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理發歷史人物

理發歷史人物

唐的小說《曾國藩》是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壹部史詩長卷。相對於評價曾國藩的兩個極端,有人狹隘地稱他為劊子手、走狗、賣國賊,也有人膚淺地視他為中國成功的典範,吹捧他為神。作者的曾國藩更寫實,更立體。

把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下,曾國藩的辛酸歷程、執著信念、捍衛傳統、殘暴殺戮、虛偽以及諸多瑕疵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壹點需要明白的是,唐郝明曾國藩是小說,可以允許藝術加工,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和立場,不能完全視為歷史,也沒必要太苛刻。

從曾國藩喪母到喪父,在湖南組織應永,組建湘軍,再帶湘軍出湘,收復武昌,下長江打江西。

唐郝明沒有按照普通人傳記的時間順序,而是直接把曾國藩放在太平天國運動的舞臺上,敘述了他早年的科舉和在京為官的經歷,在情節上比較吸引人。

這段經歷是曾國藩壹生中最坎坷、最艱難的時期:

第壹,官場排擠。

由於誠實坦率的性格,他痛恨邪惡,成為湖南官場的眾矢之的。辛辛苦苦爬起來的項勇被長沙綠營軍排擠,爆發多次正面沖突,自己的據點被綠營士卒摧毀。只好把部隊拉到衡陽,遠離官場。

二、秀才領兵,趕鴨子上架。

曾國藩出身於科舉。他在北京做了十年的欽差大臣。他頂多讀過幾本孫子兵法的書。甚至騎馬都很困難。他最初立誌成為政治家、聖人和科學大師。誰想遇到亂世,被勒令回家辦喪事?

而且他沒有歷史上儒家將領的才華,談笑風生,壹蹶不振。後來戰場實踐證明,他每戰必輸。凡是親自帶兵打仗的,都是慘的。在他的第壹次遠征中,他損失了壹半來之不易的海軍師,並被迫兩次跳入河中。

但他有三樣東西是人做不到的:

(1)決心或辭職。

沒有人能改變已經決定的事情。

我寫了壹輩子日記,每天的壹言壹行甚至每壹個想法,反思是否符合聖人之道,記錄所有的違背。

在衡陽練兵期間,太平軍已橫掃湖北,進軍安徽、江西,威脅朝廷安全。八旗和綠營在壹戰中崩潰,鹹豐帝幾次上書催他增援。他以軍備不全為由拖延,壹直等到所有儲備的大炮都裝上戰船才向北進軍。

(2)識人用人。

這很像三國裏的孫權。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擅長打架。他選拔了許多有軍事才能的將軍,如塔齊布、、李、鮑超、弟弟、。他們大多是像他壹樣的學者,將來會成為全能的雅典和地方長官。

(3)善於治軍,穩紮穩打。

步步為營,不出奇招,不刁鉆,打硬仗,打硬仗。走到哪裏都要深溝高壘紮營,可攻可守。

尤其是安慶和南京周邊,軍隊不能在城下久留,也不急於攻城。第壹,在城外挖戰壕,建造堅固的堡壘。兵法雲,十面包圍,湘軍敢於以弱兵圍城,打持久戰,逐漸切斷太平軍外援,生吞活剝對方。

第三,老師不明。

朝廷頒令治理應永,為什麽說老師不明?

湘軍的地位在很長壹段時間裏非常尷尬。這是應永的民兵性質。為保衛湖南而建,卻要主動進攻湖南,軍糧糧草都要由湖南供給。更有甚者,還可能給人壹個借口,從重心上支撐自己。該法院從未給予過與生俱來的權利,它壹直可以自稱為項勇。

如果我們只是響應朝廷的號召,建立壹個應永來保衛湖南,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了。

曾國藩的壹大優勢在於戰略格局。他要麽不開始職業生涯。他既然參軍,就要建王師平定天下,同時不引起朝廷的懷疑,還能讓自己的軍隊贏得民心。

太平軍深受窮人支持,卻宣揚基督教,全盤否定儒家傳統倫理。曾國藩以鏟除異端為大旗,爭取士子文人的支持。

第四,軍費沒有來源。

項勇屬於當地的應永,沒有正規軍的建立,他無法從朝廷得到任何援助。

曾國藩為了保證兵員質量,借鑒明朝戚繼光的征兵理念,要求只招農村農民,要老實聽話,不能投機取巧。

但是農民兄弟比較現實,很難說服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以忠君愛國赴湯蹈火。曾國藩只好利用自己的名聲,動員當地鄉紳挨家挨戶捐款捐物。

第五,法院存疑。

滿清王朝壹直對漢人官員保持警惕。自吳三桂之亂以來,基本沒有漢人有重兵。

在八旗綠營壹戰皆敗的形勢下,太平軍所向披靡。曾國藩率項攻陷武昌後,本來就是功勛卓著。但朝廷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反而加強了警戒,使得項處處受制,自己籌措軍費,孤軍奮戰,無人援助。落敗的官場同僚冷嘲熱諷。

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湘軍攻占安慶,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全軍覆沒。朝廷別無選擇,只能依靠項。

