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交通發展史

中國古代交通發展史

中國古代交通發展史

1,先秦時期的道路

隨著歷史的發展,當黃帝顏地和姚舜禹是原始社會傳說中的部落首領時,全國各地的交通有了明顯的進步。到公元前1066年西周到公元前771年,可以說中國的道路已經初具規模。

姬發商朝滅亡後,周武王除了都城濠江(今Xi安附近)外,為了控制東部新獲得的大片領土,對付商朝殘余勢力,在周公姬旦的建議下,又修建了東都洛邑(今洛陽)。為了有效地發揮兩國首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們之間修建了壹條寬闊平坦的大道,稱為州道。

以洛邑為中心,建成從東到北、從南到東南不同等級的放射狀道路,是西周皇室的生命線,也是國家交通的中軸線。這條交通線至今仍是環繞東西的大動脈,在中國經濟文化發展史上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東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軍事外交活動和人員物資的聚散,極大地促進了道路建設。周道除了繼續發揮其軸線的重要作用外,還進壹步完善了兩側縱橫交錯的陸路幹線和支線。

再加上水運的發展,這壹時期修建了許多重大的道路工程,以有效地連接黃河、淮河和江漢盆地的上下兩岸,秦國修建的著名的褒斜棧道就是其中之壹。在秦惠王統治時期,貨殖開始修建坡道。列傳記載巴蜀在關中之南,坡道在千裏之外,使得除了坡道之外,壹切都不可能。

戰略上是蜀國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公元前206年,明朝修建棧道,暗渡陳倉的著名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除了秦國的棧道之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還有:楚國經營的杜英至新鄭的重要通道,晉國開辟的穿越太行山的東西向隧道,齊魯、齊國修建的四通八達的黃淮交通網,燕國至黃河下遊、長城的交通線。

至此,大袖寬袍的中原人擅長射箭和騎馬,戎狄居住在雲夢江漢,荊楚人披頭散發,劃槳而行,吳越人喜歌舞,巴蜀人融為壹體,為中華民族的進壹步統壹奠定了基礎。

2.秦漢之路?

中國全國陸路交通網的形成始於秦朝,秦出兵滅六國。同時實現了同軌車輛使用同寬軌距,滿足了秦代土木工程和戰爭中長途運輸的需要,對道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根據同軌的要求,在改造和連接過去混雜的交通路線的基礎上,秦朝還花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壹條以赤道為主的全國交通幹線。這個工程耗時65,438+00年,規模非常大。從首都鹹陽向四面八方輻射,連接全國各縣和重要城市。

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壹條長約1,400 km的直路,並在修直路的同時,命令蒙恬、伏肅指揮20萬大軍駐守邊境。僅用兩年時間,途經陜西、甘肅等省,途經14縣,到達九原縣(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3.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3、14世紀期間,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洲的陸上交通幹線,是中國、印度、古希臘、羅馬、埃及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國古代的絲綢主要通過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運往西方。

中國漢唐時期,大量優質絲綢通過水路或陸路集中在長安,其中相當壹部分通過陸路運往西方。因為絲綢貿易在這片土地上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然後它開辟了壹條通往西方的海上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這壹國際走廊的開通意義深遠。它穿過中亞和西亞,可以與東南歐和北非的交通線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壹條世界範圍的東西商業道路。它在漢代壹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唐宋元明時期也是如此,成為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主要紐帶?。

4.唐朝以後的路?

唐朝是中國古代道路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通過水路和運河與東部地區相連,而且是國內和國際陸路交通的樞紐,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壹。全市有11條南北向街道,14條東西向街道,將整個城市分割成100多個整齊的廣場。

皇城中間的南北大街叫承天門大街,寬441米,視野開闊。共有六條街道連接12座城門,其中朱雀街是盛唐時期貫穿長安南北的重要街道。出長安,東、南、西、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絡,不僅通往全國各地。隨著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它成為國內外重要的交通中心。

到了宋代和遼金時期,中國的道路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城市道路建設和交通管理方面,與隋唐時期有了明顯的不同。這壹時期的城市建設實現了街與城的有機結合,城市主幹道兩側首次成為各行各業聚集的區域。

