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武漢歷史發展的大神們幫忙。

武漢歷史發展的大神們幫忙。

武漢有的武昌、漢陽和漢口在歷史、規模和發展速度上各具特色。武昌的名稱始於東漢末三國初。為了與劉備奪取荊州,孫權於公元221年將都城從建鄴(今南京)遷至鄂縣,改稱“武昌”,意為“以武治國,人丁興旺”。武昌的名稱與今天的鄂州市互換。據考古發掘,武昌是古人居住的地方,如新石器時代水果湖的鷹臺、南湖的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徐家墩、棋墩等。舊社會武昌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幣為主。武昌的陶瓷被稱為英塞拉頓。此外,武昌最值得註意的是黃鶴樓的反復興衰,從三國時期至今已歷經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漢陽的起源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有雲:“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古代漢陽位於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地陽而稱陽,故名漢陽。公元606年,隋大業二年,漢津縣改為漢陽縣,漢陽之名始。唐朝縣治遷至漢陽市後,發展迅速。漢陽,尤其是鸚鵡螺島壹帶,歷來是長江中遊商船分布的地方。唐宋元明時期,商業手工業非常繁榮。同時,漢陽也是壹個旅遊勝地。漢陽歸元寺是武漢保護最好的佛教叢林,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昌和漢陽的築城同時開始,距今約1800年。歷史上,漢口和漢陽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是同步發展的。直到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至少改道八次),漢口才獨立發展起來,至今只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和漢口很早就修建了城墻,被視為郡縣統治的地方。漢口迅速成為壹個新的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超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鎮,在海外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和運輸業相當發達,已成為中國內河第壹大港。有“十裏帆靠城,萬燈通宵”(吳齊石)、“居民商賈滿溢,為楚第壹繁華之地”之景。可以體現其繁華程度。清朝乾隆年間,漢口更是繁華天下,唯有“鹽務也天下第壹”。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在漢口修建了張公堤。這條大堤為後湖地區逐年降低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為原本狹小的漢口擴建提供了便利條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和漢口(隸屬漢陽縣)合並為首都,命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組成的“武漢城”只有74年的歷史。武漢的建制及歷史沿革武漢歷史悠久。漢口地區在古代被稱為夏玲和鄂州。武漢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包括東湖方英臺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燜土、石斧、石矛、魚叉等。郊區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的商代宮城。它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和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元代的春秋戰國時期,武漢成為楚國的軍事和經濟中心之壹。現代武漢的城市起源是東漢末年在今天漢陽的闕嶽城和廬山城,223年孫權在今天武昌的蛇山(稱皇姑山)建夏口城。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劉表任命黃祖為江夏太守,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闕嶽城”設置縣衙。“雀嶽城”是武漢已知最早的城堡。公元223年,孫權在武昌蛇山修建峽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黃雞上修建了壹座瞭望塔——黃鶴樓。蘇軾在《千赤壁賦》中說的“西有夏口,東有武昌”就是指武漢。當時的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時期,夏口擴展到雲州,成為雲州的治所。隋朝設江夏縣、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到了唐代,江夏(武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綿州州府,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中心。江城之名也始於隋唐。宋朝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經過發掘,武漢出土了大量唐代墓葬,武昌馬坊山、嶽家嘴等地出土了灰陶四神磚和灰陶十二生肖俑。宋代,武漢的制瓷業發達。在郊區江夏區的梁紫湖邊發現了65438000多個宋代瓷窯。燒制了多種瓷器,釉色以青花瓷為主。南宋詩人陸遊路過武昌時曾寫道“城內富庶眾多,城外南城數裏也。錢塘、建康雖不能過,卻是大都市”來形容武昌的繁華。南宋抗金將領嶽飛在鄂州(今武昌)駐紮8年,從此開始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武昌成為湖廣行省府。這是武漢第壹次成為壹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省級)所在地。明朝第壹個皇帝朱元璋在明清時期著手攻克武昌的時候,他的第六個兒子朱楨出生了,所以他在朱楨長大,被明太祖分封為武昌的楚王,武昌得到了擴張,成為南方最大的城市之壹。此後的274年間,朱楨之後的楚王都選擇江夏區的龍泉山作為陵墓,使得龍泉山形成了被稱為“三龜九寢十二景”的古建築群。