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汝陶發展史

汝陶發展史

從《鸛石斧陶罐圖》看汝州制陶歷史,可見汝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明史悠久。由於汝州制陶業的興盛,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經過秦漢兩晉南朝,經過隋唐到北宋,汝陶融合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華,以自己獨特的魅力承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繁榮與文明。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澱,汝陶藝術終於在唐宋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汝瓷的出現,非常繁榮。陶瓷之母,陶瓷之根。汝瓷是茹濤發展到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汝瓷更耀眼的表現形式——汝瓷的出現,尤其是天藍色釉的汝瓷,使汝州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汝官瓷從因戰亂斷代到20世紀70年代,消失了800多年。而汝瓷和汝窯瓷器(豆青釉)因其使用價值和在民間的普及性而得到了不斷的延續和發展。汝瓷壹廠的繁榮,汝瓷二廠的輝煌,都是汝瓷和汝瓷發展到壹定程度的標誌。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先是汝瓷迅速發展,從汝州飛向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然後將汝瓷與現代審美趣味相結合,出現了噴繪、手繪、雕塑等壹系列現代汝瓷產品,暢銷中國各個角落和世界各地,甚至唐山、潮州、景德鎮等全國各大瓷窯爭相仿制汝瓷。但有著六千年制陶歷史的汝州陶瓷藝人,壹直在不斷創新產品,申請專利,加強知識產權,讓模仿者在技術和品種上總是落後壹步。難怪有著名陶瓷畫家稱贊:“汝陶出汝州,六千年前,其美傳世。”

中國燒制陶器的歷史約有壹萬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之壹。新石器時代,先民開始定居,儲水、儲水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發明。陶器在中國分布很廣,主要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汝州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壹,四周粘土豐富,森林茂密,分布著鉀鈉長石、長石砂巖、方解石、葉蠟石、應時、螢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等大量主要原料。而且,其遼闊的疆域和獨特的資源優勢,為這裏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使得汝州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產生了燦爛的制陶藝術,燒制出獨具特色的陶瓷。

原始社會制作的汝瓷制品,先用手工揉捏成壹定的形狀,後發展成粗細相同的泥條,再將泥條建成壹定的形狀,用手工將內外抹平。汝州市槐樹陰遺址的發掘可以證明這壹點。槐樹陰遺址位於汝州市Xi二街道辦事處槐樹陰村,屬裴李崗文化期,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遺址中出土的陶器有兩種:沙陶和泥質陶。其中以泥質紅陶最多,其次是含砂紅陶,泥質灰陶較少,碳質粘土較多。陶器制作精美,全部手工制作,常采用陶土條板法。個別物件內部可以清晰地看到泥條的痕跡,制成陶瓷坯料後,在外部進行裝飾和打磨。設備底部較厚,未修邊,壁薄且不平整。燒制溫度低,陶器質地疏松,新出土的陶片被絞成粉末。所收集的遺物多為陶器碎片,如三足壺、深腹壺、高頸壺等。表面大部分是素色的,有些是拋光的,很少有裝飾的。常見於混砂陶器,有點狀、線狀和附加釘紋。此時的汝瓷產品制作工藝簡單,藝術感強。

裴李崗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時期,汝瓷產品種類增多,出現了簡單的黑陶和灰陶產品。這壹時期的汝陶以中山寨遺址遺跡為代表。中山寨遺址位於汝州市紙坊鄉中山寨村。該遺址出土的陶器以細泥紅陶和粗砂紅陶為主,其次是黑陶和灰陶,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汝瓷的質量特征。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以彩陶為特征的“汝陶文化”的出現,使汝陶文化達到了最繁榮的時期。在這壹時期的神德宮遺址(位於汝州市焦村鎮安溝村),出土的汝瓷無論是造型還是燒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泥紅陶是最常見的陶器,其次是帶砂紅陶和泥灰陶。泥質紅陶有線條和繪畫裝飾,有許多素面;紅陶帶砂,砂質粗,泥質純,質地硬。器皿有手工制作的,也有輪制的,大部分都有陶拍的印記和刮擦的痕跡。器物肩部和腹部加絨紋的比較少見。器皿的裝飾圖案比較簡單。有泥紅陶尖底瓶、紅陶罐、直口破腹紅陶平底碗、彩陶壺、破腹罐、壺形鼎。

