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是誰發明了計時器,也就是十二點?

古代是誰發明了計時器,也就是十二點?

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時期發明制造了各種計時器,以滿足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其中主要有標準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日規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古籍《李周》中有關於土圭使用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悠久。標準量規使用太陽投影的長度來判斷時間。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是測量直立在平地上的日影的基準或石柱,稱為表;壹個是用來測量正南正北方向上的地表陰影長度的剛性板,稱為圭。既然太陽的影子可以用長度單位來度量,那麽用分和英寸來表示時間的“陰”和時間的長度也就順理成章了。

日規

日晷也是壹種通過觀察太陽的影子來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影子的位置來確定時間或者當時的分鐘數。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日晷是漢代以前使用的,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壹直是常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壹個表盤指針和刻有線條的表盤。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表盤指針的投影在表盤上像酒指針壹樣移動,可以指示時間。

瞬間

標準表和漏壺都是利用太陽的影子來計算時間,但是下雨或者天黑的時候就會失去作用,於是就產生了壹種可以晝夜計時的水鐘,這就是漏壺。漏是指漏鍋;雕的意思是雕壹支箭。箭頭是壹把標有時間刻度的尺子。漏雕就是利用均衡滴水漏的原理,通過觀察壺內雕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裂口的使用比日晷更常見。在中國古代,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關於失蹤版畫的篇章。如唐代詩人李賀說:“猶如宮漏添海水,壹夜滴長門。”宋代蘇軾:“月缺時,人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中國使用最廣泛的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計時有諸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作為動力來驅動機械結構計時。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7年,東漢張衡制作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載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計時器的功能。隨後,歷代都相繼制造出帶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制造的水車將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水車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讓布偶隨時出來敲鼓,搖鈴報時,顯示征兆報子、醜、陰、毛十二時辰。

這種計時器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也是天文儀器和計時儀器的混合體。到了60年代,中國的機械計時器已經從天文儀器中分離出來,獨立出來,不僅有傳動系統——齒輪系統,還有擒縱機構。如果再進壹步,可能會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葡萄酒。可惜中國沒能做到這壹點,最終從西方引進了機械酒。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定時器,還有其他的計時方法。如香印、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壹是古人劃分時間科學後制定的計時體系;第二,古人把時間和計時儀器與國家的法制和政權的興衰聯系在壹起。

中國古代制定並使用了壹套完備的計時方法。厘米是最古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方法。大約在西周(公元前11世紀)以前,古人將壹晝夜分為100個四分之壹(壹個四分之壹等於14.4分)。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也使用了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了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太陽方位授時由十二點授時衍生而來,百制與十二點授時法壹起使用。直到明末清初(17世紀)西方的機械酒傳入中國,時間制改為24小時制,但仍沿用12點制,每小時兩小時。為了與24小時計時法壹致,中國古代的百克制演變成了96克制,壹小時分為八刻,壹小時分為四刻,這樣壹晝夜就是96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壹致。

此外,在中國古代,我們還使用了壹種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表”是壹個時間單位,壹夜分為五個表,每個表的長短取決於夜的長短。

  • 上一篇:長津湖述評
  • 下一篇:歷史上趙子龍(趙雲)的妻子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