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鄭和下西洋有多少次,去了多少個國家?

鄭和下西洋有多少次,去了多少個國家?

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航次有:占城、爪哇島、真臘、酒港、暹羅、古裏、馬拉加、博乃、蘇門答臘、阿魯、克直。

大葛蘭、小葛蘭、西佐裏、蘇祿、蓋爾、阿丹、南武利、甘巴裏、特定國家、彭亨、吉蘭丹和胡魯毛斯。

劉珊、孫奇、穆古杜、馬利伍德蘭、薩斯、祖法爾、朱布、慢巴薩、田放、戴笠、孤兒、沙利瓦尼和布奇瓦。

宣德九年(1434)六月,王景弘奉命率領船隊出使東南亞各國,任全權公使。回國後,蘇門答臘王派其弟哈尼罕罕隨船隊進貢北京。不久,唐玄宗去世,明英宗繼位。

正統元年(1436),明朝朝廷從包括古裏在內的12個國家派回了使節。另壹方面,輔政大臣也在當年勒令南京守備太監王景弘停止以明英宗名義購物建房,這與陸的原版不同。

但無論如何,向西航行已經結束。從天順二年(1458)到天順三年(1459),宦官福安幾次派陳去見明英宗。停止下西洋後,珍珠、黃金等奢侈品不足,要求官員去下西洋購買黃金,被明英宗拒絕。

擴展數據:

鄭和作為和平使者,本著“和而不同”、“和為貴樂”的原則,與亞洲各國進行友好交往。“1911年,錫蘭島上的加勒在錫蘭山的佛寺裏發現了鄭和雕刻的石碑。

根據費信當年下西洋的記載,這塊石碑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在國內提前刻好,運到錫蘭佛堂山立下的。碑文用漢語、泰米爾語和波斯語書寫。

令人驚訝的是,雖然這塊石碑上用三種語言書寫的內容在貢品清單上大致相同,但贊美上帝的對象卻不同。"

從鄭和使團在錫蘭豎立的宗教石碑來看,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明朝仍然有與錫蘭各宗教勢力建立良好關系的願望。

鄭和不希望宗教對立影響他下西洋,所以采取這種求同存異的方式,也體現了儒家“貴和”的思想。

據史書記載,面對傲慢無禮的錫蘭山國王,亞歷克·庫奈、鄭和等人最初采取了回避沖突的態度,忍辱負重,努力講和。

但最終還是因為自身的危險而被迫參戰。永樂九年(1411),鄭和向明朝獻上了雅烈庫乃耳。“請各位大臣責罰他,對他的愚昧發發慈悲,命他姑姑釋放他,給他衣食,命禮部選本屬於他的賢者為王,以便繼承國家。”

從鄭和乃至明成祖在處理此事上的思想和行為傾向來看,明朝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控制對方,而是以“和”來協調雙邊關系的發展。

儒家主張修身養性的內向型人格,主張“和”為貴,“溫良恭儉讓”,“君子無爭”,與西方提倡的向外擴散、發展、追求的意識有很大不同。

鄭和七下西洋,本著“崇德而柔遠”、“與人愛萬物”的精神,穿梭於西洋與印度洋之間。儒家的“仁”思想,使鄭和在海外國家“仁政”,“視中國與外國人為壹等”。

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以和為貴影響了鄭和的整個航海生涯。鄭和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浸潤下,出訪了當時世界上海上力量最強大的西方國家。

也不會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更不會進行血腥的殖民掠奪和罪惡的奴隸貿易活動。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對穩定該地區的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周邊國家以明清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鍛造了鄭和,鄭和卻用儒家文化書寫了另壹個世界文明。

百度百科-鄭和下西洋

人民網-鄭和下西洋:典型的儒家海洋戰略

  • 上一篇:王者榮耀S26峽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2英雄調整,射手上升,明天更新。
  • 下一篇:《梁明海戰》是壹部怎樣的電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