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白銀?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白銀?

中國白銀的貨幣史

在中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本紀》記載:“夏之貨幣,金為三品,非黃,非白,非紅。”黃色代表金,白色代表銀,紅色代表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白銀。出土的先秦時期的銀貝幣和楚國春秋時期的銀布幣,得到了考古界的認可。

在中國貨幣史上,漢武帝開國大典第四年(公元前119年)正式使用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漢武帝為了抑制權貴家族的掠奪,實現文壇的繁榮,改革了貨幣制度,采用“白金三品”貨幣作為國貨。“白金”面值分三等,圓龍價值三千元;方馬價值500元;這只橢圓形的烏龜值300元。我們說的“白金”其實是壹種銀錫合金,其中銀的含量小於錫,而這種白金貨幣在流通前後兩年才被廢止。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在史書上見到的最早的銀幣,也是第壹次鑄造表面有花紋的銀幣。後來新朝王莽頒布了“寶貨制”,也鑄造了“銀貨三品”,但也只是曇花壹現。

五代時期,白銀已被用於供奉、進口貨物、收受金錢、賄賂等領域。,而且每次用銀量相當巨大,但只是隨便鑄成銀項圈、銀錠、銀餅等形式,靠自身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了“交子”紙幣、銅錢、鐵錢之外,還用白銀作為貨幣。當時的銀幣比較分散,有五兩、十二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有壹千兩。其中多為腰形長銀片,也有方圓形的。

金元時期,銀的使用更加廣泛。金代“成安寶貨”的銀領分為壹至十二等五個等級,是我國使用法定計數銀幣的開端。元朝進壹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先祖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開始鑄造壹批銀錠,每錠重50兩。元寶的名稱雖然壹直用在銅錢上,但銀錠的意思是“元寶”。元寶銀錠始於元代,此後“元寶”成為固定同義詞。

白銀的廣泛流通

明初,為了推廣大明的紙幣,明政府明令禁止金銀交易。據《明代食貨誌》記載,洪武八年(1375)“禁止百姓買賣金銀,違者以金銀換鈔,斬首。”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市場對白銀的需求越來越大,明政府逐漸解除了對白銀的禁令。白銀禁令開放後,壹部分儲存在官庫的白銀隨著官餉和軍餉的發放而投入商品流通,從而使官庫白銀變成了活銀。

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流通的主要貨幣。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時,由於條件的限制,北京官員的俸祿仍須在南京發放。辦案人“把米賣給官員進行貨物交易,壹粒不如壹粒,朝廷浪費了米,官員都得到了好處。”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為克服這壹弊端,戶部決定將江南租金換成白銀、布匹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餉,並於次年將蘇州、松江、常州等地剩余的近73萬石糧也兌換成白銀發放官餉。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使白銀成為當時中國官方承認的法定貨幣。此後,中國歷代的財政收支逐漸轉向銀本位的貨幣支付。

隨著經濟貿易的擴大和發展,國內對白銀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由於各國的金銀不同,外國的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使得白銀作為主要貨幣廣泛流通。

萬歷年間,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礦業熱潮。由於對白銀的需求越來越大,明朝政府開始在中國開礦,增加了國內的白銀產量。明朝中葉以後,中國對外貿易的日益增加也使得外國白銀流入中國。其中,隆慶五年(1572)至明末七八十年間,西班牙人經菲律賓輸入中國的美國白銀達4OO0多萬庫平涼。

嘉靖年間,中國的金銀價格在壹比六至壹比七之間,而日本由於白銀產量增加,金銀價格為壹比十。在利益的驅使下,日本的白銀從不同渠道大量運往中國,因為從日本到中國可以換來更多的黃金。為了從日本和中國的白銀差價中獲利,葡萄牙人曾經把中國的絲綢從澳門運到日本賣白銀,然後再回到澳門購買中國的絲綢,以便去日本獲得更多的白銀。此外,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與中國的貿易,菲律賓華僑與中國的貿易,以及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的貿易,美國的大量白銀被進口到中國。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國際市場上的白銀在明末被大量運往中國。

外國白銀的大量進口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變。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白銀貨幣之間沒有固定的匯率,它們是分開定價和流通的。各種形狀和重量的銀條出現在貨幣市場上,從而使中國本已復雜的貨幣體系更加無序和混亂。

從白銀到銀元

清朝初期,白銀成為當時中國流通的主要貨幣。在政府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的工商業交往中,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都以白銀為支付手段,民眾以白銀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存貨,銀行間的結算也以白銀為本位。

當時中國的茶葉、生絲、陶器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當時中國的貨幣市場習慣用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所以很多外商就用壹船的銀元去中國買壹船的中國貨。因為當時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很少買洋貨,所以白銀壹直流入中國。

當時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種類繁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國依附銀元、日本楊龍,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根據東印度公司的記載,從康熙二十年(1681)到道光十三年(1833)期間,輸入中國的銀元和銀錠有7000多萬兩,其中大部分是東印度公司輸入的。本洋產自墨西哥,那裏出產世界上最多的白銀。因為墨西哥是西班牙的附屬國,硬幣上刻有雙柱和西班牙皇帝(查爾斯三世和四世)的雕像,所以人們把墨西哥誤認為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鷹海洋是墨西哥獨立後鑄造的銀幣。因幣面刻有雄鷹,故俗稱鷹洋,世界上誤以為是英國的海洋,又稱中國北方的嬴政。這種外國貨幣的質量比其他外國銀元更純凈,銀為90.3 ‰,壹般按94%計算。在中國流通的英國銀元有兩種:壹種是1866至1868年間香港造幣廠鑄造的,另壹種是1895年後印度造幣廠制造的。楊龍在明治時代是壹種常見的銀元,它被命名為“元”,因硬幣正面的龍圖案而俗稱楊龍或龍帆。

