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航天發展史

古代航天發展史

■公元前500-400年,中國的人們開始制作木鳥,試驗原始飛行器。

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制作木鳥,為的是寄托人類渴望在空中飛翔的夢想。

從古人的很多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制作會飛的木鳥的記載。

在古書中,木鳥被稱為木鳶、喜鵲和鴛鴦。

《韓非子外儲論》記載墨子三年制的木風箏,飛了壹天就壞了;他的學生安慰他說,老師技術嫻熟,木風箏雖然斷了,但終究還是飛成功了。

在《墨子·呂文》中,也有壹段描述,壹只竹木制成的飛鵲,由公運類制成,能飛三天。

墨子在魯是哲學家、科學家,而公運類則是傳說中的工匠魯班。

關於他們制作木鳥的歷史,發生在公元前500年到400年之間。

除了這兩家,還有張衡、韓、高駢等木鳥制造商。

其中以漢代的張衡最為著名,因為他不僅是天文學家,還是渾天儀和地動儀的發明者。

《太平玉蘭吐溫傳》中有張衡制作木鳥的記載。

現有的歷史資料確鑿地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國人已經在嘗試用竹子和木頭制作原始的飛行工具。

這壹點得到了世界科學界的壹致認可。

■倒地而亡的先鋒。

公元前9世紀,古英國國王布雷德制作飛翼,試圖從倫敦阿波羅宮出發。當他飛出城市時,他摔到地上死了。

這可能是關於人類模仿鳥類飛行的最早記錄之壹。

1503年,意大利人丹蒂也用自制的翅膀飛翔。雖然死裏逃生,但也是終身殘疾。

1507年,英格蘭的達米安從蘇格蘭的斯特林城堡跳下,試圖飛往法國。結果他在城堡下摔斷了大腿。

達米安沒有認輸。他把失敗歸咎於雞毛的使用。

■風箏起源於中國古代,大約在14世紀傳到歐洲。

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也起源於中國。

風箏也叫紙風箏、風風箏、紙風箏或風箏。中國古籍中關於風箏的史料比木鳥更豐富。

唐朝的《紀源事》記載,韓信是漢初風箏的發明者。

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韓信做了壹只風箏讓張亮騎,飛向天空,唱起了楚歌,瓦解了楚營的士氣。

宋朝的傳說是劉邦征服了陳Xi,韓信有意對外配合,於是用風箏丈量距離,想挖地道攻入未央宮。

《物語》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

公元549年,梁武帝蕭炎被侯景兵圍困在南京。

梁武帝的將軍楊侃用壹只風箏寫了壹封求救信。

不料,侯軍誤以為風箏是巫術,將其擊落,因此求助無果。

更離奇的風箏傳聞可以在《白石礁真跡稿》中找到:公元559年,北齊時,袁的孫子袁紹被囚禁在地牢裏。

袁紹的表哥給袁紹做了壹個風箏,兩人乘著風箏從金風塔逃走。

這些傳說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飛行的奇思妙想。

今天看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傳說戴達羅斯發明了飛出克裏特島的“人翼”。

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但對飛翔的渴望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傳說雅典的戴達羅斯擅長雕刻,雕像栩栩如生;但他更熱衷於工程技術,尤其是建築。

