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臺北市的歷史

臺北市的歷史

這座用石頭紮紮實實建成的城市,1879年研究規劃,1882年開工,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由眾多清朝官員修建的城市,真正存在的時間還不到30年。1904年,大部分城墻在日據時期被臺灣省總督府拆除,只剩下四個城門。

在臺北建府提案被批準後不久,為滿足防務需要,試司巡撫林大權於1878(光緒四年)進行了實地勘測,初步決定在蒙嘎與大道城之間的未開墾荒地上建臺北城。還設想在臺北設立政府機關、祠堂等重要建築。沒想到,臺北還沒正式開府,林大全就因勞累過度去世了。

1879年(光緒五年),臺北正式開埠。首任知府陳星聚和1881年(光緒七年)上任的福建巡撫岑積極籌措資金,修建臺北城。終於在1882年,臺灣省司令劉英正式動工。經過陳星聚知府和臺灣島劉英的合作,“臺北市”終於在1884正式落成。這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座根據風水建造的城市。

臺北市建成後,市內開工的文廟(如左圖綠色標記所示)、武廟(藍色)、王聲廟(文廟)(橙色)、城隍廟(紅色)、天後宮(黃色)也相繼竣工。此外,該市還建有淡水廳、臺北府、布政使、臺灣省巡撫等衙門,而此時的臺北也正式成為臺北乃至臺灣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

臺北市的四個城門已被列為“國家”壹級古跡,名稱為臺北府城(北門、小南門、東門、南門)。

18世紀中葉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後,大批泉州人沿淡水河渡海移民,定居臺北蒙嘎。與當地平埔人通婚後,人口大增,蒙嘎大盛,有“壹府二鹿三蒙嘎”之說。

後來泉州同安人,1853年(清鹹豐三年)在蒙嘎分類戰鬥中戰敗,不得不舉家遷往大道城經商,也發展起來了。此時,壹個由蒙嘎和達道成支持的熱鬧的臺北聚落已經初具規模。但當時人口眾多的蒙嘎、達道城仍在淡水廳管轄之下,統治著偏遠地區。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距離臺北數百公裏的南臺灣省牡丹社事件,是建立臺北的遠因。由於牡丹社事件,失去琉球宗主權的清王朝終於實現了日本的領土擴張準備。另壹方面,清廷也大大改變了對臺灣戰略地位的認知。大清帝國終於意識到臺灣省是阻止日本侵華的前哨,於是想升級臺北以加強臺灣省北部國防的光緒皇帝於1875年批準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奏折,臺北府正式成立。

試想日軍進入臺北城;遠處可以看到1884的北門。清法戰爭中,法軍從基隆向臺灣省北部進軍,到達溫暖地區時被清軍擊退。正因如此,被趕著完成工作的臺北市幸運地躲過了壹審。然而,隨著1895的戰爭,臺北市並沒有發揮其原有的防禦功能。侵華日軍不流血越過臺北城的防禦工事,輕松進入臺北城。

當時在陸港出差的顧是壹個關鍵人物。當時顧看到中國清朝的官員壹個個離開臺灣,臺灣這個以清朝為宗主國的民主國家就這樣毀了。為避免城內持續動蕩,他自告奮勇前往基隆,將日軍帶到臺灣。臺灣省對這段抗日叛亂的通史是這樣描述的:“林維源、林朝東、邱三人並駕齊驅,蒙嘎先生、吳連元、陳據理力爭,不能控制。請到稻城商人李春生那裏,向日本人求助。沒人敢去。鹿港的Ku·容仙在臺北見事急,到基隆拜見總督,要求混亂,允許混亂,日本兵就開進來了。18日,能玉太子到了。二十壹日,巡撫華山吉也到了,於是在此開府,管理軍民之政。”

此外,臺灣省總督府的《誌》還記載了如下:“臺北如人間地獄,士紳決定派商人顧迎接日軍入城。7日,日軍終於不流血進入臺北城。”

6月7日,1895,顧率領的日軍到達北門。城內老婦陳發,冒著城內動亂爬上北城墻,放下竹梯,打開城門,日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北城。同日,日軍舉行“政治儀式”,象征日本正式統治臺灣省。

  • 上一篇:哪些藥材種植中藥材前景好(分析市場效益最好的品種)
  • 下一篇:當北宋即將滅亡的時候,楊家將為什麽不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