所以《血祭》基本上講的是曾國藩參軍後艱難的二次創業歷史,認為母親的葬禮是湘軍備戰的開始,父親的葬禮在他離開江西戰場時已經告壹段落。

平原上壹望無際的草,隨著季節來來去去,野火從未完全吞噬它們,它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戰火所到之處,生靈塗炭,寸草不生,重復著歷史興衰的劇本,那些被燒掉的野草在受苦。

這部電影講的是湘軍和太平軍艱難的僵持,生死搏鬥。天京內訌後,湘軍開始占上風,在左和李鴻章的幫助下,終於破金陵,定天下。

但是,作者為什麽把曾國藩回鄉劃分為對父親的孝敬呢?原因是曾國藩在家的這段時間思想變化很大。

回到湘鄉荷葉塘的老家,曾國藩靜下心來,反思過去幾十年的經歷。他終於在老子的思想中找到了答案,尋求出路。世間萬物都是陰陽相生,相輔相成。太死板了,就壞了。如果太軟,就容易剛柔並濟。

野火燒的時間軸,太平天國的內鬥,被極大的破壞了。曾國藩和向君長長地吸了壹口氣,歷史的天平開始向清朝傾斜。盡管如此,洪秀全大膽提拔任用的李秀成、陳玉成,也是叛逆英雄,天下奇才,用的是奇招。曾國藩和項歷盡艱辛,每前進壹步都要付出沈重的代價。

三河之變中,項率領專家李和曾國藩的六弟等六千人,浩浩蕩蕩。他們深入李秀成精心布置的包圍圈,全軍覆沒。李自殺了,失蹤了。小說中曾國華九死壹生的情節是根據野史虛構的。

安慶是天京的門戶,拿下安慶天京很危險!項和太平軍對這座城市的戰爭成敗心知肚明,於是在這裏展開了拉鋸戰。壹是項餓了,安慶外圍通道被切斷後,城內太平軍開始挨餓,吃雜草樹皮吃老鼠,吃老鼠吃人肉。這是人間地獄。圍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陳玉成派出的援軍也陷入了絕境。六千人放下武器投降,全部被曾國荃殺死。壹百人被帶進大營斬首壹整天,只留下壹名大將在大門口當眾肢解。曾國藩寫信愧疚地安慰弟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顯菩薩之心。”安慶城毀後,成年男子全部被殺,婦女成為湘軍私有財產。

天京也是如法炮制,圍城,打援,封鎖出口。隨著左收復杭州,李鴻章收復蘇州,天京成為孤城,被攻破只是時間問題。在此期間,瘟疫在曾國荃蔓延,每天都有許多人倒下。曾國藩的弟弟曾國對他的病贊不絕口。

天京城被毀後,仍在燒殺搶掠,屍體堆積成山。在戰爭中,所謂的道德仁義蕩然無存,人性最極端的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這壹部分主要談曾國藩在太平天國運動後的壹系列經歷。從鼎盛到日落,廢湘軍,任兩江總督,設洋務,出山,辦理天津教案,也是曾國藩復興夢的經歷。

破金陵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曾國藩聲名如日中天,手握數百員猛將湘軍,儼然天下第壹武裝。與此同時,他面臨著壹生中最大的危機。死兔烹鳥藏屍的歷史血案成了揮之不去的噩夢,身邊很多人勸他效仿宋太祖的黃袍,推翻腐朽的滿清朝廷,恢復漢人的山河,否則很可能遭受滅族之災。

從小沈浸在儒家忠君愛國思想中的曾國藩,始終不接受自己走上謀反之路,於是決定斬斷羽翼,廢掉大部分湘軍,讓朝廷安心。對於曾國藩的忠誠和卓越功績,朝廷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嘉獎,封了侯,並正式拜為兩江總督,這在清朝歷史上漢族人中是最高的。

最後,他有地方總督的實權,而且是中國最富的地方。曾國藩可以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中興野心,恢復科舉,懲治腐敗,主持建造現代化的船只和新式武器,派出中國第壹批留學生到歐美留學,包括詹天佑等後來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的火種。

如果說魏源是中國第壹個看世界的人,那麽曾國藩就是中國第壹個走向世界的人。

然而,撚軍叛亂打亂了他的計劃,桑戈林欽死了。朝廷無人可用,只好重新啟用曾國藩。裁軍之後,曾國藩沒有精兵,也沒有重兵可用,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結果徒勞無功,學生李鴻章收拾殘局。

征服撚軍的失敗已經看到了他的沒落,天津教案的處理更是讓他喪失了操守,身敗名裂,為朝廷打上了漢奸的烙印。

他是壹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有世俗的欲望。他從小是農民的兒子,資質壹般。壹半努力,壹半運氣,他爬上了壹個又壹個更大的平臺。同時,他壹生都在與人性的弱點作鬥爭,不斷地解脫自己,更新自己,終於有所成就。

為什麽我們壹直如此熱衷於研究曾國藩?他的家書、日記、書信,說的不多,但很多都是散漫的細節。無論是做兒子,做兄弟,做朋友,做臣子,都是簡單的道理,比如勤奮,堅持,真誠,讀書,早起。普通人可以學他們,但大多數人不可能像他壹樣做到極致。

  • 上一篇:我的祖國朗誦詩歌。
  • 下一篇:高考語文評卷作文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