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程

歷史上的程

二戰中,希特勒與斯大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僅兩年,就悍然毀約,出兵蘇聯。

沒有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浴血抵抗,沒有蘇聯的寒冬天氣,誰也說不準納粹的災難,全人類的災難,會在什麽時候肆虐。

那麽在希特勒的瘋狂計劃中,蘇聯之後的下壹個目標是什麽?

就像當年納粹德國與蘇聯的戰爭陷入僵局,勝負天平撲朔迷離壹樣,蔣介石對德國的態度也在發生著差不多180度的變化。

曾經,如果中德不是友好夥伴,至少也有各自的需求。

有訪問、條約、軍事顧問和軍事交易。甚至在希特勒上臺期間,為了德國自身的利益,也曾在涉華事務上與日本站在不同的立場。

正是因為這壹系列原因,蔣介石壹度將德國視為調停和幫助的重要國際力量。

然而,在德國承認汪偽政府後,所有信任的基石都降為零。甚至在1942年,德國還試圖誘導中國“突然襲擊印度,與德國合作”。

6月,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不宜再探德軍路線”的字樣,作為對自己的備忘錄和提醒。

是因為他發現中國是希特勒計劃中蘇聯之後的下壹個目標嗎?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至少在軍事規劃上,中國不是直接目標。

重光葵是日本大正和昭和時期的前外交官,也是戰後的甲級戰犯,他在回憶錄中披露了希特勒的計劃。

希特勒要求德軍拿下蘇聯後,軍隊南下,從烏克蘭進攻高加索,先控制石油,切斷英美從波斯灣支援亞洲。接著,德軍勢力進壹步延伸至中亞,南至印度洋,與日軍在印度的勢力相呼應。

這些信息也可以在德國將軍弗朗茨·哈爾德的日記中找到(他從1939年到1942年擔任德國參謀長)。

而且,不僅是德國,日本軍事部門在這壹點上的規劃也與希特勒壹致:即使日本海軍遭遇中途島大敗,仍不肯放棄說服德國繼續調兵進攻高加索的努力。

然而,即使中國沒有在德國直接計劃的名單上,它實際上表明,從蘇聯和德國開始戰鬥的那壹天起,戰爭已經從歐洲蔓延到亞洲。

對於與蘇聯直接相鄰的中國來說,必然會產生牽壹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這也是在蘇德拉鋸戰中,蔣介石國民政府與德國關系急轉直下的真正原因。

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馬振都主編的《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壹書中,將“九壹八事變”前的中德關系概括為“簡單完美的關系”。

所謂“純粹完美”,大概是指當時德國人不僅沒有打中國主意的跡象,甚至還提供了壹些中國需要的東西。

早在1926年底,接受過德國教育、當時正在中山大學任教的朱家驊就曾寫信給德國工程學會會長考拉德·馬特烏斯,希望他盡力幫助,為在廣州建立兵工廠推薦專家。

這封信到了德國後,範圍和影響像滾雪球壹樣擴大。據記載,朱家華曾被介紹給德軍高級將領,對方向他提供了軍事顧問的推薦名單。

從小到大的過程也能反映出德國人在亞洲的布局思路和對中國的態度,雖然離希特勒上臺還有很長時間。

但事實上,希特勒上臺初期對中國的態度與前任並無不同。

幾經周折,推薦的是壹位名叫馬克斯·鮑爾的上校,最後赴任中國。

為避人耳目,他偽裝成德國貨輪上的通訊官,經香港前往廣州。

好的壹面是,鮑爾受邀為華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獻計獻策。但事實上,巴爾托朱家驊的侄子帶來的第壹批文件中就有“如何建立壹支現代化軍隊”這壹章。