外國銀元制作精美,重量標準,易於清點。它們很受中國人民的歡迎,外國銀元在中國的貨幣市場上不斷擴大。為了減少外國銀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清政府終於在光緒十三年(1887)成立了鑄幣局,決定自己鑄造中國銀元,受到民間的歡迎。清代鑄造銀幣時,清政府基本沿用明代鑄錢的習慣,將本朝鑄造的銅錢稱為“鑄錢”,以區別於更早使用的“古錢”。

當時中國鑄造的銀幣都是高含銀量的,這讓外商找到了暴利的空間。他們在與中國進行貿易時,用含有約90%純銀的外幣換取中國鑄造的“完美”紋銀幣,然後運到外國進行投機。外國資本家以浮動價格掠奪的純貨幣交易入侵中國經濟。再加上當時外國銀元和中國自制銀幣都有各自的定價標準和流通範圍,相互之間沒有固定的價格和匯率,使得當時中國的貨幣流通市場混亂而復雜。

晚清時期,由於鴉片貿易、條約賠款、關稅和鹽稅主權喪失等因素,中國白銀開始源源不斷流出。白銀大量流出中國,使得國內白銀稀缺且昂貴,以白銀表示的價格下跌,以賺錢表示的價格上漲。白銀外流使白銀貴,貨幣賤,加重了國內人民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而且由於稅收的減少和國民年齡的下降,清政府開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清政府大量增加關稅和厘金。由於過度發行可兌換貨幣,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沖擊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

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巨額賠款和世界銀價持續下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的貨幣機制更加紊亂。為了挽救腐朽的經濟局面,中國學者和經濟學家多次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改革現行貨幣制度,以維護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他們建議在北京成立壹個鑄造銀幣的總鑄造廠,統壹發行新的銀幣。中國所有支付的錢都在新發行的銀幣裏;財政部和省級國庫的年度收支必須遵守國家的統壹規定,不準以各種借口擅自征收;設立中央財政所,監督新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使用,負責整頓國家財政和貨幣制度。

在這些有識之士整頓中國混亂的貨幣制度的努力和倡議下,清政府多次下令統壹貨幣流通單位,特別是兩用貨幣單位,以解決嚴重阻礙中國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易的貨幣制度。為了統壹幣值,清政府壹度將計價單位改為“兩”和“元”。直到宣彤二年(1910)才由財政部分署頒布貨幣制度,規定國家貨幣采用‘元’單位制,暫時結束了我國貨幣史上使用兩元和元的混亂局面。

白銀標準體系建立與廢除

辛亥革命前夕,大量外國銀元流入中國貨幣市場。到1910,在中國市場流通的外國銀元已達約11億元,其中約4萬元為墨西哥楊穎,約占三分之壹。當時,除了銀、銀、銅等金屬貨幣外。除此之外,還有清政府戶部、官辦銀行、地方銀行和銀行發行的信用貨幣,以及外國銀行和中國自辦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再加上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割據,戰亂頻仍,進壹步加劇了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長期不統壹造成的中國貨幣機制的混亂。

1914年,為整頓幣制,增強國家財政能力,北洋政府實施了幣制改革,公布了《國家貨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條例同時規定,在中國境內從事經濟貿易等商品交易活動,必須使用新鑄造的銀元作為交易手段。隨後,為了方便各種楊龍硬幣的兌換,壹元銀幣的成色改為89%。白銀成為中國的本位貨幣,暫時結束了中國的混合貨幣流通局面,暫時統壹了中國的現代貨幣體系。

1914 12、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次鑄造新版銀幣,正面刻有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份,背面刻有嘉禾裝飾及幣值,俗稱“袁大頭”,幣值為壹圓、兩元、兩角、壹角、五分。由於新銀幣有全新的統壹圖案,重量和成色準確,易於識別,很快在全國推行。在1914年至1921年間,這種新貨幣鑄造了多次。由於有大量的新貨幣流通,成為當時中國流通的最主要的貨幣。

雖然1914的《國家貨幣條例》確立了我國的銀本位制,但當時國內和國際經濟貿易中均使用白銀和銀元,這次貨幣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混亂的貨幣流通局面。到19年底,西方國家的工業國家放棄了白銀的貨幣職能,中國成為世界上唯壹以白銀為基礎的重要國家。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蕭條。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發展國民經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紙幣流通。當時,西方列強為了轉嫁國內危機,以黃金為計價單位,向中國大量輸入本國過剩的資本和商品,對使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打擊。由於國內貨幣市場因銀、銅、金同時流通而更加混亂,國內強烈要求“廢兩改元”,統壹貨幣制度。當時國民政府試圖推行的金本位制在中國行不通,不得不放棄。

1933年3月,經過國內經濟專家學者的反復辯論和討論,國民政府下令實行“廢兩改元”的幣制改革。法律規定,凡是用白銀征收的稅收和關稅,都要改為白銀本位貨幣,其他壹切用白銀實行的收支,也都要改為銀幣。雖然改革結束了中國的雙重貨幣制度,但銀本位作為中國的貨幣單位正式確立。

從1934開始,在西方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貨幣體系,美國人為擡高銀價之後,國際銀價大幅上漲。國際市場上不斷上漲的銀價對使用銀本位貨幣體系的中國經濟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為了擺脫國際銀價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挽救瀕臨破產的貨幣金融體系,國民政府終於在6月30日1935+065438+10月3日實施了法幣政策,規定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但流通領域被禁止。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按壹定價格兌換銀元,少數地區除外,並宣布銀元不再流通,結束了銀元作為貨幣的歷史。

  • 上一篇:貴州師範大學王牌專業比較好的特色專業列表
  • 下一篇:余明慧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