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以史為鑒:冷戰時期大國的經濟博弈

以史為鑒:冷戰時期大國的經濟博弈

1945二戰結束後,英國作家喬治威爾在壹篇文章中首次使用“冷戰”壹詞來描述壹個核武器陰影下的世界。

在奧威爾的描述中,由於毀滅性武器的相互制衡,大國之間的直接戰爭可以避免,但取而代之的是徘徊在危險邊緣的無休止的敵對行動:間諜活動、陰謀和馬基雅維利式的戰術.....世界就這樣陷入了“不和平的和平”。

壹句話變成了預言。

隨著丘吉爾的“鐵幕演講”,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相繼出臺。壹場相互猜忌、猜忌的“不信任漩渦”,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卷入了壹場持續近半個世紀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主導了20世紀下半葉的國際政治。

在此期間,美國對蘇聯展開了除軍事行動以外的所有遏制行動,從貿易控制、經濟制裁、同盟對抗、技術遏制到圍繞糧油的經濟戰,蘇聯也壹壹采取了應對措施。

20世紀70年代,蘇聯在兩大集團的較量中仍然占據上風。但也許是這壹時期的相對繁榮掩蓋了蘇聯經濟中的根本問題,包括重工業超過農業,軍事工業的不平衡發展,以及過度依賴石油作為外匯收入的來源。

無視這些問題的蘇聯繼續投入大量資源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和“星球大戰”,最終導致社會動蕩和解體,這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也宣告結束。

經濟封鎖:孤立與拉攏

經濟上,美國壹方面以貿易管制和經濟制裁的手段將蘇聯孤立於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之外,另壹方面以經濟援助的方式向歐洲提供經濟援助,拉攏西歐國家,共同遏制蘇聯集團。

貿易管制:1947 17年2月17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決定對蘇聯集團國家實施貿易管制,無限期停止出口美國緊缺的物資和有助於增加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次年3月,美國政府開始實施新的貿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蘇聯和東歐國家出口美國貿易管制清單上的各種物資。

1949年2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戰後第壹部出口管制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對蘇聯國家的貿易管制戰略。美國的貿易管制清單包括全面禁運和出口數量限制。當時杜魯門政府決定,貿易管制的廣度和深度必須能夠影響蘇聯的整個生產體系。

在貿易管制的影響下,美國對蘇聯的出口迅速下降,從1952年的2700多萬美元下降到15000美元。

在雙方40多年的對抗中,美蘇之間的貿易狀況也隨著雙方關系的變化而波動。在矛盾激化時期,美國對蘇聯實行嚴格的政策,如禁止貿易、出口配額、暫停投資,甚至要求第三方國家向蘇聯相關領域出口必須獲得美國的許可。

貿易管制嚴重阻礙了蘇聯對外貿易的發展,切斷了其與世界經濟的密切聯系,直接導致蘇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幾乎與資本主義世界隔絕,高科技的發展和蘇聯經濟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遇到制約。

蘇聯對外貿易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2.6%-4.2%,直到1988仍在5%以下。80年代世界平均貿易出口占GNP的21.8%,而蘇聯僅為7.7%。蘇聯和美國在貿易領域的差距已經相當顯著,蘇聯的平均出口量只有美國的1/3。

經濟制裁:美國最愛的經濟制裁大棒自然不會在冷戰時期缺席。據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自1945以來,約三分之二的制裁涉及美國。1960 -1975期間,美國威脅或實施經濟制裁26次。

19811 2月29日,裏根政府宣布對蘇聯實施經濟制裁,理由是蘇聯支持波蘭政府的軍事控制。

具體的經濟制裁包括:中斷蘇聯航空公司所有飛往美國的航班;下令關閉蘇聯采購委員會;停止發放和延長向蘇聯出口電子設備、計算機和其他先進技術設備的許可證;推遲新的長期糧食協議的談判;暫停簽署新的美蘇海事協議的談判;擴大向蘇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設備需要獲得批準;下令停止發放向蘇聯出口這些設備(包括鋪管機)的許可證;近期應該續簽的美蘇之間的交流協議,包括能源、科技協議都不會延長,美蘇之間的所有其他交流協議都將進行全面審查。

此時,兩大集團的冷戰已經持續了30多年,蘇美之間的貿易已經微乎其微,蘇聯在相當程度上已經不再依賴西方的技術和資本。但這樣的制裁對於當時已經動蕩不安、處於“解體”前夕的蘇聯來說,還是雪上加霜。

