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愛琴海文明的歷史淵源?

愛琴海文明的歷史淵源?

克裏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統稱為愛琴海文明。克裏特文明愛琴海文明起源於克裏特島,然後傳播到希臘大陸和小亞細亞。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克裏特文明發展到鼎盛時期,不久突然衰落,農業和海上貿易繁榮,宮殿建築和繪畫藝術發達,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

克裏特島產生了君主制,宮殿建築和象形文字的出現是其標誌。

公元前三千年至前兩千年分布在愛琴海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考古學家謝裏曼受荷馬史詩等傳說的啟發,成功發掘了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古城和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和塔林遺址,使失落已久的愛琴海文化重現於世。

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發掘了克裏特島的諾薩斯古城和彌諾斯的王宮等重要遺址,極大地豐富了這壹文化的內容。

前兩千年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出現了象形文字(尚未破譯),有了相當規模的建築;它在17世紀到16世紀被摧毀(或者因為地震)。

前兩千年中期,克裏特島達到青銅時代的全盛時期,相當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和線形文字“A”出現在諾薩斯和法茲托斯(尚待翻譯);說明當時已經處於階級社會,居民被認為多來自西亞。

約1400年前,可能被火山噴發破壞。

邁錫尼文化(通常稱為“[海拉迪克]”)是前兩千年中期阿迦亞人創造的,與同時期的克裏特文化相似,但風格粗糙。

在派洛斯(梅塞尼亞西岸)發現了大量線形文字“B”(文屈斯於1952年成功翻譯)的泥板,表明邁錫尼社會存在奴隸制。

“B”線也在克裏特島出土,表明後者與邁錫尼關系密切。壹般認為克裏特島在這個時候(十五世紀前)可能是在邁錫尼的控制之下。

從12世紀到11世紀,隨著多裏安(多麗絲)的南下,邁錫尼文化遭到了破壞。

愛琴海世界是東地中海文明的發祥地,與東方古國,尤其是埃及新王國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對“B”線的研究證實了愛琴海文化(主要是邁錫尼)對後來的上希臘歷史有明顯的影響。

希臘愛琴海地區長期以來就有人類活動。

在希臘北部的卡希迪斯地區發現了早期人類頭骨,壹些學者認為他們屬於尼泊爾類型。

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散落在希臘半島。

在希臘南部阿爾戈利斯地區的弗蘭克提洞穴中,有壹個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使用黑曜石制成的石器。

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分布在希臘大陸和愛琴海群島,最早的時間可以推回到公元前6000年。著名的遺址包括馬其頓的尼歐尼科美狄亞、塞薩利的塞斯克和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

新石器時代,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征豐產的泥塑女神。

農業技術很可能是通過瀟雅半島由陸路和海路從西亞傳來的,可能還伴隨著農業移民。

值得註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的居民大多用黑曜石制作邊緣鋒利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群島的米洛斯島。

這說明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愛琴海就開始了所需物品的交換。

公元前3000年初,希臘愛琴海地區進入青銅時代早期。

公元前2000年,是青銅時代中後期,最早的文明和國家出現在克裏特島,然後是希臘半島,統稱為愛琴海文明。

此後,古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海文明或克裏特島和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②荷馬時代(公元前11-9世紀);③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④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⑤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34年)。

愛琴海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壹開始其實是銅石器時代,青銅器不多。

金屬冶煉技術和農業種植壹樣,很可能來自東方。

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海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金屬制品的數量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加,愛琴海上的貿易交通比以前更加頻繁,更大的建築和城市防禦設施出現在海邊。

這壹切都反映出物質財富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越來越復雜,有向文明過渡的跡象。

基克拉迪群島是小亞細亞從銅等金屬材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海地區處於領先地位。

那裏出土的“大地之母”的大理石神像和鋼琴演奏者、長笛演奏者的形象,古樸生動,為後來的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開了先河。

希臘愛琴海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但古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爾吉、勒季樂和卡利安。

愛琴海有很多地名是以nth和ss結尾的,比如希臘半島的科林斯,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小亞細亞西海岸的哈利卡納蘇斯。

從語言學上來說,這個後綴不屬於希臘語,說明愛琴海地區的原始居民不是希臘人。

學者稱之為地中海人,他們大概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有更多的關系。

公元前2500年後,壹批屬於印歐語系的希臘人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壹部分人在公元前3000年底分批進入希臘中部和南部,與當地居民混雜,成為希臘人。

克裏特城邦的興起克裏特島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之後穩步發展,有許多居民居住在洞穴中。

公元前2500年以後,青銅器和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了很大比重。

冶金學可能來自亞洲和基克拉迪群島。

石瓶、印章、金飾的制作引人註目。

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壹步的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

從東克裏特島發現的大量私人印章、奢華的金銀首飾和大型L型建築來看,到公元前3000年底,私有制和貧富兩極分化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

克裏特文化深受西亞和埃及的影響。

公元前2500年左右,來自北非的移民移居到克裏特島南部,與當地居民混雜在壹起。

藍色釉陶珠子、彩色瓶子、象牙和裝飾品都是從埃及進口的。

但克裏特文化從壹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吸收和改造,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裏特島出現了第壹個國家。

克裏特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宮殿建築。每壹個城邦都是圍繞著皇宮形成的,皇宮是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克裏特島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全國各地的宮殿都被破壞重建。

根據這壹特征,學者們將克裏特文化的發展分為前宮殿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古宮殿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宮殿時期(約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或公元前1380年)和後宮殿時期(約公元前65438年)。

古代宮殿時期是克裏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

從發現的遺址來看,原始國家主要興起於克裏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包括克諾索斯、法耶斯特、瑪麗亞、古爾尼哈特、費拉卡斯特羅和紮克羅。

