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及其背景和歷史意義。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及其背景和歷史意義。

中國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壹、土地革命期間:

1,土地政策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31年,中國* * *在總結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正確的土地分配方法,毛澤東制定了土地綱領《土地法》規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2.背景:農民渴望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獲得自己的土地。中國共產黨正處於擴大影響和贏得公眾支持的階段,因此有必要實施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最迫切和最關鍵的任務。

3.影響:農民政治翻身;中國共產黨贏得了農民階級的支持,為其進壹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時期

1.內容:停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采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辦法。

中國* * *調整農村政策,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農民交租減息,地主減租減息”的政策,暫時擱置“沒收地主階級土地”,即普遍按抗日戰爭前的原租金減租25%;利息壹般降低到社會借貸關系允許的水平。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需要動員壹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地主階級的支持。

3.影響:減輕了農民的壓力,增強了農民的生產和抗日積極性,團結了地主階級。

第三,解放戰爭時期

1.內容:恢復沒收地主土地的措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革計劃,逐步消滅剝削階級。

中國* *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農民交租減息,地主減租減息”的政策,暫時擱置“沒收地主階級土地”,即租金壹般以減租25%為原則,抗日戰爭前原租金減租25%;利息壹般降低到社會借貸關系允許的水平。

2.背景:抗戰勝利後,農民要求分配土地;解放戰爭中,我軍轉入戰略進攻,需要鞏固後方。

3.影響:隨著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農民積極參加解放戰爭,為勝利奠定了基礎。

擴展數據:

相比* * *,國民黨的“和平土改”終將失敗。

1.國民黨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進行和平的土地改革。

相信土地革命的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維護統壹戰線,其基本取向是以階級鬥爭的形式進行土地革命,剝奪地主(包括富農)的土地,實現土地的平均占有。

信奉和平土改的國民黨統治大陸22年,就是為了實現孫中山平均地權的理想,在承認和保護私人合法地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體現佃農與佃農之間利益分配的公平正義,並在條件成熟時,通過清地為未來地價上漲和“耕者有其田”創造條件。

2.缺乏實施環境是根本原因。

事實上,20世紀上半葉國民黨土地政策實施環境的缺失是更為根本的原因。我們知道,要實施以改善為特征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要有壹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1927之後的國民黨政府其實就是處於這樣的困境。與地方勢力集團的較量,與* * * *的競爭,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再到國共之間的全面內戰,無疑構成了對1927之後國民黨執政地位的根本性挑戰,使得統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中國* * *新聞網-中共的土地政策如何贏得民心?

中國新聞網-揭秘:國民黨“和平土改”為何失敗?

  • 上一篇:歷史人物時代
  • 下一篇:中國住房改革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