比如1982年,通過切斷蘇聯在西伯利亞修建的新天然氣管道和與日本合作開發能源計劃所需的大部分技術,蘇聯外匯收入銳減,因此損失150-200億美元收入。

援助盟國:在美國戰略中,對蘇聯國家的遏制政策和對西歐國家的支持拉攏政策是壹對孿生兄弟。

在8000字電報中提出“遏制戰略”的喬治·凱南,在1945年5月起草的備忘錄中闡述了復興歐洲的觀點。他認為歐洲的經濟困境會給蘇聯壹個機會,是歐洲經濟失衡的趨勢讓壹切極權主義運動盛行。美國的復興計劃就是要克服這種趨勢,所以援助歐洲是美國遏制蘇聯、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1947年6月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正式提出了馬歇爾計劃,也就是歐洲復蘇計劃。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壹直持續到6月,1952。

在此期間,歐洲國家通過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從美國獲得了資金、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總額為65438美元+0.31.5億美元。

根據國際開發署的統計,馬歇爾計劃主要參與國有英國(24.7%)、法國(21%)、意大利(11.7%)和德國(10.8%)。從援助形式看,主要包括美元援助、技術援助、擔保金和對等資金。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作為提供援助的條件,美國提出了歐洲經濟壹體化的要求,即打破戰前各國之間的貿易和關稅壁壘,縮小各國之間的差異,創造歐洲經濟的新結構。

1948年《對外援助法》第115條規定,西歐國家必須與美國簽訂多邊和雙邊協議,才能獲得援助;受援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和經濟計劃必須得到美國為實施馬歇爾計劃而設立的組織——經濟合作總局(ECA)的批準。要用從美國借來的壹部分資金生產美國需要的戰略物資;要取消關稅壁壘或降低關稅稅率,以利於美國商品的傾銷;取消或放寬外匯限制;並為美國儲備軍工所需的戰略原材料;在經濟上接受美國的監管等等。

有分析認為,歐洲在“經濟壹體化”後依附美國,壹方面有助於美國“雙重遏制”蘇聯和德國,使美國有效承擔起大西洋聯盟中的領導責任和地位;另壹方面,有助於減輕美國在歐洲的經濟負擔,尤其是歐洲國家間關稅壁壘的取消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面對西方的經濟遏制,蘇聯還推出“莫洛托夫計劃”抵制和反擊“馬歇爾計劃”,援助東歐經濟發展,與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國家簽訂了壹系列貿易協定。

然而,莫洛托夫計劃雖然極大地促進了戰後蘇聯東歐的復興,加強了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交流,但卻制約了東歐國家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關系,這也是導致蘇聯東歐嚴重偏離世界經貿體系,東歐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歐的因素之壹。

技術遏制:美蘇博弈的核心領域

在冷戰的陰影下,科技是美蘇博弈的核心領域。

為了從技術上遏制蘇聯,在美國的提議下,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又稱巴黎協調委員會(CoCom),於1949年正式成立,並於1950+0年開始活動。

作為壹個對外封閉、沒有正式條約的非正式國際組織,巴統集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亞等17個成員國。

其目的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禁運清單包括三大類數萬種產品: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材料。

此外,為了防止盟國抵制禁運政策,美國國會在1951通過了《共同防禦援助控制法案》(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Control Act of 1951),迫使西歐和日本通過削減援助進入共同防禦的軌道。

20世紀70年代後,為了增加貿易收入,美國政府開始利用巴統的“例外程序”擴大禁運物資的出口,但限制高新技術轉讓仍然是“緩和時代”難以逾越的障礙。

1976年2月,國防部國防科工局課題組向國防部部長提交了壹份題為《先進技術出口管制分析》的報告,系統論證了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重點從戰略物資禁運轉向限制高新技術轉讓的必要性及涉及的壹系列政策問題。

1979年,美國出口管制法正式把限制高技術轉讓作為出口管制的特別重點,把重要軍事技術清單作為美國商品管制清單的組成部分,把計算機網絡技術、大型計算機系統技術、軟件技術、瞬時處理信息的自動控制技術、綜合材料和國防材料的加工制造技術、能源開采技術、大規模集成等15技術, 超大規模集成設計、制造技術、軍用儀器技術、電子通信技術、感應與控制技術、超短波組成技術、軍用車輛發動機技術、先進光學(包括光纖)技術、傳感技術、潛艇系統技術等。 ,被列入禁運範圍,後來集成電路制造設備、機床、電子復合矽、激光器件等被加入對蘇禁運名單。

