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隋朝為什麽會突然崩潰?有什麽歷史必然性?

隋朝為什麽會突然崩潰?有什麽歷史必然性?

隋和秦很像,都是大壹統王朝,都是地上地下,都是兩代滅亡。然而,原因並不相同。隋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下:

隋朝滅亡與皇權的鬥爭始於東漢,盛於兩晉,包括隋唐,仍是皇族的主要對手。壹般來說,隋朝時期門閥的權力可以影響皇權的權力。隋文帝拒九品,楊光興科舉,也是門閥對抗的標誌。科舉開辟了冷門的仕途。想法是對的,只是時機不對。第壹,當時書籍有限,內部流通,普通人根本不具備應試能力。因此,即使舉行了科舉考試,大部分官源仍掌握在門閥手中;第二,新的政治人才還沒有成長起來,而此時的楊光還很弱小。所以表面上看,科舉制度也提拔了幾個窮人家的孩子,但他們實際上只是門閥制度的點綴,權力還是由門閥壟斷的。

大隋朝剛建立的時候,雖然門閥強大,但是新建立的國家氛圍還是比較幹凈的。楊光登基之初,就已經意識到了門閥對國家的危害。當時,楊光采取了大刀闊斧的措施,革故鼎新。然而,大家族從來不願意放棄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緊緊抓住朝廷和地方政府不放,為楊光的和平與安全而進行的各種善政,要麽被禮儀所拒絕,要麽迫使楊光繼續實施有利於領導家族的混亂政策。很多法令出臺後,都不得不尷尬收場。

很久以後,立誌改革的楊光終於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改變不了什麽,也無能為力。世家大族聯手,連皇帝都沒有辦法硬抗。楊光雖然是皇帝,但如果他真的壹意孤行,損害了整個貴族階層的利益,總有壹天會被突如其來的壹股箭射中,或者死於壹杯毒酒,然後重臣再另立宗室,指望他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好處。

隋死於內亂。這裏的內亂不是農民起義。因為我們的王朝是從壹次農民起義開始的,所以我們喜歡誇大農民起義的重要性,總是牽強附會地把王朝興衰這個復雜的問題歸結為“民心所向”這種虛無縹緲的原因。農民軍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多也是烏合之眾。從古至今,農民階級只有朱元璋自己起義成功過,或者說主要是依靠民族矛盾的推動力。

隋末動亂,門閥自然是軍隊的中堅力量。這裏不說隴西的門閥,更多說的是國內的盜賊,也就是隋朝的各個藩鎮。他們有組織,有良好的後勤,有強大的政治號召力,手下有各種人才。他們是壹支完整而穩定的政治力量。藩鎮之下的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有的還是鎮守邊境的精兵,戰鬥力甚至強於朝廷的野戰軍。而且他們熟知朝廷的強弱,選擇在朝廷最弱的時候出擊,用硬刀子在大隋背後捅刀子。

隋朝後期,以王、羅毅、李淵為最重要,最終李淵取代隋。李門閥人脈龐大,半個河東道。留在太原的李淵,手握關右十三郡軍。他是負責該國北部邊防的重要部長。楊迪皇帝任命他在陜西保護土耳其人。沒想到李淵和突厥勾結,以突厥可汗為君,向他進貢,獻上美女,然後和突厥聯合起來,在自己的祖國內部侵略,殺了他。

而由王統率的江都三萬江淮兵,本來就是隋朝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之壹。楊光死後,他也與唐力爭奪世界。

在這裏,我想重點說說羅毅。羅毅麾下的武士戰士是當時隋帝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雖然人數只有5000人,但他們的戰鬥力極強。這五千人是魏王楊爽訓練的精銳部隊。隋唐最重要的世家羅衣,出身貧寒。楊光破例壹手提拔了他。他壹直視羅毅為知己。楊爽死後,賜給他隋朝最精銳的五千鐵甲騎兵,封他為大將軍武士,在財力和職權上給了羅毅壹個大後門,造成了羅毅勢力的迅速壯大。楊光把這五千武士作為他的王牌,用這支兵馬威懾東西方。他從來不輕易動員,連三次關鍵戰役抗擊高句麗都不願意讓他陪。

隋末,楊光欲調羅毅剿共,羅毅誌在中原,不聽號令,以防備高句麗入侵為名,將鄰近的柳城、燕、遼東三郡全部收歸囊中。

鐵甲騎兵需要配備兩三匹戰馬,還需要大量的馬夫和獸醫,所以羅衣的五千鐵甲騎兵極其昂貴。羅毅與朝廷反目後,再無朝廷援助。為了供養戰士,幽州百姓窮困潦倒,賦稅比其他地方多壹倍。丟了錢的人逃到了其他地方。在很多人被分離的亂世,底下的人口就意味著士兵和稅收。如果各圈諸侯互相爭鬥,肯定會想盡辦法減少對方治下的人口。羅毅所在的幽州地區比較貧瘠,裝備和騎行都很難支撐,最終讓羅毅陷入了經濟、民心、人口的惡性循環。這也是他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裝備和騎行,卻無法攻占世界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只能投身於唐高祖。然而,羅毅回到唐朝後,他把寶押在了李身上。為了顯示自己的忠誠,羅毅對李世民不屑壹顧,態度粗暴,與李世民多次發生矛盾。他們之間的矛盾很深。玄武門之變後,羅毅在貞觀初年打著為舊主報仇的旗號造反。戰敗後,羅毅去土耳其避難,途中被奴隸殺害。當然,這是後話。

