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晚侏羅世以來的地質演化

晚侏羅世以來的地質演化

顯然,上述構造單元在晚侏羅世以前屬於性質完全不同的地質發育區。但大約在190Ma前,太平洋板塊形成,並逐漸向西北方向移動。晚侏羅世,其作用明顯加強,板塊作用逐漸成為亞洲大陸東緣地質發展的主宰。伴隨板塊運動而發展起來的燕山運動,使穩定的東北大陸復活,打破了原有的構造格局,開始了沿海太平洋構造域的發展時期。在整個這壹地質歷史時期,其特點是:在不同的地質背景下,出現了類似的同向(NNE)構造態勢,既統壹又獨立,又相互制約。這壹時期,松遼-結雅地塹及其相鄰盆地(三江-阿穆爾地塹)開始下沈,地幔拱起,兩側山地強烈褶皺伴有擠壓推覆,巖漿活動加劇,出現斷裂。

晚白堊世,約85Ma前,由於太平洋板塊庫拉海脊的強烈擴張,進壹步加劇了斷層復活和裂谷形成。隨著板塊作用弧後擴張的不斷發展,上述盆地和斷層逐漸發展為地塹和裂谷。目前東北地區公認的裂谷有松遼-結雅地塹、伊通-依蘭裂谷、敦化-密山裂谷和三江-阿穆爾地塹。這些方向相同的平行裂谷,包括相鄰的斷陷盆地,統稱為東北大陸裂谷系(圖1-4和圖1-5)。

圖1-4東北地區裂谷系和莫霍面厚度圖

(1)裂谷系統概述

東北大陸裂谷系是壹個整體,其形成和演化如下。

1.松遼-結雅地塹

位於大興安嶺東部和遼西山區,小興安嶺西部、東部山區和遼東山區,長約1400km,東西寬20 ~ 350 km。以松嫩盆地為主體,向北通過孫吳地塹與俄羅斯的潔雅盆地相連,向南通過松遼流域與下遼河盆地相連。南端與華北裂谷系中的渤海灣-中原裂谷相連。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發生強烈坳陷,接受厚度6 ~ 7 km的河流和湖泊沈積。晚白堊世末至古新世發生了大量火山噴發(60 ~ 86 ma前),表明地塹已經開裂。這壹地質事件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庫拉海脊強烈擴張的同時(80 ~ 85 Ma前)。49 ~ 27ma前,雙遼和下遼河有強烈的火山噴發,表明地塹活動加劇,裂谷發展到高潮。新近紀以來,火山活動基本平息,表明裂谷開始收縮閉合。第四紀早中期,松嫩平原以孫吳-安達深大斷裂為界,東部強烈收縮隆升,西部斷陷接受厚度約200米的第四紀沈積物。

圖1-5東北大陸裂谷系演化過程圖

(劉嘉琦,1985)

2.伊通-依蘭裂谷

位於松遼-結雅地塹東部,白堊紀開始活動,但仍與松遼-結雅地塹相連。至中新世早期,獨立成谷,14 ~ 13ma前,火山噴發達到高峰,含超鎂鐵質包體的堿性玄武質巖漿自南向北溢出裂谷。證明裂谷活動極其強烈,裂谷最深。此後11 ~ 7 Ma前,噴發玄武巖壹般不含深部包裹體,表明裂谷活動趨於減弱。之後沒有火山爆發,裂谷關閉。

3.敦化-密山裂谷

位於伊通-依蘭裂谷東側,約45Ma前開始移動。裂谷存在的直接證據是這壹時期有壹次小規模的玄武巖噴發。壹直到16 ~ 14ma和11 ~ 7ma前,有兩次裂谷活動高峰,但後者含有更多的深部包裹體,表明裂谷活動時間往回走了。第四紀仍有強烈的火山噴發,證明裂谷仍有活動。