1982 165438+10月,美國提出將100多個物種加入巴統的管制清單,最終巴統成員國同意將58個物種納入管制清單,包括浮船塢、宇宙飛船、太空登陸設備、超導材料、機器人、機器人控制系統、特種合金生產技術和設備、海上油氣開采技術等。此後,雖然高技術開放和禁運的範圍有所微調,但阻止高技術流向社會主義國家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甚至有所加強。

蘇聯註重重工業技術的發展和吸收,這對軍事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其在航空航天、潛艇等軍事制造業領域的技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

而片面發展軍事重工業的蘇聯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造成了畸形的經濟結構。1940年蘇聯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61.2%,1955年上升到70%,1960年達到72.5%。到勃列日涅夫時代,國家機械制造業60%以上的產品是軍品,耐用消費品只占5%-6%,國家發展科學的經費75%用於軍事科研。

當時蘇聯的輕工業技術落後,甚至不能滿足國民生活的需要,嚴重依賴進口。在技術輸入被封鎖和切斷的情況下,關系民生的輕工業無疑成為與美蘇較量的薄弱環節。

面對嚴密的技術封鎖,蘇聯轉向東歐工業國家大量采購,或者花更多的錢通過中立國進口西方禁止向蘇聯出口的技術和設備,甚至通過地下渠道和商業間諜獲取先進技術。

到了70年代,由於局勢緩和,蘇聯加大了從西方購買機器設備的力度,化工、汽車、能源開采設備、計算機都是蘇聯引進的。然而,有限的技術引進並不能幫助蘇聯在短時間內成為真正的技術強國。反而像飲鴆止渴,削弱了蘇聯加大自主研發的動力。

隨著1991年前蘇聯解體,巴統於1994年4月1日正式解散。然而,西方國家的技術出口管制並沒有消失。1996年,33個國家,主要是西方國家,簽署了瓦森納協議,接替巴統實施新的管制清單和信息交換規則。

打七寸:油和食物

蘇聯石油資源豐富,這是其硬通貨的主要來源。上世紀60年代,向西方出口石油的收入占蘇聯每年外匯總收入的40%。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蘇聯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出口。

但成功也是油,失敗也是油。

1973年,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第壹次石油危機”,油價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13美元以上;1979年,由於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隨後的“兩伊戰爭”和“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從14美元再次飆升至每桶35美元。

油價飆升引發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卻給蘇聯帶來了巨額外匯收入,為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提供了經濟基礎。

但是到了8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衰退,國家油價開始走弱。從65438年8月到0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從不到200萬桶/日飆升到600萬桶/日左右,年底達到900萬桶/日。165438+10月這壹年,國際油價從30美元/桶壹路下跌,不到5個月就跌到了12美元/桶。這使得蘇聯壹夜之間損失了超過6543.8+000億美元的硬通貨,幾乎是其硬通貨收入的壹半。

據蘇聯能源部官方統計,1985-1988年世界油價下跌,從1984年的212.6美元/噸下跌到1988年的93美元/噸,跌幅129%,導致這個國家壹共四年。

與此同時,美元貶值使蘇聯的收入每年減少約20億美元。這讓本已嚴重的蘇聯經濟雪上加霜,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壹根稻草。

沙特增產導致油價大跌的背後力量,壹直被認為來自美國。

上世紀80年代初,裏根政府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凱西(william casey)提出了壹個針對蘇聯的隱蔽經濟戰,其核心是找出壹個國家經濟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脈,通過經濟手段打擊這種脆弱性,削弱其國力。

中央情報局的研究結果發現,蘇聯國家經濟體系高度依賴油氣出口。“在某些年份,石油和天然氣賺取的硬通貨占蘇聯所有硬通貨的60%-80%,這些收入成為蘇聯經濟體系的壹個支柱。蘇聯雖然從西方賺取了硬通貨,但需要用這些錢從西方購買糧食和技術,來維持經濟體系這個龐然大物。”

於是裏根政府決定從國際原油入手。壹方面加強出口管制,通過對鋼管和管道設備實施禁運,迫使西歐放棄已經與蘇聯簽訂的大口徑管道出口協議,要求其盟國減少對蘇聯集團石油貿易的依賴;另壹方面,通過為沙特政府提供安全保障,提供最先進的預警機和毒刺導彈,與沙特結成反蘇同盟。