塔羅斯是戴達羅斯的侄子,但他嫉妒並殺死了向他學習的塔羅斯。

戴達羅斯被判流放到阿泰克,並很快逃到克裏特島。

戴達羅斯被克裏特島的國王彌諾斯尊為貴賓,並要求他為彌諾陶洛斯建造壹座不可逃脫的宮殿。

憑借他的天才,代達羅斯建造了壹個曲折而令人眼花繚亂的迷宮。

後來,戴達羅斯把鳥的羽毛按長度排列,用蜂蠟把它們粘在壹起,制成了壹對人造鳥翅膀。

試飛成功後,他為兒子伊卡洛斯做了壹對小翅膀,並教他飛行技巧。

起飛前,他警告兒子:“如果妳飛得太低,海水會浸濕妳的翅膀;飛得太高,太陽會燒掉它的羽毛。

記住,妳只能永遠在太陽和大海之間飛翔。“戴達羅斯和他的兒子用他們的翅膀翺翔,飛出克裏特島,穿過薩摩斯。

伊卡洛斯嘗到了飛行的甜頭,開始飛出父親帶領的航線。

強烈的陽光融化了蜜蠟,分解的翅膀脫離了肩膀。

伊卡洛斯試圖通過擺動雙臂來飛行,但無濟於事。洶湧的大海很快吞噬了他的身體。

戴達羅斯飛行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對飛行的探索和向往。

■羅傑·培根在1250年描述了撲翼飛機的設想,達芬奇在15世紀做出了具體的設計,但壹直沒有成功。

在嘗試飛行的早期,人類壹直是憑直覺模仿鳥類,用各種鳥類羽毛或其他神器做成翅膀,“裝”在人身上。

經過多次失敗,人類逐漸認識到,單純用羽毛翅膀是不可能飛翔的。

於是我開始尋找壹種機械的方式。

撲翼機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

最早的撲翼機可能是英國修道士羅傑·培根在1250年發表的《技術與自然的奧秘》壹文中描述的:“壹種用於飛行的機器,壹個人坐在上面,通過驅動儀器使人造翅膀上下拍打空氣,盡可能模仿鳥類的動作。”15世紀初,意大利的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和科學巨匠。

他熱衷於飛行,也是研究撲翼飛機的著名人物。

他的具體想法是,人趴在撲翼機中間,腳踏後車頂,手動拉動前面有鳥羽的橫杵,就像劃水壹樣扇動空氣,促進飛行。

這個方案是達芬奇通過研究鳥類翅膀,運用物理學和解剖學知識構思出來的。

與有翼飛人相比,撲翼飛機是壹種進步,但本質上還是模仿鳥類的人類飛行。

這種影響壹直延續到飛機發明前夕。

在列奧納多·達·芬奇之後,有壹個土耳其人穿著帶框的寬大鬥篷,利用撲翼原理飛行。不料框架承受不住空氣阻力而斷裂,土耳其人不幸遇難。

1678年,壹個叫貝尼耶的法國鎖匠也做了壹個撲翼機。

他肩上扛著兩根桿子,兩端各有壹對鉸接的矩形翅膀。

桿端向上擺動,機翼閉合,向下擺動,機翼展開。

經過多次實驗,貝尼埃爾始終沒有成功。

1742年,62歲的巴·奎爾維爾(Ba Querville)用四個翼形機械裝置綁住四肢,從巴黎酒店的屋頂跳下,企圖飛越塞納河。

但在飛行中途,他墜入河中,摔斷了腿。

■1731年,俄羅斯梁贊的壹位平民發現了熱氣球的飛行原理,從此歐洲上空出現了許多熱氣球。

在俄羅斯梁贊有壹個叫克拉庫特諾的人,他的職業只是壹個普通的店員。

屋頂升起的煙的景象讓他遐想,他反復想象自己是否能利用飛煙上天。

1731中,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激動,於是做了壹個肥大的口袋,坐在它下面的領子裏。

