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課文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課文

這幾年課改實施以來,各種教育理論真的是百家爭鳴,眾說紛紜,真是讓人眼花繚亂,壹頭霧水,也讓我們工作在壹線的老師在各種教育理論中迷失了方向。說實話,有時候真的覺得語文不好教,不知道怎麽教,不知道教學生什麽。

最近在學校的安排下,分別去了馬鞍山和涇縣,聽了幾節觀摩課。並且聽了宣城教研室周敏老師講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趨勢以及他對這些課程的精彩點評,讓我收獲頗豐,感觸頗深。很多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都解決了,讓我覺得透過烏雲可以看到天空。結合本次研究的收獲和本人的工作實踐,針對如何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歸納起來,本人有以下拙見:

第壹,詞語教學要“精”“深”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傾向於忽視對文章語言本身的評價,而忽視對教學中的關鍵詞語和短語的反復閱讀、理解和琢磨,以及它們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對於單詞和短語的教學,我們總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學方法有查字典、詞典等參考書,聯系上下文,看圖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這種教學有助於學生理解文字的表層含義,但不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作者選詞在表達文章思想價值中的作用。

理解單詞和短語是學習課文的首要任務。這個問題不解決,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就成了壹句空話。但是,壹篇文章生詞多,內容廣,我們不可能把文章中的詞都拿出來壹壹分析,使文章支離破碎;妳不能不問,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探索。

怎樣才能合理把握詞語的教學?這個問題只有抓住能體現作者思想或作者寫作藝術水平的關鍵詞才能解決。這就要求在教學之前,我們要熟悉文本,熟悉教材,抓住文本眼(即關鍵詞),打開這些眼,壹切都會變得簡單而真實。

比如,王群老師在講授七律長征時,先讓學生朗讀文明的白色長征的長途跋涉,然後讓學生從壹兩句話中找到實現紅軍面對長征的態度的話,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難,不怕,只等閑”這幾個字。這引起了文章的註意。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老師緊緊圍繞這幾個字展開教學:紅軍在長征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面對和克服。整個課堂教學井然有序,環環相扣。

學習壹篇課文時,除了抓住關鍵詞外,還要註意讓學生在打動他們的句子下面劃線,找出合適的依據,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中思想的理解。想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就要及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隨意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寫感受,有以下好處:壹是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可以照顧個體差異,三是可以面向全體,讓每壹個學生都參與到對文本的思考和學習中來。

二、正確使用多媒體或課件,形式要服務於實際效果。

以前不管是參加公開課還是參加公開課,好像壹直都在強調多媒體的使用,所以心裏有壹種感覺,只要多媒體用得好,就是成功的課。只要多媒體炒作起來,這堂課就會生動精彩。而事實是否如此,我自己也常常在想。這樣的課是語文課還是綜合課。學生們在這門課上真的有所收獲嗎?學生收獲的是什麽,知識,語言的魅力還是單純的快樂?

在我看來,多媒體的使用必須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服務。對於教師不善於教學和引導,學生沒有真實生活經驗的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文章內容或寫作思路的理解。否則,再多的多媒體,也只是作秀。但這是嘩眾取寵,沒有實際意義,不利於有效節省教學時間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受。

比如王群老師教的“七律長征”課,多媒體的運用並不多。但在講授“金沙江使雲崖暖,大渡橋使鐵棒冷”這句話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句子中為什麽要用“暖”和“冷”這兩個詞,王群老師先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為什麽是“暖”,然後通過。如果不使用多媒體展示,觀看紅軍過大渡橋時慘烈壯烈的戰鬥場面,學生怎麽可能體會到“暖”“冷”兩個字指的是自己的感受?