4.三江-阿穆爾地塹

它由俄羅斯的三江平原和阿穆爾平原組成。它呈北東向延伸,西部為向北延伸的伊通-依蘭裂谷,東部為敦化-密山裂谷。裂谷存在的證據如下:

(1)三江盆地和阿穆爾盆地形成壹條向東北延伸的巨型坳陷帶。總面積為89,000平方公裏。也是地幔隆起帶(莫霍面深度32 ~ 32~33km)。兩側隆起帶莫霍面深度為35 ~ 37 km。

(2)盆地兩側受巖石圈斷裂控制,是張性引起的正斷層。

(3)有強烈的火山活動和地震。

(4)盆地內有厚層的陸相河流和湖泊沈積。

(5)具有較高的重磁異常。

由於三江-阿穆爾地塹是中國東北裂谷系的壹員,它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受到裂谷系的制約。

晚侏羅世末開始活動,接受了近2000 ~ 2500 m的侏羅紀-白堊紀沈積物。由於後期日本海的強烈擴張(後述),裂谷的發展受到限制,直到日本盆地開始萎縮,三江-阿穆爾地塹復活,約13 ~ 10 Ma前,大量玄武巖溢出。三江平原綏濱凹陷和前進凹陷均有該期玄武巖鉆遇。壹般被新近系富錦組覆蓋,以堿性玄武巖為主,含有大量深部包裹體。說明裂谷發展在此期間達到高潮,之後活動性減弱。第四紀時,玄武巖漿仍有溢出,證明裂谷仍有間歇性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該區東南部的興凱湖盆地(虎林盆地)火山活動十分強烈,主要在第四紀。如果和南邊的長白山聯系起來看,會形成壹條平行於敦化-密山裂谷的東北火山帶。長白山火山噴發很強烈,最早開始於漸新世(28.4Ma前),中新世噴發規模相對較小。上新世-早更新世(4.2-2.0 Ma前)火山活動達到高峰,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至1702年仍有強烈噴發。這樣,如果分布在長白山、東寧、興凱湖的晚新生代火山巖與壹些斷陷盆地相關聯,就可能存在發育中的裂谷。

(2)裂谷系統的形成機制和演化

綜上所述,晚侏羅世以來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而在東亞發育的裂谷系(東北大陸裂谷系和華北大陸裂谷系)經歷了拉張、坳陷和擠壓;伸展、斷裂和收縮的交替演化過程。隨著島弧擴張的不斷發展,島弧逐漸遠離大陸,使太平洋板塊俯沖帶向東南方向移動,導致大陸板塊俯沖作用減弱。島弧實際上起到了屏蔽大陸的作用,而裂谷本身已經出露,裂谷之間的相互作用明顯加強,控制了該地區晚新生代以來的地質演化。

1.松遼裂谷的形成機制和演化。

東亞裂谷系的延伸方向與大陸邊緣平行,換言之,與板塊俯沖帶的走向壹致。這不是壹個耦合的地質現象。表明地幔上湧的動力來源(圖1-6)。當太平洋板塊的貝尼奧夫帶俯沖到上地幔時,壹方面對上地幔施加了強大的壓力,同時由於溫度的上升,俯沖帶的前端被熔融,熔融的巖漿低於地幔,不可避免地向上移動,驅動地幔拱起。隨著板塊的不斷俯沖,地幔上湧處容易釋放強烈的壓應力,加劇地幔上湧。這樣就把上地幔的高熱能和隆升壓力引入了地殼。因為地殼是結晶的剛性巖石,受到來自深部的垂直擠壓後,產生水平拉應力,使地殼破裂或使舊斷層復活。張力繼續發展,凹陷盆地逐漸形成。松遼—揭陽平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伸展盆地。由於莫霍面的起伏和上地幔物質的不均勻性,松遼-結雅地塹由三個相對獨立的盆地(自北向南依次為結雅盆地、松嫩盆地和下遼河盆地)組成。隨著俯沖帶前端的不斷熔融,巖石圈深部的熱運動不斷進行,低密度、高熱能的地幔物質不斷流向莫霍面的隆起,最終導致地幔破裂。這壹時期大約相當於晚白堊世至古新世,即85 ~ 70 Ma前。

