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美國、英國和伊朗之間有什麽歷史?為什麽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遇襲,美國的利益何在?

美國、英國和伊朗之間有什麽歷史?為什麽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遇襲,美國的利益何在?

伊朗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瀕波斯灣至印度洋出海口,東臨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石油資源豐富(儲量654.38+02.2億噸,居世界第五)。自19世紀以來,伊朗成為英國和俄羅斯爭奪的地方。二戰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

70年代初,國際油價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劇增。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君主希望用石油美元買下壹個迅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擴張,伊朗社會的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在經濟高速發展還沒有完成的十年前,伊朗爆發了壹場前所未有的反對巴列維的群眾運動。

10月26日,巴列維被迫離職。首都德黑蘭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湧向街頭,壹起載歌載舞。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鳴喇叭慶祝。街道和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雕像和畫像,幾個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焚燒。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動蕩,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掌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借助伊斯蘭教的什葉派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政治,平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取締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進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另壹方面,“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壓力和影響是舊政權大量軍政高官被監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紛紛出逃。象征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和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和賭場壹起被壹掃而光。伊斯蘭紀律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曾經時尚的德黑蘭女性披著黑紗,披著長袍,大街小巷掛滿了“打倒美國”的標語。但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美國。

體制的改變,加上與美國不可調和的分歧,讓伊朗壹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在過去的25年裏,曾經石油滾滾,夢想成為世界第五大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驟然下滑,甚至有人計算倒退了30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範圍從伊蘇邊境退到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美國在中東波斯灣損失了壹個盟友和憲兵,反而增加了壹個敵人。美國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而失去了壹個潛力巨大的市場。這是美國將伊朗視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關系惡化。

直接導致美伊關系不好的導火索是發生在6月5438+0979+065438+10月4日的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人質案。同壹天,伊朗學生沖進並占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扣為人質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南戰爭以來最大的國際挫折。為此,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指揮了壹次對圍攻使館的伊朗學生實施空中入境突襲的“藍光”行動,解救被扣押的使館工作人員回國。由於行動的失敗,卡特為競選失敗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最後,當52名美國人質被釋放回到美國時,在美國公眾的眼中仍然是揮之不去的噩夢。1987期間,裏根任總統期間發生了“伊朗門”事件,使得後來的美國總統在對伊朗采取強硬政策時遇到的阻力很小。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壹開始就是外向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什葉派的意識形態,將周邊大量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的政權”,引起周邊國家的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相繼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成立第二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歷時八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國際形勢非常孤立。

改革潮流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作為產油大國的伊朗不可能置身事外。伊朗古老的庫姆神學院使用電腦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壹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改變現狀。在此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總統選舉中以1997的壓倒性多數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占據多數。伊朗的政治氣氛逐漸緩和。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對寫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了死刑令。為此,歐盟凍結了與伊朗65,438+00年的關系,最終於20世紀90年代末解凍。

1997 17年2月,伊朗成功舉辦伊斯蘭峰會,哈塔米總統在會上提出“文明間對話”倡議,倡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了壹個神權高於壹切的統壹社會,非常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和發展、大炮和黃油、集權和多元、“輸出革命”和“文明間對話”之間做出選擇。

  • 上一篇:兩者都記錄了歷史事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更可信?
  • 下一篇:現代詩歌成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