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我們身邊的歷史:漳州粵港

我們身邊的歷史:漳州粵港

漳州粵港

漳州月港是福建古代四大商埠之壹。從明代景泰到天啟(1450 ~ 1627),粵港從壹個民間自由貿易港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中心,並崛起繁榮了近200年。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以呂宋(菲律賓)為中轉,與歐美國家有貿易往來,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月港,即“月泉港”,位於九龍江下遊三角洲的九龍江入海口,即現在的龍海縣海城鎮。這裏河面寬闊,“外有潮波,內有山澗”,“水中壹截,四周壹彎新月”,故名“月港”。粵港附近海域,古稱桂海,因海口貴嶼島而得名。貴嶼島,又名“雞島”、“龜島”,矗立於海中,是水進入漳州的門戶。明朝萬歷元年(1573),在貴嶼建塔,是港口象征,但次年廢棄很久。粵港西區是九龍江北溪和西溪交匯處的“三叉戟河”。有胡帽和五角洲,水路分為中、港、北港和南港。貴嶼島外,東港為廈門港,為粵港海上貿易活動範圍,外有中佐所(今廈門)、五洲島(今金門),為港口海上屏障。粵港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65,438+0℃ ~ 265,438+0.4℃。屬於強潮河口港,潮流為往復流的半日潮淺水潮港。潮流從港口的濠門(漁仔尾)和海滄峽進入,流入三脈:壹脈進入劉穎(江東大橋),沿北溪溯至龍津溪交界處的彭洲頭。如今河床較淺,潮流影響僅及郭坑;壹脈入福貢港,沿南溪回白水營;壹脈從粵港流向撫河。沿西溪而上,繞到漳州南部,到達茶店。如今河床淤積較淺,潮流影響僅及項城市下遊碧湖。每個月的第三和第十八天是大潮。潮汐規律:“日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位極高,常在春秋兩季,浪極大,常在王朔之後”。粵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包括汀州、贛南、湘南、閩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和水果,被譽為“魚米之鄉,花果之鄉”。經濟作物有甘蔗、水果(荔枝、龍眼、柑橘、蜜柚、香蕉)、木棉、煙草、茶葉、花生、黃麻等,馳名中外。明代礦冶、制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紡織業。當時漳州生產的絨、紗、緞、絨暢銷海內外。其他手工藝品如鐵、銅器和牙雕也是稀有而重要的外貿商品。粵港主航道西起莆仙,向東沿南港順流而下,經海城港、大泥尾、貴嶼、中佐所,從吳嶼的丹門出海,再分東、西兩路。莆仙-貴嶼港公路,長17km。“這裏的水比較淺,商人必須用小船拖,運過去就可以了。”貴嶼到大門的河道深約30米。粵港停靠點分散在北岸的嵩嶼、海滄、石美、禹州、澳頭和南岸的漁仔尾,港外的海門島、福貢、粵港、石馬、府河和大井、卓啟、吳嶼、中佐所。主要港口是海城月港,是當時海上貿易貨物和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粵港附近的禹州、海滄、撫河、石馬、福貢、漁仔尾、大井、卓奇是“北船”(航行溫州、南京、上海、天津)和“越洋船”(四川去臺灣省、澎湖)的靠泊和始發點。到處都是石板路,尤其是在粵港。根據現場調查,月崗溪尾不足1 km的沿岸僅有7個碼頭,其他內港碼頭較多,均為石質斜坡道。湘館碼頭位於港口右側。9年改建(1920),現為海城客運站。容川碼頭位於港口右側,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當時是大型碼頭,現在是港口農業運輸碼頭。九龍江海口中佐所(廈門)和五洲嶼(金門)是粵港外輪進出關口。元政府在左中設置嘉禾前胡辦事處。明初,千家萬戶守著;遷至永寧,駐有中、左路軍,故稱“中、左路軍”。五洲島上的水寨有上千戶人家,萬歷年間,明政府在中左設立“商導”(即海關),征收“船稅”。外國商船從月港起航後,需要在中心“檢查”後離開,再移至曾厝坳等待順風起航。明朝成化、弘治年間(1465 ~ 1505),粵港成為閩南大都會,素有“小蘇杭”之稱。嘉靖三十年(1551年)設立靜海閣,設將軍判官。繼鄭德之後,粵港的海外貿易超過了福州和廣州。嘉靖四十五年(1566),65438年二月設立海城郡。隆慶元年(1567),廢除“海禁”,海城正式開辟了對外市場,進壹步發展了海外貿易,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外貿口岸。萬歷年間(1573 ~ 1619),盛況空前,“四面八方的洋人都聚集在嶽崗”,“全國各地的商賈,兩洋賣東西,代賈至立惠農”。每年進出月港的大商船寬356尺,長十余尺,載重60尺。剛解禁時,政府只收三千兩的船稅,到萬歷四年(1576)增至兩萬兩,十壹年(1583)增至兩萬兩。