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夫子廟歷史演變特征分析

夫子廟歷史演變特征分析

杭州夫子廟的歷史演變

1.建設時間、背景及相關人員。

杭州夫子廟建於何時何地,尚無定論。杭州夫子廟最早的記載發現於北宋,當時被稱為“至聖文軒王廟”。北宋範仲淹在《代侍郎胡在杭遊玩名額表》中說:“前李咨任內,重修玄聖寺,建學館數十所。臉開,準其為儒官,足以背弦歸雲山勝。”該校《甘龍杭州正史》卷十也有:“通考文獻,杭州元豐元年(1078),而則稱‘李咨修玄聖寺,建校所’。據咨詢,杭州在仁宗天盛六年(1028),故自成壹鎮。關於杭州夫子廟的原址,據南宋《臨安誌》記載“王廟宣至聖,舊在府南”,而《淳祐臨安誌》記載“府治,舊在鳳凰山右,自唐”。可見杭州夫子廟最晚建於北宋(1023-1063),在鳳凰山山麓。

2.經歷擴張或重建。

臨安官學在南宋時期經歷了數次擴建,尤其是兩次大規模建設。壹次是嘉定九年(1216),教授蘇園、黃浩,因付雪地勢低、道路窄,向朝廷呈報,朝廷準許他們出戰,豎立戟門、椋門、柱廊,修建廳堂,設立殿宇、亭臺。還有壹次,在淳祐六年(1246),刻了兩塊宋理宗禦書《大成殿》、《養元堂》和禦書《道學十三贊》,送給臨安付雪,經皇帝恩準重修擴建。擴建後的臨安官學規模恢弘,“釋基崇寧,瞻萬物”。

在元代,龔雪被稱為寺學。杭州路的寺學歷經多次劫難和重建,終於形成了“以寺為中心,其西為學,其東為教導員部”的規模,有時被稱為“氣勢磅礴,其東南為錦繡觀”。

到了明代,廟堂科學改名為付雪。地方官非常重視官學的改擴建,杭州官學的規制也越來越恢弘。據《萬歷杭州誌》記載,洪武八年(1375),該縣建校,知府王德宣布重建廟學。永樂十七年(1419),杭州夫子廟失火,只剩下薊門。宣德三年(1428),都督熊差壹點集資重修。重建歷時三年,“陸續捐款,第二次是新的。”第壹禮堂,第二廊,第二明倫堂,第二崇文閣,第二堂,門禦苑都是例子。“景泰四年(1453)至七年(1456),請巡撫陳玄鼎研究新廟。夫子廟“中間有禮堂,兩翼,前三門,故祀廟者各有所位。“成化二十壹年(1485)和弘治十年(1498),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建。正殿十二年(1517),禦史監宋將知府劉知書收藏的南宋國子監石刻《表忠碑》、《道學十三頌》等移交仁和縣學堂,由李刻石,使杭政學堂的地位更加突出。

清代,從康熙開始,歷代皇帝都給杭州夫子廟頒匾,乾隆三年(1738)。乾隆皇帝特意下令杭州夫子廟大成殿為黃瓦。浙江省的學者也以參觀杭州官學為幸事。官員頻繁修繕官學,有15大規模建設。

20世紀70年代末,省市政府決定對大成殿進行全面修繕。同時,他們利用大量原本收藏在夫子廟的古碑和多年來在各地發現和收藏的零散石碑,將杭州夫子廟改造成杭州碑林。1983,杭州碑林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大成殿維修工程於1986完成,天文星象館、碑廊、碑亭等配套建築相繼建成。到1989,杭州碑林壹期工程全面建成對外開放。

隨著時代的發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越來越重視夫子廟的重建。2001杭州夫子廟重建,工程於2007年開工,2008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重建後的杭州夫子廟占地1.32公頃,總建築面積5581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和建築風格以傳統格局、文化底蘊、文物內涵和江南園林特色為基礎,由東、西兩個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區域組成。同時與整個西湖的自然風光有機融合,成為西湖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也是海內外儒學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絕佳場所。

  • 上一篇:美國、日本、中國的產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 下一篇:中國古代是怎麽產鹽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