而且在去中國之前,他還去爭取了容克飛機公司和埃爾康軍火企業在中國的獨家代理授權。

這樣壹來,鮑爾到中國後到底扮演了什麽角色,其實已經很清楚了,也為持續多年的中德關系樹立了壹個相當具體的榜樣。

繼承這條路線的朱家驊,直到中德完全建交前夕,仍是蔣介石身邊親德派的代表。

1934年8月下旬,主管財政的孔祥熙主持簽訂了《中德以工業和其他產品交換原料和農產品條約》。由於執行人是河湟公司,該條約也被稱為河湟條約。

在此框架下,德國獲得了戰略原材料和鎢砂、錳砂等農產品,而中國獲得了急需的工業品,尤其是軍需品。

俗話說“打架就是燒錢”。納粹德國壹旦煽動其戰爭機器,與軍備相關的鎢、錳等原材料就更加重要。

日本侵華戰爭初期,德國曾表示“不支持”日本在中國的軍事行動。日本要求德國停止對華軍售,撤回軍事顧問,但德國也置若罔聞。

為了從中國獲得盡可能多的礦產品和農產品,希特勒甚至親自下令,按照《河北建築條約》的規定,將武器盡快運往中國。

蔣介石對希特勒抱有希望。他主動向德國表明供應各種農產品和礦產的誠意,希望德國不要站在日本壹邊。

當時的駐德大使程甚至要為如何在中國國內報紙上寫西班牙戰爭的新聞發愁,唯恐報紙說錯了話,“使德國難受”,得罪了德國,那可就壞事了。

但他們大概忽略了,德國並不完全認同盟友日本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因為希特勒特別註重國與國之間的道義,而是因為牽扯到了德國的利益。

此外,德國忙於準備戰爭,然後把重點放在歐洲。

對於暫時無法投入大量軍力的亞洲來說,壓制日本,防止其占據過多,自然符合自身利益。

然而,當德軍清理了整個歐洲大陸,只留下壹個海峽暫時鞭長莫及的英國時,希特勒面對亞洲各國的面貌立刻大不相同。

在希特勒的計劃中,目標和意圖其實非常明確。

他打算搶的首先是烏克蘭的天然糧倉和高加索地區的大量能源資源,其次是軍事、地緣政治意義。

然而,在蘇聯的土地上,他的計劃並沒有如願實現。

依靠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和被後人稱為“閃電戰”的軍事部署,德軍在橫掃西歐大陸的過程中並沒有付出太大的代價。

這無疑使希特勒和整個納粹德國對自己的估計上升,於是出現了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幾乎在希特勒將坦克炮口對準蘇聯的同時,蔣介石實際上感受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希特勒的軍事重心從歐洲大陸轉移到亞洲,與蔣介石維持的“中德蜜月”的幻想很快就消失了。

此前,德國駐華大使卡特琳·特勞特曼在國內壹直遵循“消極調解”的原則,長期以來壹直在磨外籍工人。

蔣介石雖然對此極為不滿,但仍希望從德國得到軍火、工業品等好處,因此仍持忍耐態度。

此外,蔣介石曾以“認真、勤奮、守紀律、執著”等當代德國精神為標桿,認為這是改變舊中國“松散落後”壹面的好辦法。

他曾經效仿德國法西斯建立“復興社會”,以提高國民素質、全面控制國家為意圖的“生活軍事化”為標誌的“新生活運動”背後,也有歐洲法西斯的影子。

在中德蜜月期,希特勒甚至送給蔣介石德國國防軍榮譽軍刀和自己的照片。

這樣壹個多年來被蔣介石本人包裝成“完美國家”的國家,壹旦光環突然褪去,必然會遭到質疑。

蔣介石選擇了委屈和完美,也就是說胳膊斷了必須躲在袖子裏。

然而,到了1941年7月初,就在德軍入侵蘇聯前不久,希特勒直言不諱地承認了王的傀儡政權。

就像打蔣介石的臉。他認為這是無法忍受的。

在當天的日記中,蔣介石寫道“德國太不理智,絕對應該與之絕交”。

甚至在第二天的日記中,他還在抨擊希特勒近年來的“辱華”行動,認為“如果不再與中國絕交,他的民族尊嚴就會受到損害。”

這次德國確實斷電了,連駐德使館都關了。

到了年底,宣布與德國和意大利開戰。中德關系內外徹底破裂。

在緊鑼密鼓的準備階段,希特勒認為蘇軍已經腐敗不堪,戰鬥只進行了幾個月,不需要防備寒冬,這為德軍日後的挫敗埋下了很大的原因。

幾乎與寒冷天氣同樣嚴峻的是石油能源問題。幾乎所有的現代武器都是吃油的,尤其是對極度依賴機械化的德軍。

早在1939,德國除了歐洲以外的石油獲取渠道幾乎已經完全斷絕。

後來,為了防止德國獲得“二手石油”,德國的盟友意大利、比利時和法國被德國占領等。也被屏蔽了。

而德國控制下有壹定分量的石油資源國只有羅馬尼亞壹個,產量只有美國的十分之幾,加劇了德國的油荒局面。

這就是希特勒那句名言的背景——“如果我得不到梅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我就得結束這場戰爭!”

