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近代報業是由什麽產生的?西方文化對我們產生了什麽影響?

中國近代報業是由什麽產生的?西方文化對我們產生了什麽影響?

從中摘錄。建議妳看看的《中國近代報業史》、倪延年、吳強的《中國近代報業史》、葛的《中國新聞史》。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也分兩個方面。壹方面,西方文化的引進伴隨著西方的殖民入侵,從思想上控制和奴役了中國人;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衰落/另壹方面,西方文化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時尚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啟蒙作用;西方文化也給中華民族的復興帶來啟示。從高處或遠處觀看壹般來說,中國近代報刊的時間範圍是從1815(chase ocular每月傳在馬六甲出版)到1915(新青年雜誌在上海出版)。[1]中國人獨立創辦報刊。起初,艾小妹在漢口1873創辦了《趙文新報》,但這份報紙存在的時間很短。隨後,從65438到1.874,中國第壹個報紙評論員王濤在香港主持創辦《循環日報》。與此同時,記者洪榕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大陸第壹份由中國人發起的中文報紙《報告》。對此,中國近代報刊產生的時間頗有爭議。倪延年先生和吳強先生在他們的《中國近代報紙發展史》中提到:“雖然從19世紀初開始,就有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大陸創辦中文報紙,但稱之為中國近代報紙似乎有點緊,畢竟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而艾曉梅、洪榕、王韜等人創辦的第壹批中文報紙,要麽實力較弱,要麽遠離大陸,因此很難從近代報紙在中國的社會作用來理解。我們認為,中國近代報刊出現的實質性標誌,應該是1895年康有為等人在北京創辦的最早的政治雜誌《中外新聞》。當然,這壹標誌的出現並不是突然和偶然的,而是在我們創辦報刊的先人(包括外國人和中國人)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65438+50年代以來中國人在香港、廣州、上海、漢口、福州等地創辦的第壹批中國報刊,可以看作是中國近代報刊的開端,是中國資產階級報刊的萌芽。”[3]

從表面上看,倪、吳兩位學者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有三個方面值得商榷:壹是對中國近代報紙產生時間的表述不壹致、模糊,認為65438+1990年代是其產生的實質性標誌,65438+1950年代是中國近代報紙的開端。同時,該書第九頁提到“中國近代報刊的發展歷史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基本壹致,即當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前期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時,中國近代報刊也在興起”;第二,我們在理解《中國現代報》時,應該把“中國(人)”作為創辦主體,而從客觀歷史的角度來看,應該把“中國(人)”作為地域主體,這樣才不會割斷報業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聯系。畢竟“中國近代報”和“中國近代報”的內涵是不壹樣的。如果是後者,倪和的觀點是有道理的。第三,在外國傳教士創辦報刊的過程中,其報刊形式和內容逐漸趨向中國化,部分報刊吸收中國記者參與合作。比如王濤在壹個英國人主持的墨海圖書館工作了13年,為他後來辦報紙提供了參考。有些報刊後來由中國人主辦,如《申報》的創辦人石。因此,根據方漢奇先生的觀點,將中國近代報刊產生的時間界定為傳教士創辦第壹批中國報刊的1815,既符合報業發展的歷史,也便於討論。

滲透與移植——近代西方報紙的東擴

關於中國近代報刊產生和發展的背景,通過考察其歷史,可以得出兩個方面的結論:壹是內因。壹方面,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為報業提供了物質條件。另壹方面,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尤其是鴉片戰爭前後,人們對動蕩社會的信息渴求,促進了各種報刊的出現;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報業的發展和文化擴張,促進了西學東漸。本文主要從後者,即在國際傳播的語境中進行歷史考察和分析。中國近代報業起源於鴉片戰爭前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傳教士在南洋和東南沿海地區擁有6種中文報紙和11種外國報刊。鴉片戰爭後的半個世紀,傳教士創辦了近170種中外報刊,約占同期中國報刊總數的95%。正是這些報刊,導致了中國現代民族報刊在內容編輯、印刷、發行等方面的誕生。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禁教政策。大多數外國傳教士和他們的報刊只能在南洋出版,然後他們尋找機會傳播到大陸。由於這些報紙的創辦者多來自工業生產相對發達、科學技術先進、報業體系日益完善和發達的西方國家,所以在編輯、出版等業務和技能上,明顯比《中國北京日報》和官報更為現代化。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的東進,中國近代報刊應運而生。外國報紙傳入中國後,壹些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報刊,引進“西學”,創辦自己的報紙。自從傳教士在8月份辦了第壹份中文報紙《Chasecular每月傳》後,1815,“外國人和中國人辦的報紙在壹定程度上承擔了推動中國卷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但這些報紙因為報主不同,出發點和目的也不同,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慢慢匯聚成推動文化全球化潮流。[4]然而,中國近代報紙的發展,無論是其宣傳效果,還是其產業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傳播理念或媒介資本運作理念的烙印。