由於明代成化年間漢水由龜山北麓向長江分流,嘉靖年間漢水北岸(凹岸)形成了新的漢口鎮。徽州、山西、陜西、江西的商人紛紛前來經營,以鹽、典當、米、木、棉布、藥材為六大產業,發展到上下二十裏的規模,橋口在主街漢正街。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鎮、佛山鎮並稱為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第壹繁華鎮”,成為全國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貨物堆積如山,居民爆滿,商家行色匆匆。清末,11通商口岸在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加了漢口。1861漢口三月正式開業。在老漢口鎮下遊,沿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日租界五個租界。以英國為首的各國外商從事長江航運和茶葉等農產品的出口業務。漢口的對外貿易很快就超過了廣州,幾乎可以和上海並駕齊驅。壹度漢口經濟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1864年,漢口自西向東修築城墻,起於橋口,下至壹元路,稱為後城。65438年至0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漢陽鐵廠和湖北槍廠的興建,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的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湖北期間,張之洞主持修建了蘆漢鐵路,興辦教育,並創辦了湖北書院等新式學校,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經濟地位,武漢已成為中國內地首屈壹指的經濟中心,享譽海內外。1905年,為緩解漢口後湖水患,保障蘆漢鐵路安全,張之洞籌集白銀80萬兩,修建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旱地654.38+萬畝。為紀念張之洞,後湖長灘被武漢人稱為“張公堤”。1907年,張之洞拆除後城墻,修建橋口至江漢路的後城路,成為漢口第壹條近代道路,也是中山大道的前身。甲午戰爭後,中國發起了實業救國運動。1906年,宋等人在漢口創辦了吉吉水電有限公司,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公營水電企業。1909年,公司為調節供水,在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叉口修建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第壹高樓。民國時期,1911,10,10,辛亥革命在武昌取第壹意,宣布脫離清朝,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即著名的武昌起義。1912年,江夏縣改為五常縣,漢陽縣廢棄,夏口廳改為夏口縣。武昌是湖北省的省會。1914屬於江漢路。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將武昌縣定為武昌市,將夏口縣改為漢口市,轄漢陽縣。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從廣州遷至武漢。65438年10月5日,數十萬人進攻漢口英租界。65438年2月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租界。4月,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合並為武漢特別市。1927四·壹二事變後,中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中國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陳獨秀被問責,中國決定在今後的鬥爭中訴諸武力。1928年5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學院(後改為教育部)決定成立國立武漢大學,從此武漢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壹。1931年夏季,長江中遊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湖北境內長江多條支流漫堤決口,造成武漢被淹100天。1938年,中日投入百萬兵力進行了數月的武漢會戰。同年5438年6月+10月,武漢之戰以中國戰敗告終,武漢淪陷。1949 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6月16日,中國* * *軍進入漢口城,次日分別進入武昌城和漢陽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被* * *軍接管。22日,中國成立了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新成立中共武漢市委。武昌市、漢口市、漢陽縣為武漢市,直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1954武漢由中央政府改為湖北省省會。6月25日,武漢山口26.30米的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漢關水位漲至29.73米,為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65438年10月3日,洪水位退至警戒線以下。這場特大洪水雖然沒有造成武漢市區內澇嚴重,但武漢郊區和周邊湖泊都是汪洋壹片。9月25日,1955,武漢長江大橋主橋全面施工。1957 10 6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韓晶鐵路與粵漢鐵路接軌。1984 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武漢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1994年,武漢成為全國15副省級城市之壹。1998年夏天,長江中遊發生了壹次嚴重的洪水。經過省內軍民幾個月的聯防,武漢轉危為安。5438年6月+10月,法國在武漢設立總領事館。
  • 上一篇:歷史上吳乾坤真的存在嗎?
  • 下一篇:世界上有多少次重大經濟危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