另外要說的是楊玄感。隋末叛亂無數,但楊玄感之亂是繼唐高祖之亂後的致命壹擊。

楊玄感當時地位很高,因為楊光懷疑蘇陽,於是叛變。蘇陽的門生遍布朝廷,楊玄感在帝國的政治高層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這樣壹個根基深厚、潛力巨大的重量級人物造反,為其他廳、大閥樹立了取楊之位的榜樣。

最後,宇文家族,正是他們的反叛結束了楊光的生命。《子同治鑒》中,於說“雖主無道,威脅猶善,卿等人死,正如竇憲取死耳。”可見,楊光在當時的全國還是有很強的威望和號召力的,大部分官員和軍隊還是忠於他的。他仍然有能力向大多數地方將領發號施令,並懲罰逃亡的士兵。

隋末河南之亂後,楊光長期留在揚州,沒有回到北方的長安。並不是像宣傳中描述的那樣醜化他,而是自欺欺人的逃避,壹心只想在揚州吃等死,享受自己最後的幾年。楊光的想法非常明確。此時,他已經失去了鎮壓北方叛軍的把握。北方的局勢太危險了。突厥人、高句麗人、唐高祖人、羅毅人以及無數的農民軍都對洛陽構成威脅。與其在鬼門關裏瑟瑟發抖,還不如幹脆留在江都,比較安全。萬壹北方局勢完全失控,還能像有長江天險的江南聚攏半壁江山。可惜壹場意外的兵變打破了楊光的如意算盤。宇文化及揚州兵變,不是被外敵和農民軍殺死大隋,而是被小強之禍所滅。波瀾壯闊的隋朝以兩條人命告終,實在可惜。

卻說時,煬帝之侄即位,鎮守豫州的越王楊侗,在稱帝,招瓦缸義軍首領李密為邱,討伐。宇文化及在河南溧陽戰敗,於是他毒死了楊浩,自立為帝,沈迷於帝王之位,不久後戰敗被殺。這是後話。

隋朝死於宗教的詛咒是隋文帝下的。隋文帝繼承北周統治後,改變了周天子宇文雍滅佛的政策,把滅佛作為鞏固自己主權的政策之壹。

他首先下令修復被毀的寺院,允許人們出家,讓每家每戶出錢創作佛經。史靜、並州、香洲、螺洲等各大城市的佛經全部由官府編撰,分別收藏在寺院和秘閣,以致天下佛經大行其道,民間佛經比儒家六經多了許多倍(見《隋書。典籍記載》)。可以說,隋文帝壹生致力於佛教的傳播。僅在皇帝在位的十年間,就建立了3792座寺院(《論說》卷三)。在當時,僧侶是壹個非常受歡迎的職業。

楊光時期,維護佛寺的支出接近洛陽工程+運河工程。當然,這只是原因之壹。

隋朝的古代土地承載力是有極限的,可以看壹組發人深省的數據:

文景之治(人口654.38+04萬)、光緒中興(265.438+0萬)、太康(654.38+06萬)、貞觀(654.38+03萬)、秦末之亂(4000萬)、青林之亂(6億)

以隋朝為例,人口決定了大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大運河和對高句麗的三次征用只是加速了它的滅亡。如果我們沒有犯這些錯誤,也許在人口4600萬的時候,人民還能養活我們,大隋還能撐幾十年,直到人口增長到5600萬。王莽時代的大暴動被史書解讀為王莽暴政,卻沒有人提到漢末百姓人均耕地不到漢初的五分之壹,王莽時代沒有人能比王莽做得更好。光武帝上臺時,王莽無法超越的人口高峰早已在漫長的戰爭中消失。光武帝統壹全國的時候,人口背景回到了文景統治之前的水平,所以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在興國上有所建樹。

貞觀之治也是如此。唐朝只有不到300萬的戶口,總人口還不到楊迪統治時期的四分之壹。因為人均土地的增加,失去土地的人民重新獲得了生活必需的生產資料,人均耕地大幅上升,產生了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而且新朝剛建立的時候,前朝的土地兼並壹掃而空,資源相對平均分配,也是人均土地增長的重要原因。然後和平結束了,人口急劇上升。事實上,到李淵統治末期,社會已經穩定。貞觀八年,所謂繁榮無非是人口增長,大部分人都能吃飽。

綜上所述,波瀾壯闊的隋朝,在鼎盛時期突然崩潰,兩代人都滅亡了。在崩潰的過程中,戰亂不斷,人民流離失所,人口損失超過1000萬。這個悲劇其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當時隋朝建立才幾十年。在此之前經歷了南北朝多年戰亂,各民族雜居。此外,許多領土都是在鎮壓陳楠和北齊的過程中獲得的,所以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節並不強烈。此外,隋文帝篡位,他和楊光實行的壹些政策觸及到大貴族的諸多利益,使得諸多勢力有不同的意圖,只是隱忍著不去大做文章。後來,宇文化及密謀反對弒君,就是壹個例子。當時看似強大的隋朝,其實私底下暗流湧動,根基並不十分牢固。隋文帝在楊光手裏,這是壹個隱患帝國。

但在隋文帝和楊光執政初期的良好治理下,隋朝初期是壹片繁榮景象,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的凝聚力和人民的認同感大大增強。但建國之初,快速發展很快到了瓶頸期,前進速度開始放緩。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了人均耕地的短缺,門閥大戶日益兼並土地,使許多人完全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社會矛盾逐漸尖銳。有權有勢的人逐漸失去了建國時的淳樸和自律,開始為了私利而組黨,控制政令,通過捐稅剝削人民,導致人民的壓力越來越大,也進壹步加劇了底層人民的不滿。

  • 上一篇:芒果tv推薦好電影。
  • 下一篇:蘭州哪裏有影視後期制作培訓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