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宜春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宜春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有很多名人,看下面的列表。

劉子華,原名遊誌,江西宜春市袁州區姜水鄉上東村子木人。出生於1912年9月13申時。1928年加入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 * *。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他是飛過瀘定橋的22位勇士之壹。他多次負傷,三次暈倒,五次立功,五次獲得勛章,軍銜通訊員,排長,作戰參謀,團參謀長,偵察參謀,作戰科長,參謀總長,等等。參加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平型關勝利。後因傷口復發於4月1951日在北京病逝。周赤萍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鄉林田村人。1931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班長、排長、連隊政治指導員、紅壹軍團政委、電臺政委。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是中國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徐誌(97-168),本名如子。宜春是豐城市白土鎮銀西村人。東漢隱士。少學點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歷法。家境貧寒務農,自力更生。政府的征用,不全是。它被稱為“周楠·高適”。陳蕃是張羽的知府,他不接待客人,所以他為他設置了壹個長沙發。如果他去了,他會把它掛起來。後來,他用“掛在長沙發上”的比喻,以禮相待智者。王波《王騰亭序》中說:“人傑地靈,許茹在陳蕃榻上”,就是這個典故。徐誌葬在南昌進賢門外。今天南昌的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園,都是為了紀念徐誌而命名的。鳳城隱溪,因徐誌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陶淵明,又叫錢,性格開朗,寡言少語。宜春市宜豐縣唐城鎮秀溪村人。金代詩人。陶淵明的《太平玉環記》,宋代地理通誌,記載“家起於宜豐”。宜豐的老土井也是這麽說的。陶淵明,29歲,柴桑移民,任江州飲酒禮,在真君從軍。後來任彭澤縣長。因為他不為達官貴人工作,他放棄了他的官職,住在栗(今幸子縣)。52歲時,他帶著小兒子陶同回到宜豐老家。四年後,回到旬陽,死在柴桑。陶同留在了他的家鄉。今天的秀溪陶和唐城古村都是陶同的後裔。

鄭谷(848-911),字蠢。袁州區人。晚唐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方對官方的老千。鄭谷可七歲了。曾經的詩人司空圖稱贊他是“壹代風騷大師”。晚唐時期,鄭谷以詩著稱。被列為“方林十哲”之壹。尤其是《鷓鴣》這首詩流傳甚廣,被稱為“鷓鴣箏”。成語“壹言堂”出自鄭谷的壹則軼事:鄭谷隱居陽山,詩人、高僧齊曾就《晨梅》壹詩求教。鄭谷在《深雪前村,昨夜幾枝開》詩中將“幾枝”改為“壹枝”。齊國曾在朝廷拜鄭谷為“字師”。《全唐詩》收錄了鄭谷的327首詩。今天,宜春市東風街南段,民國時曾為紀念鄭谷而命名為浙古路。

劉舒(1032-1078),字原。宜春市高安市灰埠鎮軍山。北宋歷史學家。《紫同治簡》副主編之壹。他的父親劉歡潛心研究歷史。劉舒也因他的史學而聞名。祐元年(1049)中進士,關和翁源郡人。治平三年(1066),英宗命司馬光憑自己的才能編纂《資同治鑒》。司馬光推薦劉舒成為同修,然後開始流浪。《資同治鑒》的主編司馬光,每當歷史事件有錯,難以處理時,就把它交給劉舒。當時輔佐司馬光的副主編有三個,壹個是劉舒,壹個是劉攽,壹個是範祖禹。漢代的劉攽,三國南北朝的劉舒,唐代的範祖禹。三個中學生中,除了樊祖昱是成都人,其他兩個都是宜春人。

劉攽(1023-1089),本名龔父,宮非人。伊春樟樹市黃土崗鎮劉家。北宋歷史學家。《紫同治簡》副主編之壹。李青進士先後中了曹州、兗州、亳州、蔡州,官至中書舍人。

解思(1274-1344),字曼碩。宜春,鳳城市杜詩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他與於吉、楊載、範牧衡(樟樹市人)並稱為“元四大家”,與於吉、劉貫、黃成並稱“四子”。延祐元年(1314),布衣被授予編撰翰林院國史。至元六年(1343)在夔章閣授學士,升學士為講師。他是遼金宋的總統。遼史修成,於石灣寒疾而死。馮縣城主,安。揭西是元代的壹位大才子,文筆簡練工整,詩美疏密,善書法。有很多帝王書和開國元勛的題字。

