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巴蜀符號

巴蜀符號

之字形符號:兩千年前的罐子裏有多少小秘密?在巴蜀的符號中,器物符號是常見而眾多的壹種,它形象而直接地反映了古代巴蜀文明的生活狀況和風俗習慣。其中最常見的是鋸齒形符號。巴蜀符號中的器物狀符號,大多直觀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古巴蜀人普遍使用的工具。看閆誌彬和紅梅。《論巴蜀符號》中所謂的“易形符號”,即兩者形狀相似,通常表現為張口、縮頸、平肩、平腹、圓足、聳耳。常見的之字形符號目前發現的壹些物體上的之字形符號方向不同,但壹般認為上述符號樣式為“正”。據壹些學者統計,目前含有這類符號的文物有31件,大部分是青銅劍、矛等武器,其次是印章,銅豆、銅帶鉤等生活用具上也出現了壹些鋸齒形符號。帶有鋸齒形符號的容器最早出現在1980成都新都縣馬家鎮戰國郭牧墓的方形印章上。此版畫寬3.5,高1.4 cm。背部微微拱起,中間是紐扣,有四個饕餮圖案。印章是壹套巴蜀符號。下方兩側各站壹人,伸手握手,手是之字形符號。更多的鋸齒形符號出現在武器上,這裏選出來與大家分享:(內容整理自:閆誌彬,紅梅。戰國巴蜀文化鋸齒形符號研究)四川省什邡市城關戰國墓出土戰國青銅矛。全長22.8,骨骺長5.2,葉寬3.8,骨骺直徑2.4厘米。骨骺兩側有符號: & gt四川什邡市城關戰國墓出土戰國青銅矛。全長14.2,骨骺長4.1,葉寬3.4,骨骺直徑2 cm。下顎兩側有符號:戰國青銅劍,四川什邡市城關戰國墓出土。全長39.5,莖長4.2,寬3.6厘米。劍身有巴蜀符號:& gt四川什邡市城關戰國墓出土戰國青銅矛。全長16.8,骨骺長4.6,葉寬3,骨骺直徑2.4 cm。上傳符號:青銅劍,成都光榮社區光榮路35號出土,1991年。此劍長33.9厘米,劍身寬大,中間有脊,兩邊有血槽。劍的兩面都有符號:此外,在壹些出土的家用電器中也發現了鋸齒形的符號。比如重慶巴縣東孫壩墓出土的這個銅帶鉤。巴蜀符號與之字形符號的結合:之字形符號初探。就這些器物的出土地點來看,大部分鋸齒形符號都是在古蜀文化區出土的。從器物年代來看,形制符號分布於戰國早期至戰國晚期。其分布趨勢自戰國前期以來壹直以成都為中心,戰國中期開始由北方向什邡擴散,由浦江、大邑向南方的滎經、峨眉擴散。根據出土情況推測,川西蜀文化區的之字形符號在其社會生活中是以成都為中心向南北擴散的,形成了北(什邡)、中(成都)、南(滎經)三個中心的發展過程。同時,壹些學者在分析了這些文物的出土地點後,認為之字形符號可能具有社會身份表征的功能。戰國時期,巴蜀地區已經進入國家階段,考古界根據巴蜀文化墓葬的隨葬品和隨葬器具的不同,初步認定巴蜀墓葬確實可能存在等級的差異。比如戰國中期,以石為標誌的巴蜀文化墓,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其中3米至6米墓6座,6米至10米墓4座,新都郭牧只有10米墓10座。但是,在最底層,也就是3米以下的墓葬中,沒有鐘的標誌。這種分布表明,之字形符號的使用可能存在等級差異,即墓位較低的人多,墓位較高的人少,但之字形符號的使用者和擁有者並非來自社會底層。之字形符號的形式和組合與我們所介紹的水草符號相同,之字形符號往往與其他符號組合出現,而不是單獨使用。在已知的鋸齒形符號中,這種組合是最常見的:這種符號組合出現的次數最多,因此有學者推斷它是壹種排他性的固定組合。而且目前這種組合多見於兵器(有1枚銅豆),而在四枚有萬字符號的印章上卻沒有壹例,證明其表意功能極有可能與兵器有關。相反,另壹種符號與鋸齒形符號的組合只出現在印章上:這種符號往往與鋸齒形符號組合出現,只出現在那些規格較高的墓葬中。在新都最高規格的木墓中,銅印上有這種符號和之字形符號的兩種組合,也證明了這種符號組合極有可能與顯示貴族身份有關。同時,與之前介紹的其他符號略有不同的是,之字形符號的方向存在很多矛盾。紅梅和閆誌彬兩位學者對鋸齒形符號的方向進行了統計:圖表來源:閆誌彬,紅梅。戰國時期巴蜀文化之字形符號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學報,2015(11):67-86。通過調查發現,在同壹地點或同壹時間,發現了不同的鋸齒形符號。這也是目前沒有得到合理解釋的巴蜀符號之謎。目前出土的巴蜀符號總量和發現的子形符號數量都非常有限,迫切需要我們進壹步努力去了解。主要參考:閆誌彬,紅梅。戰國時期巴蜀文化之字形符號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學報,2015(11):67-86。四川新都戰國郭牧墓[J]。文物,65438。紅梅。論巴蜀符號[J].考古,2017(10):90-99+2。*本欄目由巴蜀符號研究組供稿* *原文轉載自微信官方賬號“青銅藝術”。編輯:張可。

  • 上一篇:之字形符號:兩千年前的罐子裏有多少秘密?
  • 下一篇:七年級歷史下第壹單元知識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