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紮賚諾爾地區的歷史文化

紮賚諾爾地區的歷史文化

古墓紮賚諾爾石板墓、拓跋鮮卑古墓紮賚諾爾遺址、莫古山舊石器遺址、靈泉小孤山舊石器遺址、砂子山新石器遺址、遼代古城遺址、小河口遺址、紮賚諾爾煤礦機械修理廠遺址、九號井遺址、俄式建築群、五個警察墓、土尾山陣地遺址等等。蘑菇山日軍攻防遺址、日式建築、紮賚諾爾人頭骨化石、猛獁象化石、柔毛犀牛化石、靈泉小孤山植物化石等拓跋鮮卑古墓。

古墓位於紮曲北部達蘭額洛木河古道東岸的斜坡上。發現於1959,有300多座古墓,屬於東漢拓跋鮮卑墓葬。到1984 * * *共出土文物450余件,包括陶器、鐵器、銅器、鹿金匾等。,對研究鮮卑起源有重要價值。2003年,在原有墓葬旁發現了大量墓葬。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古城遺址

遼代古城遺址2處。其中壹處,位於達蘭-額洛木河東岸,距離鮮卑古墓500米,1960年發現,古城中間有壹個平臺,高約1.5米,現僅存東墻,城內遺跡眾多。2003年,在烏爾遜河口發現壹座遼代古城遺址,僅有部分殘墻、陶片、石器、瓷片、錢幣、飾品等。散見於地表,附近有墓葬,初步考證為皮北河古城。

蘑菇山舊石器遺址

該遺址位於城西北2公裏處,屬於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石大瑤文化向北傳播發展的結果。出土了石錘、碎片、刮刀和其他石器。可以推斷,這裏在2萬到3萬年前就有哺乳動物和魚類生活,是原始人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場所。

猛獁象化石

1980,紮賚諾爾露天礦發現兩個猛獁象骨骼化石。猛獁象為松花江猛獁象,年齡約45歲,生存年代在更新世晚期,33760 1700年前。經過修復,兩個猛獁象骨骼化石組合在壹起,組裝成壹個完整的骨骼,高4.7米,長9米,門牙長3.1米。它是中國已知最大的猛獁象化石標本,在內蒙古博物館展出。1984年,在壹個露天礦發現了另壹具猛獁象骨骼。

紮賚諾爾人頭骨化石

紮賚諾爾人頭骨化石遺存位於紮賚諾爾礦務局露天礦區。第壹個紮賚諾爾頭骨化石從1933被發掘出來後,至今已出土了16個。紮賚諾爾人具有蒙古人種的原始特征,頭型屬於“寶塔頭”,是從小就用帶子勒緊頭骨使其不發達的結果。據測量,紮賚諾爾青年女性腦容量為1195 ml,中年男性腦容量為1450 ml。進入20世紀後,中國境內大量俄羅斯族和漢族遷入紮賚諾爾地區,蒙、漢、俄民族間最初的相互通婚擴大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語言、習俗、文化、藝術乃至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逐漸出現“三會合壹”的文化現象。最直觀的首先表現在建築藝術上,俄羅斯建築出現在20世紀初的紮賚諾爾,俄羅斯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藝術中也逐漸積累了數百年。改革開放後新建的建築也突出俄蒙元素,尤其是二子湖度假別墅,是“三元和諧”的典範。木質的建築風格和點綴其中的蒙古包,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結合與融合。從語言上來說,紮賚諾爾區有很多人通曉蒙漢、蒙俄、漢俄三種語言。人們在交談中有交替使用蒙古語、漢語和俄語的習慣。早餐喝奶茶、吃勒巴和鹹菜等飲食習慣,奶茶是蒙古族飲料,勒巴(面包)是俄羅斯人的主食,鹹菜是漢族的配菜。居住環境方面,在紮賚諾爾的西山,房屋有土坯和草皮建築。房間裏除了木質天花板和地板,還有壁爐和火爐。後面的烤箱是俄羅斯的設施,燒牛糞是蒙古人的“專利”。

  •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哪些重大關系?
  • 下一篇:保定的歷史演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