(來源:中國經濟網)

美國還通過限制蘇聯天然氣出口量和向蘇聯轉讓錯誤的技術來摧毀蘇聯經濟。美國鼓勵西歐國家使用各種替代能源,以減少對蘇聯天然氣供應的依賴。

此外,1983年,美國向國際能源署強加了限制歐洲從蘇聯進口天然氣比例的協議,規定西歐從蘇聯進口的天然氣不得超過其能源需求的30%。這壹協議於1983年5月在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上正式簽署,切斷了蘇聯從西歐獲得硬通貨的渠道。

除了能源領域,美國還盯上了蘇聯的另壹個軟肋——糧食進口。

由於單方面發展重工業,蘇聯對農業的投入很少,農業產出無法滿足公眾消費需求。20世紀70年代後,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於6月宣布對蘇聯實施糧食禁運1.980+0.1.5萬噸對蘇糧食出口,並協調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美國傳統盟友參與此次糧食禁運,以確保其對蘇糧食出口不超過“正常、傳統”水平。

作為對“糧食禁運”的回應,蘇聯通過優先從許多國家進口,減少了對美國的過度依賴。1980-1981年,蘇聯從阿根廷進口的糧食超過美國,成為蘇聯第壹糧食進口國。與此同時,蘇聯也擴大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西歐的糧食進口。

1981裏根上臺後,於3月24日部分解除了對蘇聯為期15個月的糧食禁運,3個月後恢復向蘇聯出售大量糧食。雖然美國重新向蘇聯出口糧食,但蘇聯從許多國家進口糧食的政策仍在繼續。美國的禁運在壹定程度上打擊了蘇聯和美國。

冷戰的結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東歐劇變、德國統壹、華約和經濟互助委員會解散、蘇聯解體,被視為冷戰時代結束的標誌。

在美國慢慢絞殺蘇聯的過程中,經濟方面利用貿易管制、經濟制裁和拉攏盟友的方式阻礙蘇聯貿易的發展,斷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在技術領域,我們將與西方國家聯手實施管制政策,限制高新技術的轉讓;另外,美國根據蘇聯是糧食進口大國,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特點,對蘇聯經濟貿易的痛點和軟肋進行了突破。

雖然蘇聯也采取了壹些反制措施,如拒絕批準布雷頓森林協定、不讓東歐國家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啟動莫洛托夫計劃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但效果並不顯著。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限制了它抗衡美國的能力和空間。

事實上,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仍然在兩大集團的較量中占據上風。當時蘇聯的經濟總量與美國相比增長緩慢但穩定,鋼鐵等特殊產品產量超過美國。在蘇聯出口中占很大份額的能源和黃金價格已經大幅上漲。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動蕩不安,1975經歷了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布雷頓森林體系陷入混亂。滯脹在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政策困境。

但也許是這壹時期的相對繁榮掩蓋了蘇聯經濟中的根本問題,包括重工業超過農業,軍事工業的不平衡發展,以及過度依賴石油作為外匯收入的來源。

無視這些問題的蘇聯繼續投入大量資源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和“星球大戰”,人民生活水平惡化,最終導致社會動蕩、政權松散、解體。

參考資料:

崔丕,2002,《美國共同防禦援助管制法的形成與影響》(1951)。

王靜潔,2015,馬歇爾計劃的作用和影響分析

劉,聶,,2003,論馬歇爾計劃的戰略眼光。

歐陽項英,2018,冷戰時期美國是如何遏制蘇聯的?

沈新峰,東北證券,2018,從美蘇冷戰回望中美貿易摩擦——從經濟角度。

華泰宏觀李超,2018,美國贏了歷次貿易摩擦了嗎?——中美貿易摩擦系列研究(二)

_王智庫,1980年代油價暴跌拖垮蘇聯是美國的陰謀嗎?

梁瀟、美國經濟戰、蘇聯解體及其對中國的警示

韓東育和莫洛托夫計劃對東歐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

庫珀,理查登。2008年。RichardN.2008.EconomicaspectsoftheColdWar,1962-1975。wcfiawarkingpaper 2008-0018。

  • 上一篇:歷史上的乾隆皇帝真的像電視劇壹樣浪漫嗎?
  • 下一篇:紫藤的網絡解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