第壹,理論層面:西方媒介文化和意識的滲透。鴉片戰爭前,傳教士報刊以沿海地區為重點,主要以中國的文字闡述西方的基督教義和文化觀念。鴉片戰爭後,他們的報業活動深入內地,上海成為近代報業的中心。65438+20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以教會或傳教士名義創辦的中外報刊多達170種,約占同期中國報刊總數的95%,幾乎壟斷了中國的新聞事業。這壹時期外國人創辦的中文報刊主要有:《貞元觀珍》、《六合叢談》、《中外公報》、《中國教會報》、《中西新聞》、《文藝路》等。這些刊物壹方面傳播了當時仍然進步的新知識,另壹方面也表現出對中國內政的幹涉。在這些出版物中,《萬國公報》的影響力最大。於9月5日在上海成立,1868,林樂誌、timothy richard長期擔任首席編劇。該雜誌采取了融合基督教、西方文化和國內外時事的宣傳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在動蕩局勢下合法幹涉中國內政,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滲透。正如現代新聞學學者葛在討論外國報紙在中國外交中的作用時所說,“當初的外國報紙還是懂得尊重中國的,不敢妄加評論。幾經戰亂,尷尬暴露,言論肆無忌憚。挑釁,惑聽,無惡不作。”[5]在外國報刊的刺激和影響下,壹些接觸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開始在航運發達的香港創辦近代中國報刊。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王濤在6月5日創辦的《循環日報》,1874。這也得益於王濤在歐洲對西方政治、科學、文化和先進傳播理念的接觸,同時形成了他獨特的辦報理念和經營理念。例如,王韜在他關於近代報紙的第壹篇文章《論日報在中土的逐漸傳播》中,就高度評價了時代的政治作用:“在英國時代,人們敬仰如泰山北鬥,國家有大事時,都以自己所說的話為準繩,這是基於主筆的平衡和民心的走向。”對此,激進的梁啟超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才有德者,今為統治者;也有晚上去報社的。他主張國家大事,每次與政府溝通,如俄土戰爭,德奧意結盟,五大洲人民無不仰望第壹企業觀看時代討論”(見《論報紙有益於國家大事》)。然而,縱觀他們的觀點,他們誇大了時代的政治作用。西方人鄙視政治和新聞的聯盟,中國人卻趨之若鶩。

盡管如此,中西傳播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建立和發展,這也歸功於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努力學習和傳播西方現代新聞。如中國第壹個在西方學習新聞學的留學生許,曾在日本新聞學會聽課的任、邵飄萍,以及當時在中國的葛,雖然沒有出國,卻充分掌握了世界新聞學研究的現狀。其中,邵飄萍和葛分別是著名的《京華時報》和《上海時報》的總編輯。在新聞工作過程中,他們實現了西方新聞學的基本理論與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新聞實踐相結合,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現代中國新聞學,融合了英、德、日、漢四種語言的作品所提供的各種理念、經驗和研究方法。其中,葛的《中國報紙史》尤為典型。這本書的介紹其實是壹個新聞理論。雖然只有壹萬多字,但有英、德、日等22種工具書和文獻。整個引言的思維結構和論證模式基本上是中國文論的傳統模式。可見,建國時期的中國新聞學是走在世界新聞學研究前列的。正如熟悉英文新聞學著作的許在《新聞學》序言中所說:“正如這本書所說,從西方國家取材的人很多,但西方國家沒有十全十美的書,無論是對歷史的記載,還是對某壹方面的研究。沒見過能窺壹斑而知全豹的。.....自信說的是西方學者沒有提到的。”後來,蔡元培在《許序》中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地位作出了準確的評價。他說:“中國新聞事業的發起(過去的新聞性質不同)不過幾十年,現在開始新聞事業還不算晚。”[6]所有這些傳播意識和理論都對中國近代報刊的實踐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是產業層面:西方傳媒資本和經營理念的移植。中國近代報刊主要包括宗教類報紙、政治類報紙、商業類報紙、專業類報紙、娛樂類報紙等。然而,由外國人創辦的綜合性商業報紙才是中國報業的真正代表。當時全國商業中心上海也成為各大報紙的爭奪中心。

