上是從傳統信仰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對信仰主義的批判等同於把人從無知中解放出來,我們就會直接把信仰主義理解為無知,除非我們訴諸於天啟式的天才理論,這種理論又回到了把啟蒙視為教育,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啟蒙思想為什麽會成長。我們可以說歷史上的文化或思想比近代更原始、更粗糙、處於更低的階段,但不能說是“無知”。這種觀念與歷史發展的觀念是不相容的。

有人會說,西方啟蒙運動的核心理念之壹是理性主義。在這方面,說它把人從愚昧中解放出來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通俗地說,理性主義就是講道理,無知就是不講道理。所以這裏說的無知,可以理解為基督教會之類實行的“無知政策”。

把啟蒙視為教育,把中世紀的黑暗視為愚昧,這是中國非常流行和權威的觀點。把啟蒙運動當成教育,與說啟蒙運動面對的黑暗是無知密切相關。當我們把中世紀的黑暗理解為信仰導致的無知時,啟蒙運動自然被認為是傳播各種批判信仰本身的新思想。因此,理性主義被直接視為反對“封建迷信”的“科學思想”,而人文主義則被簡單地視為無神論或類似孟子重民輕君思想的壹種精神。然而,事實上,這也是導致對啟蒙的理解誤入歧途的原因之壹。這種思想離啟蒙運動有多遠,我們在後面分析啟蒙運動的本質時會看得更清楚。

要理解啟蒙這個概念,首先要搞清楚楚啟蒙所面對的中世紀的黑暗究竟指的是什麽。

因為西方的啟蒙運動面對的是基督教信仰。在最壹般的意義上,毫無疑問,這種黑暗來自於這種信仰。但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啟蒙思想家,除了少數18世紀的法國百科全書派,幾乎都保持了對上帝的信仰。啟蒙要反對的其實不是信仰本身,尤其是對上帝的信仰本身。

啟蒙思想往往包含壹些思維方式或信仰的內容,啟蒙思想家往往保留對上帝的信仰問題。我們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課程是用“資產階級(或市民階級)的妥協和軟弱”來解釋的。也就是說,按照這種觀點,我們只能說,大多數啟蒙思想家在某種程度上仍然保持著無知;心裏有壹定程度的陰暗。這種解釋不僅難以令人信服,而且將對啟蒙概念的理解引入歧途。

我們知道,在啟蒙思想家的體系中,承認上帝的存在,往往是出於理論體系的邏輯需要和理論“徹底性”的需要。把徹底叫做“妥協”不奇怪嗎?西方資產階級有壹些所謂“妥協”或“軟弱”的結論,是建立在“力量對比”的基礎上的,是和封建階級同屬於剝削階級,因而具有相同的性質。這其實是不合邏輯的。實力不足需要妥協,這是壹種鬥爭策略,而不是軟弱,即使可以說是妥協,也不能說是妥協的“本性”。而如果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具有相同的屬性並因此妥協,那就不能說是妥協和軟弱,只能說是類似於“統壹戰線”的思想,只能說是非常明智的。

說開悟不徹底,顯然不合邏輯。既然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方人的意識形態已經被認為是最經典的“現代”思想,那麽所謂的“徹底”或“不徹底”就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除了現代西方思想,我們找不到另壹種“徹底”或理想化的現代思想。除非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保持我們的傳統——而且是故意的——這就叫做不完整。在我看來,這與保守無關,而是壹種尊重歷史和人類文明成果的態度。

更根本的問題是,這種所謂的妥協和軟弱是否存在?英國人保留了他們的王室,這被視為壹個典型的例子。但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就不“徹底”了嗎?法國現在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否因為之前有法國大革命的殺貴族政策而更加徹底?

總之,用“妥協論”和“軟弱論”來認定啟蒙的“不徹底”,而這種不徹底的具體表現就是信仰沒有被完全拋棄。“不徹底”是否意味著啟蒙者對信仰的“妥協”是對愚昧和黑暗的妥協?向信仰妥協無可厚非,向愚昧和“黑暗”妥協,如果真的把開悟看成是從理性到愚昧的挑戰,那就不合邏輯了。

相反,這種對啟蒙的“批判”給了我們壹種理解啟蒙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的方法。這種“批判性”論證的前提是其無神論和“徹底革命”的思想。表現出強烈的將無神論表述為正統意識的願望,強烈的將無神論表述為絕對真理的願望,甚至是壹種對宗教信仰的歧視。也就是說,即使它能消滅壹個專制政體,它最多也只會取而代之,也就是用自己的專制政體取代舊的專制政體。

啟蒙主張宗教信仰自由,而不是排斥或拋棄上帝信仰,這恰恰是啟蒙思想徹底的最有力的說明:啟蒙反對的不僅是“基督教信仰的專制”,而且是專制本身。大多數西方啟蒙者對上帝保持信仰的事實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除了說明啟蒙所面臨的黑暗不是信仰的“無知”,還提醒了我們啟蒙時代的壹個重要事實,即啟蒙思想對宗教或信仰的態度不是反對,而是提倡信仰自由或宗教寬容。不需要解釋為什麽現代西方啟蒙思想家通常保持對上帝的信仰,只要啟蒙運動的信仰不是反對信仰,而是主張信仰自由。人們之所以如此認真地提出這樣壹個偽問題,是因為信仰是無知,是開悟所面臨的黑暗。如果我們理解了黑暗中不存在信仰或信念,而是這種信仰不允許對手存在,那麽問題其實就變得非常清楚了。