鄧,字,號。宜春是高安市楊君鎮人。唐中和元年(881),受命從尚書兼江西省知遠州(代理遠州刺史)。任職6年,清正廉潔,從事民樂。當處於戰爭和混亂狀態時,官員無能,只有鄧有政治發言權。根據人民的意願,朝廷再次正式任命他為沅州刺史,處士彭禪有詩祝賀。原州市河上的第壹座橋廣濟橋是鄧建造的。鄧任原州刺史時,看到宜春縣白芒山(今分宜)的美景,便舉家留在白芒。第6代孫鄧悔隗遷居安福瓜舍。他的後代遷到了四川廣安。在廣安的子孫中,有壹位偉大的歷史人物,鄧小平。

袁繼賢(1593-1646),本名吉通,侯麟人。袁州區翟鄉(鎮)橫塘村人。明朝大臣。天啟五年(1625),秀才。崇禎七年(1634)在山西讀書,他批判權桓。官方黨誣陷他受賄枉法,在北京破案。100多名山西學生跟隨他們進入北京,分發海報(傳單)為他們辯護。朝野千余人聯名申訴冤情,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先任右兵部侍郎兼右禦史,駐九江,歷任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巡撫。

張子烈(1597-1673),本名二公,本名茅山,本名陸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室水關(今江秀路市委大院壹帶)人。崇禎末,生於南京國子監。家裏有36萬多冊書。吳明,閉門寫作。晚年隱居廬山,無力收藏。他在白鹿書院講學。葬於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仍存。張子烈寫了很多,尤其是《正字通》。《正字通》是壹本三萬三千多字的字書。清代正式編纂的《康熙字典》是以正字通為基礎的。今天,宜春市江秀中路西段在國家時期被命名為岐山路,是以張子烈的名字命名的。

朱軾(1665-1736),名可亭。宜春市高安鎮,村前仆後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是重要的大臣、學者、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先後任黔江知府、陜西鄭雪、奉天提督、浙江巡撫、左都禦史。雍正,崇聖祖錄總統,拜文華堂大學士,任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崇世宗錄總統,命其配合丞相。卒給了壹個老師。在康、雍、甘三世的“寵極分民而臣”中,是壹個突出的人物。為官清正,盼到頭。他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缸法”修築海堤,為治理沿海水患立下了汗馬功勞。康熙推崇朱學說,是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的生活很節儉,高安的傳統宴席“朱功Xi”通常用四個盤子和兩個碗,據說是朱軾招待乾隆時創造的。

惠洪(1071-1128),俗名彭(姓氏比喻),德宏人。宜春市宜豐縣橋西鄉千手竹山人。宋代著名詩人和僧人。從小家境貧寒,父母14歲去世。入寺為沙彌,65,438+09歲入都,在天奴迦剃度為僧。當時很難得到官方記錄,所以他用惠洪的官方記錄作為自己的名字。後來,他回到了南方的廬山,又回到了真鏡禪師所在的總宗廟,然後又搬到了靖安寶峰寺。惠洪壹生遭遇了許多不幸。因冒用輝宏名義,與黨員交朋友,兩次入獄。曾被分配到海南島,直到鄭和三年(1113)才被釋放。惠弘精通佛學,擅長詩文,著述頗豐,尤其是《寒齋夜話》。“城中風暴”、“脫胎換骨”、“笑吐口水”、“夢話”等成語都出自這本書。宜春詩人的詩作中,只有惠洪的《秋千》被收入《千家詩》。它的題目是《宜春城北崇聖寺詠竹詩》,獲得了黃庭堅等歷代詩人的欣賞,作為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周德清(1277-1365),本名日占,是亭寨人。宜春高安市羊尾鎮亂塘周家。元代傑出的音韻學家和戲曲作家。周德清的壹生,文獻記載不多,大概是《布衣人》。然而,他的《中原音韻》對中國的音韻學和戲劇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方音樂的音韻而寫的,是以中原讀音為基礎來糾正作曲家的不同韻。該書寫成後,規範了戲曲的作曲和唱腔,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壹。《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的實際讀音為基礎,與今天北京的音韻接近。因此,這本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語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在高安召開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也提交了論文。

況鐘(1383-1442),名字叫博律,像個傻子。宜春市靖安縣高湖鎮埡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在靖安縣為官。後來,他被推薦為禮部尚書。宣德五年(1425),玄宗因江南九郡,請朝臣舉薦人才,推薦況鐘為蘇州知府。況鐘上臺後,懲治貪官汙吏,裁減冗員,減輕體重,廢除過高的捐款,清理積壓,平反冤獄。深受人民喜愛,被稱為“藍天”。蘇聯統治時,蘇州壹萬三千多人聯名懇求況鐘連任。英宗獲準出戰,他帶著正理留在蘇州。況鐘是個清官,死在蘇州。下葬時,十裏常棣站擠滿了哭泣和獻祭的人。古代傳奇小說中有很多關於況鐘辦案的故事。1956年上演昆曲《十五關》,被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清官之名聞名全國。