4月30日,1872,英國美查等人集資成立《申報》,打破了1861年6月創辦的《上海新報》獨家經營的格局。美查從商人的角度看待他的報業,在內容、發行和價格上與《上海新報》競爭。美查認為,“這份報紙是給中國人看的,文字要從中國方面考慮。”因此內容盡可能適合中國讀者,自創刊起就確立了“新聞、評論、文藝(副刊)、廣告”的辦報模式。大幅降低報價,積極拓展分銷渠道。因此,對手《上海新報》不得不在2月30日1872自動停刊。《申報》成為上海唯壹的中文報紙。1861創刊的《上海新報》,號稱“上海中文報紙第壹後起之秀”,但編輯都是傳教士,報紙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不能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申報》壹出版,就呈現出較為完整的近代報紙形態,包括新聞、廣告、京報全錄、副刊、經濟新聞、社會新聞、演講等多種體裁。報道方式值得借鑒。例如,在報道重大社會新聞時,往往采用連續報道或集中報道的方法。最典型的報道是關於楊乃武和大白菜的案例。這個案子發生在1873浙江省余杭縣。當時,申保在杭州設有經銷處。楊案發生5個月後,《申報》第壹次在1874+16上發表了題為《憶余杭生因強奸被害細節》的報道,並在18年4月將的名字寫成“余”,發表了《余杭生平簡述》壹文,報道了該案在縣審兩人被判死刑,楊姐姐不服判決,進京的全過程此後,關於楊案的報道陸續見諸報端,直至1877年4月余杭案被刑部審判,歷時四年,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提高了《申報》的知名度和發行量。6月4日1899,165438+美國人買新聞,由英國人丹於5438+0893年6月創立,王任總經理。從此,上海報業開始了兩軍對峙——《申報》和《新聞》。新聞有三種競爭手段:(1)快速介紹商業資訊,以經濟新聞為主;(2)采用東借西還的資金周轉方式,不斷購置新的印刷設備;(3)不惜巨資,建立無線電接收站,直接收聽外國電訊,為新聞發布贏得時間。到1929,兩大報並駕齊驅。

“外國報紙的異常繁榮是外國資本輸入的壹種表現。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以牟取暴利為目的,往往與西方文化相互滲透,然後相互展示。”[7]民族資產階級報刊是中國近代報刊的主流。主要有兩種:壹是商業報刊,晚於傳教士創辦的宗教文化類報刊,多為外國人創辦的報刊,但更註重管理;另壹種是資產階級政黨報刊。從文化角度來看,西方宗教文化無法與傳統深厚的中國文化抗衡,所以隨著歷史的推移,這些外國經營的商業報紙逐漸轉移到了中國民族資本的手中。為了溝通語言、迎合習俗、拓展業務,在中國創辦中文報紙的外國資本紛紛聘請中國人參與報紙編輯出版。後來隨著中國資本的壯大和經驗的豐富,他們逐漸控制了外國報業資本。申寶的發展就是這樣壹個典型的例子。