仰韶文化時期,鸛石斧彩陶罐的出現成為汝陶藝術的代表作,將汝陶藝術推向了最繁榮的發展時期。汝州陶罐出土於6000年前的閆村遺址(位於汝州市紙坊鄉閆村)。開口,圓唇,深腹,高47厘米,直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罐子邊緣下方有六個對稱的鼻扣。在這個沙紅色陶罐的腹側,有壹幅高37厘米、寬44厘米的陶畫。從內容上看,這幅陶畫可以分為兩組:壹組是壹只叼著魚的鸛,另壹組是壹把帶柄的石斧。鸛呈橢圓形,圓眼睛,嘴長而直,頭直立,身體略向後仰。嘴裏叼著壹條大魚,栩栩如生,簡單漂亮。石斧被綁在壹根直立的木棒上,木棒上有四個圓孔,用來用繩子固定石斧。棍子中間有壹個X形符號,手柄處用利器刻出繩紋。這是炎黃時期河洛地區繪畫水平的最高代表——《鸛石斧圖》,被譽為中國大寫意的鼻祖。2003年,國務院公布67件不可移動國寶,其中鸛、石斧、汝陶罐位列第壹,是國家文物局第壹批禁止出國(境)文物,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在仰韶文化所屬的紅山廟遺址(位於汝州市景山公園辦事處紅山廟村),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器物,主要有大口罐、小口尖底瓶、壺、碗等。在陶器外觀的裝飾上,缸和蓋的邊緣有許多喙狀的小扳手。在該遺址出土的陶罐上發現了大量的浮雕和彩繪圖案,大部分都是黑色彩繪,有弧形紋、三角形紋、寬帶紋、鳥紋等。在壹個陶罐的外壁上,有壹個黃色粘土制成的人。可惜因為罐子已經破了,只剩下壹條腿和壹只腳,腿的長度是13 cm。但從造型上看,顯然是陶罐上浮雕人物形象的壹部分。此外,還有壹些代表人體器官的陶塑。例如,在紅山寺遺址中,圓柱體W39: 1上所繪的裸體人物中,有壹個男性生殖器是在小腹下用泥條塑成的,身體很大,中間刻有壹條長槽。因為無法在平面上畫出男性生殖的立體形狀,所以只能用泥條來塑造。為了突出人類的生殖功能,專門用泥條塑造了男性生殖器。在動物的描寫上,也牢牢把握住了動物的地方特色。汝州紅山寺彩陶罐上的浮雕壁虎緊貼著陶罐的口沿,扁圓的頭,微張的嘴,對稱的四肢彎在墻上,神情專註,看上去像是在打獵。全身刀削,棱角突出,造型精準。不仔細觀察實物,是不可能雕塑出如此鮮活的生命的。結合紅山寺陶罐上的彩繪人物遺存,當時人們在藝術創作中並不追求人物整體形象的完美,而是刻意表現人物的某些特征。如紅山寺遺址出土的陶罐上的彩繪圖案中,M1W71上繪有壹組人臉;在W104上畫壹個人的手掌;故意在W42上畫壹個跑步的人的形象。人物四肢都有,但只畫了輪廓,五官都沒畫。此外,幾個陶罐上還繪有成群的男根紋。紅山寺出土的汝陶上繪有壹些巨大的男性根紋,這是史前考古文化中才有的,可能是中國性文化的源頭之壹。

到了距今約5000-4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汝瓷藝術中出現了繼彩陶之後的又壹偉大發明——黑陶。這壹時期的汝瓷藝術主要體現在張達遺址(位於汝州市嶺頭鄉張村),屬於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該遺址出土的汝瓷以混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其次為混砂灰陶和泥質灰陶,有少量黑陶。紅陶陶土壤更純凈,其次是混砂陶器。彩陶都是碎片。灰陶和黑灰粘土好像洗過壹樣,溫度高,質地硬,有條紋和細紋。器皿有幾種,如折腹罐、彩陶盆、大口紅陶罐等。有兩種器具:分體式和輪式。器物的堅硬質地和制輪方法,是這壹時期妳們制陶的進步,也是妳們在宗法社會中制陶藝術的特點。

在龍山文化的景山公園遺址(位於汝州市景山公園辦事處)中,發掘出壹個完整的陶爐。陶爐質地堅硬,設計科學,有兩個風道。可見此時制陶技術已臻完善。

漢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對汝瓷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時妳的陶器已經不再局限於容器,而是有了廣泛的應用,大致可以分為日用品、建築、殉道、祭祀器皿。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壹種習俗。祭祀用品豐富精美,故稱“禮器”。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它們是專門為陰間的死者而不是為活著的人使用的。在汝州北部張莊的漢組,常見的陶罐、壺、破肚壺、爐壺、甑壺等。出土於漢代。部分器物還塗有壹層青釉,釉的燒成溫度在800℃左右,為低溫釉。這些汝瓷造型豐富飽滿,很多都是模仿青銅器的造型,也算是從陶到瓷的過度型。

唐宋時期,勤勞智慧的汝州人用泥土制作妳的陶器時,由於溫度較高,制作出了壹種不同於以往的陶器制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世所罕見,激發了汝州制陶人的智能技藝。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改進,這壹發現日趨成熟,並形成了壹個新的藝術品種——汝瓷。汝瓷最早燒於唐朝中期,北宋時很有名。在中國宋代,位列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五大名窯之首。當時汝州有許多燒青瓷的古窯址,形成了“汝河兩岸百裏山水,處處火”的繁榮景象。自宋、元、明、清以來,汝瓷宮壹直使用器皿,這些器皿都藏在圖書館裏。如果是寶物,比尚義周鼎還貴,有“雖富,不如汝瓷”之說,可見汝瓷之珍貴。此時,因為汝瓷的名氣,歷史悠久的汝陶逐漸變得默默無聞。

從汝陶到汝瓷,代表了汝州陶瓷史上的兩個階段,見證了汝州悠久的歷史。縱觀汝陶的歷史發展,毫不誇張地說,它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篇章。

  • 上一篇:同裏明珠花園在哪裏?
  • 下一篇:婦科的歷史發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