順帶壹提,梅科普和格羅茲尼是北高加索的重油產區,那裏出產的石油占整個蘇聯的15%。

從1941年6月底開始,納粹德國開始進攻蘇聯,拿下高加索和石油成為主要目標。

但由於其他戰略方向沒有進展,這件事壹直拖到壹年後,希特勒簽署了45號命令,針對北高加索的“雪絨花行動”正式啟動。

這次行動的目標指向黑海東岸,計劃清除蘇聯黑海艦隊,掌握計劃中的產油區。

壹旦計劃成功,就相當於從蘇聯奪取了石油來源。

只要戰場形勢好轉,預計希特勒更大的願望就會實現,即從高加索山經伊朗占領伊拉克,從英國手中奪取阿拉伯半島。

屆時,英美蘇之間的援助渠道也將被切斷,總的趨勢將更加偏向德國。

然而,這壹計劃的副本被蘇聯駐瑞典情報站站長鮑裏斯·雷布金提前獲得,並通過秘密電報發往莫斯科。

在這份秘密電報中,雷布金聲稱“德國人已經繪制了高加索地區的壹切”,甚至連氣體火箭發射器都已經抵達戰場附近。

情報失去了領先地位,遭到北高加索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雖然成功突破防線,大有進展,但還是被攔在了北高加索山腳下的馬戈貝克,隔著壹條河,卻攻不下油田。

除了德軍A集團軍,希特勒還調集了羅馬尼亞和西班牙的混合部隊,從克裏米亞方向向高加索逼近。

關於日本,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與日本駐德國大使大島宏舉行會談,要求日本出兵錫蘭、馬達加斯加等地區,配合德國對中東和高加索地區的攻勢。

就連早已翻臉不認人的蔣介石和納粹德國,也沒有徹底死心。戈林派親信楊可與駐德武官桂永清談判,企圖誘使中國締結《中德軍事秘密條約》。

這個所謂“秘密協議”的核心內容,壹句話,“突然襲擊印度,配合德國”。說白了就是要求蔣介石把自己綁在軸心國的戰車上。

正是這個消息引起了蔣介石的徹底警惕。他打電報給桂永清要求停止探索,並回復“無法傳達”,這也是蔣介石日記中“不宜再探索德軍路線”的直接來源。

從以上細節不難看出,在希特勒的全盤計劃中,拿下高加索是壹個高度重要的節點。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納粹德國也使用了各種手段。

然而日復壹日,高加索地區毫無突破,德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戰爭泥潭。最後希特勒也沒辦法,只能把原本瞄準高加索油田的軍力調出來支援對方。

1943年初,斯大林戰役的勝利者蘇聯全面反攻,10取得高加索戰役的勝利。

正如前壹句預言的那樣,希特勒沒有贏得高加索的石油,德國的“人造石油”工廠被英美盟軍摧毀。

這壹切最終導致了1945年爆發的德國燃料危機,加速了“第三帝國”的崩潰。

對於整個軸心國集團來說,雖然希特勒制定了先打下蘇聯,再去高加索,再指向印度洋的計劃,但是這個計劃從第壹步就胎死腹中,這也導致了1943年初成為東西兩大軸心國的不幸開始。

德日策劃的“印度洋會師”之夢再也沒有上演過,然後都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命運,直到反法西斯聯盟取得最後的勝利。

大多數歷史學家都非常重視二戰中蘇德戰爭的意義,甚至有人大膽推測,如果希特勒當時沒有選擇蘇聯作為目標和敵人,德國很可能不會吐出它所控制的整個歐洲大陸。

當然,在歷史領域,假說沒有太大意義。

對希特勒來說,原計劃可能是壹場賭博,但對納粹之外的整個世界來說,這意味著多年的戰爭和曠日持久的苦難。

不管希特勒當初的計劃是否嚴謹,好消息是,他的計劃最終以破產告終,以他本人為代表的德國法西斯徹底完蛋了。

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主編胡德坤;人民出版社;

蔣介石政府和納粹德國;(美)柯·林煒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日本侵華內幕,原標題昭和動亂;(日)重光葵;解放軍出版社

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解讀《蔣介石日記2》:作者楊天石;中國文化出版社

希特勒企圖占領蘇聯高加索油田;常立軍;新民晚報2021-02-16

  • 上一篇:nba歷史最佳小前鋒排名?
  • 下一篇:涓湅姝峰彶涓婄殑鐢熷瓨閬婃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