《申報》和《報紙》作為英美報紙,主要是為帝國主義在華經濟活動提供論壇,為其商品做廣告。然而,它們在利潤競爭的驅動下不斷改變新聞業務和生產工具,其報業資本和先進經營理念的滲透,對中國地方報紙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比如1874創辦的《循環日報》,版面上基本模仿國外中文報紙,廣告占報紙版面的3/4左右。同時,依托印刷業,開展各種文化事業。如6月24日《循環日報》刊登的《中華印刷局的自白》1880+065438稱:“始作俑者:本局位於香港中環百步梯,不僅出版循環日報,還印刷銷售月卡。再比如《泰晤士報》,這是壹份國內理論性很強的報紙,但也兼顧新聞和娛樂,以此來吸引讀者。特別是時事報社,不僅定期出版報紙,還推廣許多新的文化事業和產業活動,突出了報紙的綜合社會功能。如出版中外時事書籍、代售書報、合辦學校、辦產業等。作為壹份紳士報,在運營上完全是自負盈虧,自負盈虧。它雖然沒有走像《申報》、《新聞》這樣的企業化報紙的道路,但它的經營,尤其是銷售發行,有著明顯的產業特征。時事發行主要是通過報紙在各地設立的銷售網點,在18個省份達到138,甚至日本新加坡都有海外銷售網點。當然,在這個階段,商業報紙的運作開始采用企業模式,但報業集團尚未形成。20世紀30年代,著名記者成舍沃考察西方報業集團,回國後在中國成立報業托拉斯和新聞公司,目標是建立包括十大報社、通訊社、新聞研究中心、定期新聞研究刊物和新聞畫報在內的報業集團。這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自覺地、系統地建立報業集團的萌芽,也是西方報業經營理念東傳的結果。

第三,技術層面:引進西方報紙印刷技術。這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印刷術的引入。首先,以鉛活字印刷術為首的現代印刷術出現在西方國家,並逐漸傳入中國。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抵達中國,並立即開始了廣泛的翻譯和出版活動。自1815起,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務處陸續出版了馬禮遜主編的中英文大型工具書《中國語言大詞典》。這本書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如果用中國的傳統刻字版,大量微小的英文單詞是無法刻上去的。從當時的技術工藝來看,雕版既不能用鉛字拼接,也不能機械印刷。因此,出版這本書的唯壹方法是使用中文鉛字排版。為此,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刷廠制作了世界上第壹批中國鉛字活字。當時還沒有發明中文活字,無法批量生產中文活字,所以采用老方法,用小刀刻在鉛合金片上。如此浩大的工程,絕不是壹個人或幾個人能完成的。因此,雇傭了大量的中國人參工人來順利完成,包括雕刻、排版、校對和印刷。1815年,傳教士米利安受馬禮遜之命,帶領中國雕版畫家梁發在馬六甲設立印刷廠。這家印刷廠早期用的是雕版印刷,他的《觀察世俗世界月報》就是用雕版印刷的。19世紀初,西方現代印刷術和印刷油墨同時傳入中國。到1913,中國人經營的第壹家專業油墨廠——上海中國油墨廠,成為中國制造現代印刷油墨的開端。其產品分為書籍油墨和報紙油墨,印刷上海《申報》、《時事新聞》、《北京國家報》和《大包敏》等。此外,通過西方傳教士,平版印刷術也傳入中國。1833年,廣州出版了《東西洋考月報》,隨後又出版了《國聞》。1874年,平版印刷技術傳入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是1876年點石齋平版書店的成立。

第二,引進印刷設備。由於動力的采用,卷筒紙輪轉鉛印機和自動鑄造機的發明和使用,現代印刷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壹百多年裏進入了成熟階段。19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和美國建立了現代工業體系。電力、冶金、機械、化學、造紙等工業的發展為印刷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個過程中,印刷生產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模式,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到19的70年代,上海、廣州、天津、漢口等地出版社(商行)的印刷設備都是從國外來的。清同治十壹年(1872),上海報關行購買了壹臺歐式手輪式翻報機,每小時可印數百份報紙。1906年,英國人發明的以電動機為動力的單滾筒機進入中國,開始雙面印刷新聞紙。1912申請大廳購買了兩輪轉印,每小時可以打印2000張。1916年,申請大廳購買了壹臺法國卷紙印刷機,每小時可印8000張。1925年,上海時報購買了壹臺德國的彩色滾筒印刷機,這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凸版印刷機。在中日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印刷機械開始作為民族產業出現。如上海利永昌機械廠創建於1895,到1912,先後成立了6家規模相近的印刷機械廠。這些印刷機械廠主要維修和生產壹些小型印刷設備。印刷技術和設備的引進,積極推動了中國近代報業的發展。

  • 上一篇:歷史的概念和意義
  • 下一篇:迪倫的黑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