當口袋裏充滿熱煙的時候,它真的會慢慢上升。

當他在空中大約十米的時候,壹陣風把他吹到了鐘樓上,他抓住了鐘樓的繩子,以免被打死。

這大概是最早的氣球飛行實驗者。

氣球是壹種沒有推進裝置,完全靠風力飛行的飛行器。

它由壹個氣囊和壹個吊籃組成。

安全氣囊由橡膠布、塑料薄膜或尼龍布制成,裏面充有比空氣輕的氣體。

吊籃位於安全氣囊下方,包含各種儀器、設備和氧氣裝置。

氣球可分為熱氣球、氫氣球和氦氣球。

熱氣球利用位於氣囊下方開口處的加熱器加熱空氣,降低氣囊內的空氣密度,從而產生靜浮力。

氫氣和氦氣的密度比空氣小,重量比空氣輕,所以氫氣球和氦氣球是封閉在氣囊下方的,不需要加熱。

氫氣易燃,氦氣更安全。

飛機使氣球飛行被忽視,但它仍然是人類的飛機之壹。

■1783年8月,第壹個氫氣球在法國升空,同年10月165438+熱氣球首次載人,航行9000m。

1783 165438+10月21日,法國人羅齊爾和達隆德在巴黎乘坐蒙塔古制作的新型熱氣球進行試飛。

這個氣球有20多米高,直徑約15米。

它上升到1000米的高度,在巴黎上空漂浮了25分鐘,最終在距離起飛地約9000米的地方安全著陸。

這是人類首次成功飛行。

1783年8月26日,第壹個氫氣球升入天空。

這是法國物理學家查爾斯做的。

它直徑4米,由絲綢和橡膠制成。

1783 65438+2月1,查爾斯乘坐直徑8.6米的氫氣球從巴黎起飛,兩小時飛行45公裏,實現了氫氣球的首次載人飛行。

氫氣球升空性能優異,但因高空缺氧事故頻發。

1862年,兩個英國人在8800米處遇難,兩個法國人也在同壹高度遇難。

氣球飛行是實現航空夢的開始,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20世紀後人類氣球飛行的著名記錄。

1927年,美國灰乘氣球升空,創下12900米的高度紀錄,但因缺氧而死亡。

針對高空缺氧的情況,瑞士piccard在1931研發了氣球專用充氧密封艙,保證了氣球高度的持續創新。

1933年氣球蘇聯1升至19000m;同年,蘇聯創造了22000米的新紀錄。

1957 8月19日,美國空軍的西蒙斯少校創造了載人氣球30942米的世界紀錄。

在1978年之前,人類進行了17次試圖穿越大西洋的氣球飛行,7人遇難但未能成功。

由於熱氣球的復興,8月1978,11日,三名美國人乘坐氦氣球“雙穎2號”從美國緬因州海晏出發,開始了跨越大西洋的18氣球飛行。

“雙穎2號”是壹個直徑20米的氦氣球,充滿了5000立方米的氦氣,由尼龍絲綢制成,表面塗有人造橡膠。

氣球吊艙可容納3名乘客、生活用品、儀器設備和2000公斤壓艙物。

氣球在4000到7000米的高度飛行。經過137小時03分,飛行了5000多公裏。438+07年8月65日晚,安全降落在巴黎西北的米塞利鎮。

橫渡大西洋的成功創造了載人氣球飛行距離和騰空時間兩項世界紀錄,為人類氣球飛行的歷史成就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這架航班的三名機組人員是:布魯佐、紐曼和安德森。

■1897瑞典“雄鷹”號探險隊遇難之謎。

1896年,瑞典組建了“雄鷹”氣球北極探險隊,成員有安德烈、斯坦貝克和弗林克。

他們將從北冰洋附近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起飛,穿越北極,抵達美洲。

但由於天氣不好,直到7月1897+01才真正起航。

這次航行的氣球是由巴黎最著名的氣球作坊制作的,吊籃裏準備了當時最好的科學儀器和導航儀器。氣球上升到800米高度後,以每小時25公裏的速度飄向北極。

然而,他們壹去不復返了。

時隔多年,瑞典派出多支救援隊,多方尋找,但都沒有找到蹤跡。

33年後,也就是1930年,挪威獵人在北極圈內壹個叫懷特島的地方意外發現了壹個照片基地,發現了安德烈等人的飛行記錄和日記。

最後,在壹層雪下發現了三名探險家。他們穿著用氣球碎片縫制的衣服。

“雄鷹”探險隊留下的日記顯示,當氣球墜落並被摧毀時,他們正準備返回陸地。

因為迷路,他們走了兩個多月,終於來到了北極最沙漠的角落——白島。

很難理解他們在不久後突然死亡,最後壹頁記錄的時間是65438+10月17。

從現場分析來看,Stinbeck是第壹個死亡的,他的身上覆蓋著壹些碎石。

另外兩個躺在不遠處。

爐子上的鍋裏有吃剩的食物,儲備了大量的熊肉,完全可以排除餓死的可能。

有人認為最大的可能是在沈睡中被凍死,但也有人問:為什麽沒死在睡袋裏?幾年前,壹位丹麥醫生特雷弗提出了壹種解釋,探險家很可能吃了感染了旋毛蟲的熊肉而感染死亡。

為此,特德檢查了北極熊的遺骸,並檢測出了病原體。

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有為這壹事件找到壹個滿意的解釋。

奇怪的是,斯廷貝克是第壹個死去的人,但他記錄了日記的最後壹段。安德烈是壹個冷靜謹慎的極地探險家,但在他的日記中,斯廷貝克的死只字未提。

  • 上一篇:非法集資需要達到多少才算犯罪?
  • 下一篇:年煤炭供需形勢分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