鄧子龍(1531-1598),本名吳橋,又名道虎冠。宜春市鳳城市杜詩鎮鄧嘉村人。明代著名抗日軍人。嘉靖年間從武。萬歷四年(1576),領兵鎮壓寧州岱山農民起義,次年在寧州銅鼓石設立銅鼓營作為駐軍。築墻造城,是今天銅鼓縣城建設的開始。萬歷十壹年(1583),緬軍入侵雲南,鄧子龍領兵平定。晉升為副總。保衛雲南過了邊境。萬歷二十六年(1598),日本侵略朝鮮。鄧子龍奉命援韓,敵逃。在暴露光束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勇往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其建廟,代代祭祀。鄧子龍的遺體葬在鳳城。但是身體有自己的頭,頭被敵人割下來了,所以用瑞香科來雕頭。鄧子龍的好詩有《橫閣集》。今天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有鄧子龍的題詞。

宋(1587-1661),長庚。宜春市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的科學家。萬歷四十三年(1615)。後來去北京趕考,沒考上進士,漸漸淡泊名利。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分宜縣傳教士。十壹年(1638)升任汀州府。任奮毅從教期間寫了壹本書叫《天道》。《天工開物》是壹部系統記錄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傑作。這本書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註,被翻譯成了日、法、德、俄等多種語言。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因撰寫百科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在中國科協紀念的八位古代科學家中,宋名列其中。1987年,宋紀念館在奉新落成。

張勛,字少宣,名嵩壽。宜春市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於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時,加入富家做牧童,後轉入尼姑庵。光緒五年(1879)當兵,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第二年,他在鎮南關大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官至將軍後,統管光武右軍各營,駐守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率騎兵入遼東為前鋒。後來和袁世凱在壹起,被提升為連長。宣彤三年(1911)“江南提督”。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在徐州領兵,禁止部下剪辮子,被稱為“辮子帥”。民國6年(1917),張勛領兵入京,支持恢復溥儀,自任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宣被段打敗,逃到荷蘭大使館。在天津生活後。死後葬於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本名皮蘇,孫潔人。宜春市宜豐縣方希鎮吳瑕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青少年在家裏的“蘭佩圖書館”學習。1907考入瑞州中學。1911年初,考入李烈軍管轄的江西新軍學生軍。加入了辛亥革命收復南昌和“二次革命”袁起義的行列。失敗後,他流亡日本,並加入了中國革命黨。1916回國,加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軍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工作。1920年初,為了探索革命真理,他去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他被轉移到德國,並與周恩來等人組織到歐洲旅行,然後轉移到中國。次年,他被黨送去蘇聯跟聶榮臻學習。65438年至0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出任主任。黨內,歷任兩廣區委軍務部長、黃埔軍校黨委書記。1927死於廣州“四·壹五”反革命大屠殺。

吳(1897-1977)。宜春市高安何伶鄉西施村人。現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1912進入瑞州中學,1920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1926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曾因對佛骨的建議,被貶至袁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宜春。韓愈在沅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培養出當時江西省第壹狀元。現在宜春江秀有壹個沙洲,叫狀元洲。傳說是當年學生讀書的地方。狀元樓建在宜春城最高的山上,就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壹功績。宜春市昌黎路也是韓愈紀念館。

易安華(1900-1937),87師259旅少將。字福如,號吉辰,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第八中學退學。1925進入黃埔陸軍學院第三憲兵部。1928年進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加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第壹師第壹團隊長、連長。1932赴上海增援抗日十九路軍。1933年冬,晉升團長。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87師圍攻上海日軍陣地,死傷大量日軍,出任該師259旅旅長。10月,165438+被勒令離開上海。後來在鎮江任戒嚴司令。65438年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保衛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臺。10下午,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進光華門,占領了沿街房屋。經過8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奈率領部隊和該師261旅消滅了入城日軍。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易安華和261旅參謀長倪等官兵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他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夏征農(1904.01.31 ~ 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美。宜春市鳳城市田童鄉夏佳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中國大百科全書》主編,《辭海》主編。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926加入中國* * *,參加南昌起義,後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並擔任團支部書記,《航海青年》雜誌主編,1933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其後來的* * *。抗日戰爭與國民黨內戰期間,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民運部部長,蘇維埃軍政委員會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副書記、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評。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無表決權代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著有《征用農民文藝作品集》、《征用農民文藝作品集》、《征用農民詩集》、《夏征農作品集》八卷。

中將杜平(1908-1999),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堂朗坑壹個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的他聰明好學,用成績優異獲得的公助資金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後考入湖南省長沙群智學校。他早在中學時期就接受了進步思想,1929年冬加入中國領導的秘密農民協會,1930年4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開始了漫長的人民軍隊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壹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國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二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壹級紅星功勛獎章。

  • 上一篇:關於戰爭的書籍
  • 下一篇:誰能給我講講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輝煌歷史“我愛這個金融家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