海波到過的國家和地區有:膠陀、占城(在今天的越南)、暹羅(在今天的泰國)、柬埔寨、達尼(在今天的泰國南部)、吉蘭丹、丁集義、彭亨、柔佛、馬六甲(都在今天的馬來西亞)、九崗、亞齊(在今天的蘇門答臘)、瓜瓦和彭亨。東方方向有:大港、彭加士蘭、呂宋、三寶顏、棉蘭老、蘇祿、民都洛(今菲律賓)、美洛朱(今瀘沽群島)、博尼、文萊(今加裏曼丹北部)等。日本也是月港商船經常光顧的重要國家。由於日本入侵,明政府禁止對日貿易,解禁後才允許銷往東方海洋。然而,私營商人“偷偷溜走的次數更多”。嘉靖二十六年(1547),福建赴日商船在壹場臺風中漂流到朝鮮,達到1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漳州人。當時,粵港出口的貨物主要有: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糖、紙、水果等。進口商品有:香料、珍寶、大米、椰子、綠豆、被子、藤席、草席、紙張、泥瓶、鏡子、火把、粗絲布、西洋布、漆器及皮具、礦產品等。天啟時期(1621 ~ 1627),西方殖民主義者東侵,南亞各地都被他們控制。中國的領土澎湖列島和臺灣省也被侵占,並多次侵占福建沿海,粵港海外貿易受到極大的傷害和削弱。再加上戰亂頻仍,清初的封海、遷邊,讓粵港徹底衰落,再也沒有恢復過來。鄭成功占領廈門時,實行“商養軍”,大力發展海上運輸,於是廈門港崛起,它位於港口的後方,以廈門為出海的必經之地,其作用逐漸被廈門取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廈門設立海關,正式取代了粵港的海外貿易地位。內河和近海水運中心也搬到了石馬港,海城港只起到了壹般小港的作用。11 (1922)年,海城舊城拆遷,修建港口河堤,在古香閣碼頭修建1石棧橋式踏步碼頭,長23米,寬3.9米。1956年,碼頭內建有1客運站,設有候車室和售票處,專用於客運。1972年在客運碼頭壹側修建1斜坡碼頭,長25米,為貨運和輪渡碼頭,左側為1簡易碼頭。客運碼頭前部水深2米,可停泊100噸以下的船舶。高潮水面靠近碼頭面,標高3.4米。港口年貨物吞吐量4.72萬-6.6萬噸,年客運量5-6萬人次。主要出口物資有糧食、沙子、水泥、木材等。,外貿物資有洋蔥、罐頭等。,而進口物資是煤、化肥等。1989年,貨物吞吐量6.93萬噸,旅客28.65萬人。海城是石馬港的壹個作業點,位於九龍江下遊三角洲河口南岸龍海縣石馬鎮錦江路。是古越港靠泊點之壹,九龍江內河運輸中心。附近港口開闊,有五角和胡帽兩大洲,水路分為北港、中港、南港。南港是石馬港的航道,上遊西至撫河,下遊東至草尾。長8公裏,寬410米,枯水期深1 ~ 2米。港口碼頭泊位集中在錦江路,岸線長4600米,公路距漳州市區22公裏,距廈門64公裏,距省會福州324公裏。航道距離廈門19海裏,距離香港306海裏。鷹潭至廈門鐵路位於香港北岸,連接中國各大城市。1986,這裏變成了漳州外運的裝卸點。石馬港所在的石馬鎮是龍海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漳州平原東部九龍江下遊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福建農業高產區和糧食基地之壹。石馬港的經濟腹地廣闊。九龍江上遊除本縣外,還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項城等地,可延伸至閩西、贛南。明清以來,石馬港壹直是漳州重要的港口城市,是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點,也是漳州華僑的主要港口之壹。1982廈門海關在石馬設立辦事處。主要碼頭有:(1)客運碼頭位於錦江路護岸中間。舊駁船用來設置浮動碼頭,兩個長4米、寬5米的木質浮橋供乘客上下車。碼頭前沿水深為1.30 ~ 1.80米。(2)劍道城船廠碼頭於1970建成大型貨運碼頭,於1986改建為船廠碼頭,相鄰的鐘祥碼頭於1987並入劍道城船廠碼頭。碼頭主體長20×9米,為臺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前沿水深1.9m,碼頭前沿水深2.00 ~ 2.70m。可可靠停泊400 ~ 500噸級貨船,碼頭配有兩臺3噸級吊車,可同時裝卸。它有壹個2500平方米的院子和壹個200平方米的專用倉庫。(3)湘冠碼頭1979為平臺式碼頭,有1臺吊車,為糧煤專用碼頭,可停泊100噸級貨輪。(4)1975舊碼頭左側修建石堤護岸,安裝1吊機,為鹽業專用碼頭,可停泊100噸級貨輪。1985石馬港貨物吞吐量23.72萬噸,出入境旅客22.34萬人次;1986貨物吞吐量13.110000噸,旅客114300人次;1989,貨物吞吐量已達22.35萬噸,旅客24.58萬人次。

  • 上一篇:無錫南長街詩
  • 下一篇:三國歷史上,有哪些默默無聞卻實力強大的英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