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青島的獨特之處

青島的獨特之處

青島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三裏河文化,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瑯琊、即墨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特別是秦漢時期,瑯琊作為中國唯壹的海港縣,在政治、經濟、文化、航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即墨同為東部沿海中心城市之壹,對中國文化和海外交通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其文化遺址保存完好,成為珍貴的文物和旅遊資源。唐宋時期,膠州灣成為壹個重要的港口。著名的密州船務公司板橋(今膠州市)位於膠州灣,是中國北方唯壹對外開放的港口,是溝通中、日、新羅(朝鮮)的主要港口。宋金對峙時期,膠州灣成為兩國“互市”的港口,也因宋金海戰而聞名。元明時期,開鑿了中國唯壹的海上運河——交菜運河,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明代在膠州灣兩岸設置了鰲山衛、靈山衛、福山站、熊亞站、膠州站、下河寨站等軍事行政設施,開辟了青島港、金家口港、女姑口等海港。青島直到清末才成為有壹定地位的漁鎮港口。

1891年,清廷批準在膠澳駐軍。第二年,清軍第四營進駐青島海口,這是青島建立的開始。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青島成為德國租借地(實際上是殖民地)。德國當局兩次制定城市建設計劃。經過17年的發展,奠定了青島老城區的建設布局,青島成為中國具有歐陸風情的濱海新城。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後,城市建設在德國原有規劃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使青島充滿了東方風情。1922年青島光復後,歷經北京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直至1949年青島解放。在新中國成立前的58年裏,青島經歷了從清末到解放戰爭的7個歷史時期,被德、日、美三個帝國主義侵略。其曲折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多元化的城市建設,在國內也是罕見的。因此,青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城市特色。

(1)青島作為壹座現代新興城市,城市發展歷史很短,但在建城之前,膠州灣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遺址大多得到了保存,如瑯琊臺、即墨古城、三裏河、齊長城、天柱山衛北、靈山道觀等,保存完好,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已開發為旅遊文化景觀。雖然這些珍貴文物大多不在青島市區,但其燦爛的古文化和知名度,對於提高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開發青島的人文旅遊資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古文化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也是我們規劃、文物、旅遊部門的壹項重要任務。

(2)青島城市發展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歷史發展是曲折而復雜的。如上所述,在短短的58年裏,它經歷了7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並數次陷入帝國主義殖民占領。其曲折復雜的歷史經歷,歐洲與亞文化的交匯融合,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使青島在政治、經濟、文化、城建、外交等方面充滿了獨特的多元文化,從而使青島的歷史文化更具獨特性和傳奇色彩。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研究、保護和發展青島這壹近代歐亞文化交匯與多元化的歷史特征。

(3)在中國近代史上,很少有城市像青島這樣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可以說,從德國占領青島的“膠州灣事件”開始,青島本身或者說因為青島而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乎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膠州灣事件”直接刺激了中國政界和知識界,推動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德占青島和修建吉焦鐵路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日本發動日德戰爭進攻青島,代替德國占領青島,隨後拋出意在毀滅中國的“21條”,引發了全國的反日運動,促進了民族覺醒。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被視為近代與現代的分界線。在這場運動中,青島主權問題不僅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也是全國人民的核心目標。1922年,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青島回歸祖國,成為中國最早的外國租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1923後,中國* * *在青島開展革命工作,先後組織了吉焦鐵路大罷工、日本棉紡廠大罷工等鬥爭,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1925的棉紡廠罷工和“青島慘案”使青島再次成為全國關註的焦點和五卅運動的中心之壹。後來,青島又壹次被日軍侵占,美軍進駐,導致了全市抗日武裝鬥爭和反對駐青島美軍鬥爭的爆發。這些事件和相關文物為青島的歷史增添了重要的內涵。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巨大的社會影響是青島入選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原因之壹,也是我們應該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

(4)由於青島獨特的城市發展史,青島成為中西文化(歐亞文化)的交匯地,產生了獨特的青島城市文化。而其典型代表就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城市建築文化。青島城市建築的文化史,其實就是青島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不同建築風格在城市建設中的體現。青島作為壹座百年歷史文化名城,不同時期的城市建築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風貌。除了天後宮和幾個村莊之外,早期較大的建築是清軍在青島駐軍期間建造的壹個將軍府,兩個前海棧橋(碼頭),三個炮臺,四個兵營,電報局和軍火庫,從而構成了早期軍事設施和港口城鎮的主體。德國占領青島後,青島被規劃為軍事基地、港口和商業中心城市。基於此,德國當局於1900年和1910年兩次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以海勃河為城區和郊區的分界線,拆除城區大部分村莊,重建原清軍的炮臺和營房,僅保留天後宮和總兵衙門(1959年拆除)及原有建築。1900年,德國當局制定城市規劃時,將火車站以東的保定路、德賢路、觀海山、信號山、青島山、太平山劃為德國地區,按德國建築標準建設,分別形成以中山路、廣西路為中心的商業區、以總督府為中心的行政區和東部居民區,從而在城市南部形成了歐洲城市景觀區。同時在大寶島(現四方路、膠州路)規劃建設了中華商圈,然後規劃了鮑曉島(益都路)、寶鼎路、小港北等居住區,而被強制搬遷的青島原村民則被安置在臺西、臺東。這些住宅區建築特色各異,但質量和風格遠不如德國住宅區。

從1914到1922,根據德國制定的城市規劃,日本在本市北部的大部分城區和南部的部分地區進行了修建和填平,形成了大規模的日式商品住宅區,並將城區擴大到四方和滄口,城市規模擴大了壹倍。其中,熱河路住宅群更具代表性;膠州路、李村路、市場三路、聊城路沿線日本商圈;館陶路壹帶的金融商業區和四方、滄口壹帶的日本紡織工業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期,壹方面日式建築不斷增多,另壹方面市政當局也進行了許多新的規劃和建設,突出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同時註重西方建築材料的應用和風格特點,從而使中山路成為壹個主要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建成了萊陽路居住區、八大關別墅區、太平角別墅區,沿海建設了棧橋回瀾閣、嵐山路禮堂、水族館、東海賓館、匯泉體育館等優秀建築,進壹步改善和美化了青島的城市景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已經成為青島獨有的特色。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於1939年制定了大青島開發計劃,將青島的即墨、膠州納入其中,擴大了市區,修建了日本海軍司令部、軍官俱樂部、青島劇場、日本商工會議所等建築,並在黃臺路、萊陽路、金口路、熱河路、合江路、嫩江路修建了壹批小單體建築。中國居民集中在鐘家窪等貧民窟,建築質量和生活條件極低。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忙於內戰,無暇顧及城市建設。大量“難民”湧入青島市區後,搭建了大量的臨時建築,樹木被砍伐損壞嚴重,那真是青島城市建設最黑暗的時期。

正是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城市建設的特點,青島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清晰的文化主脈,有著國內外多國不同文化交匯呈現的多彩文化,從而形成了以“洋”味為主的城市建築文化多元化的總體特征。長期以來,青島壹直以中國最“洋氣”(歐化)的城市而聞名,這種“洋氣”至今仍充滿魅力。了解青島歷史的文化內涵和建築特色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非常重要。目前,對青島城市發展史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比較淺薄,缺乏數據基礎和文化品位。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對提高青島的文化形象和保護文化名城極為不利。

  • 上一篇:1769的歷史記錄
  • 下一篇:劉邦是否遠大於他的功績?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