其中,克裏特島中部北岸的克諾索斯和克裏特島中部南岸的費斯特是最強大的城市,每個城市都有壹個海港。

他們之間有壹條路,貫穿克裏特島。

在古代宮殿的盡頭,大概克諾索斯已經統壹了整個島嶼。

據傳說克裏特島有壹位米諾斯王,學者稱克諾索斯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裏特島文化也被稱為米諾斯文明。

這時,歐洲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克裏特島,最初是圖形,後來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演變為音節符號。它被稱為線性書寫A,還沒有被解釋,可能不是希臘語。

克裏特島森林密布,東部平原適宜農耕。農業主要種植谷物、橄欖和葡萄。除了食品,橄欖油和葡萄酒也大量生產。皇宮專門設置了儲藏室,將油和酒存放在巨型甕中,倉庫往往壹排排相連,有上百個甕,可見油和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克裏特島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包括工商業和海上貿易。

其手工制品以精致美觀著稱,青銅和金銀制作的日用品和手工藝品相當精美。

陶器尤為突出。有壹種彩陶叫卡瑪蕾斯,是古代宮廷時期生產的,美麗可愛,雍容華貴,是古代世界公認的最精美的彩陶。

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往來於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艇,成為城市的主要防禦力量。所以克裏特島的城市和宮殿都沒有配備厚墻和高壘,與其他古文明所重視的城防建築完全不同。

克裏特島以其農業和工業產品在地中海廣泛交易,尤其是在埃及。使用的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多來自埃及。

在古宮殿時期,埃及中王國12王朝的文物曾在克裏特島傳播,埃及的影響也普遍存在於愛琴海文明的各個方面。

工業、商業和航運的發展進壹步促進了城市的繁榮,這是未來希臘文明的共同特征。

然而克裏特島從壹開始就以宮殿為政治中心。統壹後王權加強,宮殿建築越來越豪華,表明其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心,這也是其與日後希臘推行共和政治的城邦最大的區別之壹。

克裏特文明的繁榮新宮時期是克裏特文明的繁榮時期。

此時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著克裏特島,還統治著基克拉迪群島。彌諾斯的商業駐地和殖民地遍布愛琴海地區,東至亞洲的羅德斯和米利都,西北至希臘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西至義大利的利巴拉群島。

此外,克裏特島與埃及的聯系也更加緊密。埃及18王朝的宰相米拉墓中有壁畫,表現了克裏特使節的獻身精神。碑文上寫著“海裏的島嶼和偉大的克弗悌烏國王和平抵達”,表明克裏特島與埃及建立了友好關系,商業往來更加頻繁。

海外商業的發展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日後被希臘人傳為美談。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彌諾斯為歷史上的海洋統治者,稱他是“征服了許多土地並經常在戰爭中獲勝的國王”。

忒修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彌諾斯是組織海軍的第壹人,他控制了現在希臘大部分海域。

彌諾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在於其控制了地中海東部的海上貿易網絡,其勢力範圍形成了以克裏特島為中心的環形帶,東有達爾羅德斯島,西有伯羅奔尼撒半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開發的地區,迫切需要與地中海東岸的古文明交流,尤其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而克裏特島控制的環形帶正好在中間,各方海上交通都受其控制,這樣才能攻占歐洲和埃及。

克裏特島的首府克諾索斯,此時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超過65,438+百萬的時候可以稱之為地中海最大的城市。

它的宮殿是克裏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它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殿裏有許多倉庫、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收稅機構。

事實上,超過壹半的關於克裏特文明的考古資料都出自這座宮殿。

在新宮時期,這座宮殿曾多次被毀(可能與地震有關),但每次被毀後都修建得更加輝煌。最終建成的宮殿是壹組圍繞著中央庭院的多層建築,占地22000平方米,宮殿中共有1500多個廳室。樓層緊密相連,樓梯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有致,天井眾多,出奇的巧妙。

現在宮殿遺址已經全部發掘並部分修復,其建築大體呈長方形。根據彌諾斯宮的壹般慣例,宮殿周圍沒有圍欄。整個宮殿以壹個長方形的中央庭院(長60米,寬30米)為中心,建在壹座小山上。地勢西高東低。所以院子西邊有兩三層,東邊有四五層。從東腳可以看到宮殿,但樓層高聳,門窗交錯。

院落西面的建築主要用於辦公、祭祀和庫存,東面的建築為臥室、客廳、學校和作坊。

每層樓到處都有樓梯相連,尤其是庭院東面的中央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壹個采光的天井,三面有柱廊,壹個寬闊的樓梯和五顏六色的繪畫,被稱為宮殿建築最傑出的紀念。

旁邊的雙斧廳分為裏外兩個房間,用折疊門隔開,冬暖夏涼,盡顯彌諾斯建築的靈巧。

大廳旁邊的女王臥室是彌諾斯典型的豪華住宅。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美觀大方。相鄰的房間裏有浴室和抽水馬桶。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壹無二的。

與建築的高度相似,宮殿各部分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優秀作品,這說明克裏特文明講究靈巧和優雅,不同於東方國家的威嚴和厚重。

由於克裏特島的線形文字A沒有被成功解讀,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克裏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未來的希臘人不是壹個種族;此外,米諾斯王朝無疑奴役了大量的奴隸和農民,類似於古代東方國家。

近年來,人們還發現克裏特島保留著向神獻祭人的習俗,反映了其社會奴隸制的本質。

公元前1450年左右,說希臘語的人占領了克諾索斯宮,標誌著克裏特文明的衰落。

此後,愛琴海文明的中心轉移到了希臘的邁錫尼。

  • 上一篇:四川廣安市胡曉,失落的古戰場
  • 下一篇:我有壹包玉竹片。我應該如何烹調他們?我應該用什麽做飯?痰多可以吃玉竹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