圖1-6三江平原構造示意圖

在上地幔破裂之前,地殼壹直處於膨脹、壓縮和高熱流狀態。它的水平運動是由深拱擠壓造成的。這是裂谷形成的早期階段,可稱為拉張、坳陷和擠壓階段(圖1-7a)。

地幔破裂發生後,上地幔大量物質急劇上湧,造成底部裂解和側向擴張,使以前的整體擠壓轉化為整體拉伸。這壹時期的總體特征是:基性玄武質巖漿沿上地幔斷裂帶溢流,盆地裂谷作用加劇,形成裂谷。由於上地幔有大量巖漿,不斷消耗內部能量,壓力和溫度降低,地幔物質溢出減少,導致上地幔收縮,所以裂谷閉合。就像松遼-結雅地塹在45Ma左右,裂谷達到頂峰後收縮。這壹時期是裂谷發展的成熟階段,可稱為伸展、裂陷和收縮階段(圖1-7b)。

2.其他斷裂的形成和演化

這裏提到的其他裂谷包括伊通-依蘭裂谷、敦化-密山裂谷和三江-阿穆爾地塹。它們的形成機制和演化過程並不完全受板塊俯沖的控制,而主要受西部裂谷(西部的松遼-結雅地塹和東部的日本盆地)的拉張和收縮控制。因此,有必要簡要描述壹下日本海盆的形成過程。

圖1-7盆地形成模型圖

關於日本盆地的成因眾說紛紜,但共識是分裂成因論。即在弧後擴張作用下,由大陸邊緣解體形成。其裂解時間約在45Ma前,裂解高峰約在25Ma前,約在10Ma開始收縮,並趨於穩定。第四紀進壹步收縮,引起兩岸火山噴發。無疑,日本盆地的收縮必然會給雙方帶來強烈的緊張。

以松遼-結雅地塹為主體的中國東北大陸裂谷系正逐漸向大陸邊緣擴展。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時間依次倒退。松遼-結雅地塹約在85Ma前開裂,40-45 ma達到高峰,25Ma開始萎縮。伊通-依蘭裂谷在晚白堊世活動,在14 ~ 13 Ma前達到高峰,之後轉為收縮。敦化-密山裂谷在45Ma前開始活動,在11 ~ 7 ma前達到高峰。它在第四紀時仍然活躍。可以看出,松遼-結雅地塹開裂時伊通-依蘭裂谷開始活動,松遼-結雅裂谷達到頂峰時依蘭-伊通裂谷開始開裂。這時,敦化-密山裂谷開始移動。當伊通-依蘭裂谷達到開裂高峰時,敦化-密山裂谷開始開裂。伊通-依蘭裂谷活動減弱,敦化-密山裂谷裂解達到高峰。然而,三江-阿姆山地塹是個例外。它幾乎與松遼-結雅地塹同時開始運動,但它的張開時間較晚,大約與敦化-密山裂谷同時。這是因為三江-阿穆爾地塹受到了日本盆地(45-25ma前)的強烈裂解和擴張擠壓。日本盆地的強烈收縮(約100 Ma前)導致三江-阿穆爾地塹開裂。

上述事實表明,松遼-結雅地塹和日本盆地是東北大陸裂谷系中的主要裂谷,其形成機制和演化過程與板塊俯沖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的裂谷(伊通-依蘭)(敦化-密山和三江-阿穆爾地塹)的形成機制和演化不完全受板塊運動控制,更重要的是受兩側裂谷作用控制。

  • 上一篇:楊迪皇帝的傳記500-600字。
  • 下一篇:金魚鉤的故事300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