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為什麽啟蒙思想家會在信仰或者信念上做出所謂的“妥協”。用“打倒×××”的方式是不可能消滅語言霸權本身的。這種看似啟蒙的妥協,實際上表現了這種語言的反專制或霸權本質,所以是它的徹底性。西方的啟蒙運動面對的是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和封建專制主義。對於壹個專制統治來說,意識形態專制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壹。意識形態專制,我傾向於用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的方式稱之為語言霸權。

當然,壹個專制政權希望擁有壹個對其有利的語言霸權。然而,壹個獨裁者的語言不壹定會成為霸權語言。語言霸權壹旦形成,“傳統”就變得相當牢固,然後專制政權就變得相當穩固。另壹方面,為了獲得合法地位,壹種新思想必須始終反對當時的霸權語言。但是反對霸權語言和反對語言霸權不是壹回事。基督教在早期被羅馬帝國嚴格禁止,基督徒受到殘酷迫害,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也受到語言霸權的迫害。然而,當它在五世紀左右確立其正統地位時,它成為壹種新的霸權語言。在爭取合法存在的權利時,在反對舊的霸權語言時,基督教信條並不反對語言霸權本身。沒有走出以暴制暴,以惡制惡的怪圈。它對異教徒和異教徒的敵意和迫害比它以前的敵人更加嚴重。基督教在西方占據正統地位的1000年歷史,幾乎可以說是其打擊異教徒、迫害異教徒的歷史。而語言霸權意義上的意識形態專制和迫害,更多的是針對異端。這種迫害的極端是所謂“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可以以思想犯罪的名義把人活活燒死(類似於中國傳統的“腹罪”)。基督教的語言霸權比西方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專制。這種語言霸權尤為嚴峻,這與基督教信仰本身的特點密切相關。“信仰”,壹般意義上是排外的,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在歷史上很常見——雖然中國歷史上也有各種宗教相安無事的情況,但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宗教基本上都是多神教,信仰並不是中國傳統思想——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識。基督教是嚴格的壹神教,這使得對上帝的信仰更加專制或排外。

所謂中世紀的黑暗,是指這種嚴酷的語言霸權或意識形態專制,壓制了人的自由,扼殺了人的創造力,從而嚴重阻礙了歷史的進步和發展。啟蒙批判的真正目標其實是語言霸權本身。啟蒙運動面對基督教信仰的語言霸權。所以,對啟蒙運動的批判當然總是直指基督教的霸權語言,信仰上帝,這和早期基督教向羅馬人要生存權是壹樣的。如果啟蒙思想只是停留在這裏,與歷史上其他百家爭鳴的時代,如古希臘羅馬初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就啟蒙是“光”而面對的黑暗是語言霸權而言,啟蒙反對的不僅僅是壹種霸權語言,而是通過反對這種霸權語言來反對語言霸權本身,而我們應該說,只有反對語言霸權本身的思想才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啟蒙思想。

啟蒙不是用自己的語言霸權去“取代”,而是要求壹種所有思想都可以自由發表的寬松氛圍,這是壹種自由的精神和思想的包容。有了這種精神,人類才能走出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永遠沐浴在“光”中——這個詞在中文裏翻譯成啟蒙。而只要有這樣開放的環境,人類就有不斷進步的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蒙運動在人類或者至少在西方歷史上是獨壹無二的。這種獨特性在於,它不僅僅是反對某種語言霸權,而是把語言霸權本身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自由寫在自己的旗幟上。

在政治領域,特別是在國際政治領域,國家利益問題仍然是放在首位的。問題是,我們不應該用政治語言,尤其是國際政治的語言,來代替我們社會生活的語言和精神生活的語言,來代替自由的基本價值。這會把我們帶入西方中世紀壹樣的黑暗——不是無知,而是暴政和霸權。

當然,我並不從根本上否認開悟有抵抗愚昧的意義。就啟蒙的根本目標是讓人類的時間極限永遠敞開而言,就理性主義而言,啟蒙當然是為了反對無知。但我認為,造成無知的,與其說是對上帝的信仰或信奉,不如說是它的語言霸權。如果離開了自由主義和寬容精神,我們對理性主義的理解只能是狹隘和片面的。就像我們總是把理性主義簡單地理解為“科學”壹樣,我們忘記了理性主義最根本的本質其實是人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人文主義精神。理性是人的理性——基督教信仰並不普遍否定理性,只是把理性視為上帝的附庸——因此,科學雖然也是理性主義的結果,是理性主義的壹部分,但絕不是全部。

  • 上一篇:求歷史方面的書!!!911
  • 下一篇:西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術研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