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得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但如果用得太多、太雜,就會失去語文學習的本來面目。

三、把握“省時高效”的原則,探索不能脫離文本。

語文課比較全面,歷史典故、科技、天文地理、音樂藝術,什麽都可以包括。

壹節課的教學只有四十分鐘,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否則時間不夠。說到這裏,不得不提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老師必須在課前認真備課。但上課時的引導和與學生的交流,難免會擦出火花。課堂上的意外太多,老師們往往都沒有預料到。面對壹代人,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支持學生的創造力,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不忍心打破孩子的熱情,於是放下自己的教學內容、目標和備課程序,讓學生自由交流或與之交談。有時候不好,但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所以脫離了課文。上課的樣子生動精彩,學生的註意力非常集中,學習情況前所未有。然而,當這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突然發現,他的教學目的沒有完成,他的教學目標沒有達到。我沒有說該說的話,卻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於是只好繼續上這壹課,耽誤了教學時間。

學生的學習要循序漸進,不可能壹口就變成大胖子。所以老師平時不必急於上課,要註意壹個重點方向。讓學生有步驟有計劃的學習。面對課堂生成,教師要學會審時度勢。如果生成與教學預設有關,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就要支持鼓勵,善於引導。如果不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要及時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不能讓學生在文本之外漫無目的地徘徊。

每節課的教學都要讓學生學有所獲,努力收獲壹課。這個“收獲”也是教師預設的知識、情感、價值觀等目標。

第四,教學要敢講,教學要有技巧。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教學過程通常是讓學生以閱讀為主,自主感受課文內容,遇到不懂的問題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然後匯報交流,拓展延伸,總結全文,布置作業。我們教學的內容只是讓學生知道課文主要講什麽,先說什麽,再說什麽,後說什麽,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什麽,學生受到了什麽啟發,有什麽收獲。

這種學習,雖然教學整體上是全面的,但在局部上不利於學生對語文知識基本功的掌握。短時間內學完壹篇課文,他們覺得沒什麽可教的。這也是不踏實學語文的失敗之處。學生的學習總是擦肩而過,老師往往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應該讓學生理解,而不是讓孩子理解。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現在老師都不敢講課了。不管遇到什麽問題,他們總是讓學生自己去討論、探索、學習。老師為什麽不敢講課,因為怕被冠上教學方法過時、老套的大帽子。

畢竟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在農村,學生的學習條件差,還不如城市。城裏的孩子遇到不懂的事情,也可以通過上網查資料來解決。但是農村的孩子在哪裏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所以還是有很多地方學生聽不懂,也會蒙混過關。這樣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嗎?

其實該說的還是要說的。老師不說,學生就是聽不懂。雖然說壹本書讀壹百遍,但其意義不言而喻。但是學生對壹個事物的認識是需要壹段時間的,不僅僅是通過閱讀,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生活積累和感悟。我自己也有過這樣深刻的體會。小時候有些文章看不懂。雖然文章的內容都背下來了,但我壹直不明白它們的意思。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加,才能感受和理解。

壹篇課文反復讀幾百遍幾千遍有什麽用?有沒有可能把課文讀完,讀透?不可能,但還是要靠同學們從生活和成長中去感受和理解,這需要時間。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寄托在孩子自己對事物的感知上。而且這些感受只有學生自己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會,而不是老師。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失去“教”的角色。到處“指導”,不就是導師嗎?更何況,壹切都是相對的,對於有些事情,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老師根本無法“引導”結果,學生也談不上感受。

所以,該說的還是要說,尤其是在信息匱乏的農村,老師壹定要幫助學生理解他們不能理解和理解的東西。

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理論變革,我深深地感到,我們不僅要致力於學習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而且要忘記壹切傳統的優秀教學經驗。對於新事物,要根據自身情況批判性的接受。既要吸收其合理成分,又要摒棄與自身教學實踐相差甚遠的東西,切不可生搬硬套。我們真的應該讓語文教學變得簡單實用。

  • 上一篇:曹操的議論文急需,謝謝!(可以網上查,多多益善)
  • 下一篇:闆诲奖銆婂湪闆茬銆嬩腑鐨勫9棣栨瓕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