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論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和發展!

論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和發展!

壹,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古代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就已經萌芽。但是,它發展壯大的過程是很漫長的。漢唐以後,直到宋金時期,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式。中國傳統戲曲主要由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組成: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廟會和瓦舍勾欄促進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形成。?

在原始社會,人們慶祝節日時,往往以歌舞祭神,同時自娛自樂。當時有紀念抗戰勝利、慶祝豐收、驅鬼祛病、祭祖、男女求偶等節日。?

從原始社會到北宋12世紀,鄉村歌舞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始終沒有進壹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戲劇形式。

宋朝南遷,南方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專業的藝術團體。於是,中國傳統戲曲的早期形式——南戲應運而生。

二、發展歷史

在原始社會,原始歌舞產生於氏族聚居的村落,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完善。比如,在很多古老的農村,至今仍有悠久的歌舞傳統,比如“儺戲”;與此同時,壹些新的歌舞如“社火”和“秧歌”也應運而生,以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唐代出現了以滑稽表演為特征的“參軍戲”,由先秦時期的演員表演發展而來;民間歌舞劇進入宮廷,得到更大發展;民間出現了“粗話”“異體字”等流行說唱形式。

參軍戲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戲劇形式。從演員演變而來。趙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壹個參軍的官員貪汙,讓演員穿上官服假裝參軍,好讓其他女演員從旁戲弄,故名。

內容主要是搞笑調侃。壹般來說,有兩個作用。逗趣者的名字加入軍隊,逗趣者的名字是鸛(hú)。晚唐時期,參軍戲發展為多人表演,戲劇情節更加復雜。除了男性角色,還有女性角色。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通俗講是古代寺廟講經中的壹種通俗唱法,流行於唐代。多以佛家故事等敷衍之詞為通俗淺顯的變體,以說唱宣傳壹般經典。它的說話者被稱為“俗僧”。

這種通俗的說法起源於寺廟的傳統唱導,和尚被尊為法師。在唐朝,在皇帝的支持下,民間話語發展到了頂峰。通俗的說話技巧從寺院到民間,變成民間,最後進入宮廷,受眾遍及唐五代中土社會。

變文是唐代興起的壹種說唱文學,由韻文和散文組成。內容最初是佛教故事,後來擴大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比如敦煌莫高窟發現的伍子胥變文和大木甘蓮。唐玄宗天寶七年(748)至八年,是變文最早的確切年代。

六朝時期有騎馬、九宮、保濟經、法華、彌勒。初唐張小時的《地獄變》《妖變》都是圖。

晚唐時有紀氏老的《看蜀女轉昭君變》詩,有句“畫卷開時雲在塞外”。可以看出,變化文字和偽裝圖片是齊頭並進的,可以簡稱為變化。變文不僅會講佛教故事,會唱歷史故事,還會講當代時事。

到了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突飛猛進,出現了許多公共娛樂場所——“瓦舍”、“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全面的趨勢,“宋雜劇”出現了。

勾欄瓦舍是宋元時期流行於中國的壹個民間藝術表演場所,是中國戲劇史上壹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僅關系到中國真正完整的戲劇——雜劇和南戲,也是當年全國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在宋代的壹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稱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切裏設置的表演場地叫勾欄,也叫勾欄、勾欄勾欄,原意是蜿蜒的欄桿。到了宋元時期,特指在瓦徹裏(Vacherie)這種集市上搭建的表演棚,成為壹種流行的習俗。

宋代雜劇是壹種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劇組成的綜合性戲曲。北宋流行於東京,南宋流行於臨安。壹般來說,壹場演出由四個角色組成,有些角色加壹個人。

北宋雜劇分為“艷段”和“正雜劇”兩部分。“顏段”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是在戲劇表演之前進行的。

“鄭雜劇”分兩節,表演壹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到了南宋,雜劇變成了三部,分別是“演端”、“正雜劇”、“雜劇”。

“雜裝”由民間滑稽戲演變而來,作為雜劇後的散段,又叫“雜班”或“拉扣”。後來北方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雜劇。

金代,在宋雜劇的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本元”,南方出現了“南戲”。

南戲是在宋雜劇完整的腳色體系之後,在高度成熟的敘事說唱文學基礎上出現的。就形式而言,它綜合了宋雜劇、皮影戲、木偶戲、歌舞大曲等宋代許多詞作技法,以及唱、掙、纏單的優點,與朱功調的關系更為密切。

宋代民間歌妓全部被南戲吸收,說唱文學是其敘事風格的主要來源。因為它是在其他藝妓成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而且它可以借鑒別人,它可以後來居上。

此外,由於其他藝伎可以在很多地方與南戲交流,藝伎演員也可以熟練地掌握新興的南戲。當南戲受到觀眾歡迎時,他們就改弦易轍,成為南戲演員。

演出隊伍的迅速擴大也促進了南戲在東南地區的泛濫。南戲既借鑒了南戲,又吸收了北戲的曲牌,創造了“南北結合”的形式。南北結合的運用豐富了南戲的音樂,並對其合流產生了重大影響。

到了元代,北方形成了“北方雜劇”,南方戲曲進壹步發展成熟,形成了傳統戲曲。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也是時代的產物。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雜劇是在金和腔的直接影響下,融合了多種表演藝術形式的完整戲劇形式。

他還在唐宋以來劇本、歌詞、唱腔文學的基礎上,創作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與參軍戲或以搞笑、調侃為主的宋代戲相比,可以說是發生了質的變化。

元雜劇作為壹種成熟的戲劇,不僅豐富了長期以來壹直在傳統民歌中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之壹。

擴展數據

中國古代戲曲的特征

1,從離去者開始,最後和

中國戲曲是壹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形式。它的特點是許多藝術形式由壹個標準匯集在壹起,它們各自的個性反映在它們的共同屬性中。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歌、音樂和舞蹈。詩是指它的文學,音樂是指它的音樂伴奏,舞蹈是指它的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而這些藝術因素在國劇裏都是為了壹個目的,就是演老;大家都遵循壹個原則,就是美。

2、戲曲,即載歌載舞來演故事也。

中國傳統戲曲和戲劇,都屬於戲劇,都要通過演員來扮演人物,用對話和動作來表達壹定長度的故事。

不同的是,戲曲是用音樂的對話和舞蹈的動作,也就是唱和跳,來表達現實生活的壹種手段。又稱“唱、讀、做、玩”。

3.脫離形式而取其意,得意忘形。

中國的傳統戲曲在表現生活的時候,用的是壹種“取其意,棄其形”的方式,比如中國畫的寫意,用縱橫的筆觸,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東西都體現出來。

所以戲曲舞臺上有紅臉關羽和白臉曹操;當妳長歌的時候,妳哭著長袖善舞;有了沒有花木的春色,就沒有無波的河流。

4.小舞臺,天地大舞臺

作為舞蹈藝術,中國戲曲需要面對舞臺的狹小與生活的廣闊之間的矛盾。就是用虛擬的手段,營造靈活的時空,借助演員的生動表演和觀眾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來完成遼代和周代對世界的描繪。所以歌劇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制造夜晚的錯覺,可以在空曠的舞臺上騎馬行船。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

  • 上一篇: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學有什麽特點?
  • 下一篇:1.中國古代的盛世有多長?2.中國古代的和平時期有多長?3.中國古代的亂世有多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