元明時期,建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密集郵路交通網絡,郵路幹線輻射到我國四面八方。尤其是到了元朝,在成吉思汗等有為領袖的指揮下,全面拓展了漢唐以來的內地交通網絡,進壹步覆蓋了亞洲大陸的廣大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蒙古各部。兵到哪裏,驛站就放在哪裏,道路就貫穿哪裏。

在蒙古軍隊軍事力量的鼎盛時期,這條路直通東歐的多瑙河。在南方征服了金政權和南宋政權之後,南方的廣大領土也被納入了自己的版圖。與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相比,元明時期的道路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發揮了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

清代郵路分為三類:壹類是關馬路,從北京向各方輻射,主要通往各省會;二是主幹道,從省會通往當地重要城市;三是路徑,從主幹道或全國重要城市通往城鎮。是國家級官道,位於北京東華門外。

作為國家的綜合交通樞紐,管理著關馬路的北路、西路、南路、東路等主幹系統。關馬北路體系最重要的部分是通往東北的幹線,即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今沈陽)延伸至苗屯、jaxa(黑龍江入海口)的官道和通往朝鮮半島的國際通道。

同樣屬於關馬北路系統的還有通往呼倫查克圖的主幹線和邊境的支線通道。這些道路在清朝開發和保衛北疆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關馬西路系統包括蘭州魯管和四川魯管。前者從北京經保定、太原、Xi、蘭州,分別到青藏和新疆,通往中亞和西亞各國。

後者是通往西南的幹線,從Xi安到雲貴川,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薩。在大清帝國建立和鞏固的過程中,這個覆蓋整個中國西部地區的關馬西路系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雲南魯管桂林魯管和廣東魯管三條幹線在內的關馬南路系統。前兩條幹線都是從太原到洛陽跨過黃河。

離別後至昆明或桂林,並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島;第三條幹線是廣東魯管的主幹道,從北京出發,南至徐州,南至合肥,經韶關贛州南昌,直達廣州。這是自元明以來貫穿中國南北的從北京到廣州的主要官道。這裏壹直被用作使節路,廣州曾是清朝對外貿易的唯壹口岸。

所以清政府對這條幹線特別重視。關馬東路的唯壹幹線是福建魯管,沿途經過津、濟、徐、寧、蘇、滬、杭、福等重要城市。

是清政府經濟生存的重要途徑。此外還有長江官道,橫貫東西。清政府正是通過這些道路實現了對全國各省、市、縣、鎮乃至自然村的政治控制和經濟剝削。全國各族人民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這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實現了經濟文化交流。

中國古代的路都是碎石或者土路,沒有瀝青或者水泥鋪成的路。直到19世紀末,中國才出現鐵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國主義欺騙滿清政府,擅自修建吳淞至上海鐵路。這是我國第壹條鐵路。

1881修建的唐山至徐各莊鐵路,是我國第壹條投資並保存下來的鐵路。中國的第壹條公路是蘇元春在1908年駐桂南疆時修建的龍州至那坎公路,可惜沒有完全建成。

擴展數據:

關於道路的古老名稱

在古代堯舜時代,這條路曾被稱為康渠。西周時,人們習慣稱三車可過之地為路,二車可過之地為路,壹車可過之地為老牛馬可行之路,小路為只有牛馬才能走的鄉間小路。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汽車同軌,推進路政,最寬敞的道路叫馳道,也就是皇帝馳車的道路。唐朝時,修建了5萬裏的道路,被稱為驛道。後來元朝稱路為大道,清朝稱路為小路。清朝末年,中國修了第壹條供汽車通行的道路,稱為汽車路,又稱公路,壹直沿用至今。

至於路,是外來詞,巷、巷、胡同等。,被認為是從唐朝繼承下來的舊稱,指的是大道之外的道路。

人民網-熊琪蜀道:古代陸路交通的活化石

  • 上一篇:哪些明星的生日是3月13?
  • 下一篇:河南的歷史到底有多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