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壯族文化:壯族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

壯族文化:壯族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

壯族人民在集中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壯劇。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錦是壯族人民流傳下來的壹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壹千年的歷史。它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金淑、蘇州的晉松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人善唱,壯族民歌因南北方言不同,有“歡”、“Xi”、“家”、“比”、“倫”等不同名稱。壯族人定期舉行民歌歌圩會,最隆重的是農歷三月初三,萬余人參加的大山歌圩。右江地區叫“歡”,左江地區叫“詩”,桂北地區叫“比”、“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正規的民謠,叫歌圩。歌會的日期因地而異。農歷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壹萬多人參加了大山歌會。內容有歌、乞歌、激情歌、對仗歌、客套歌、推歌、碟歌、換歌、離別歌、情歌、送別歌等等。被稱為“歌唱仙女”的劉三姐,是歌唱家的典型代表。廣西壯族的古歌趕集、繡球流傳至今。最早關於繡球的記載見於寧明華山壁畫。當時是壹種球形青銅兵器,打獵時扔出去擊碎獵物。這也是壯族繡球在古籍中被稱為飛駝(駱駝)的原因。歌會期間,還會舉行男女互拋繡球、“摸蛋”等娛樂活動。在此期間,家庭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也唱壯劇,開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壹年種壹次稻(即壹季),三月初三是備耕的時候。葛偉是為春耕做物質和精神準備。吃五色米五色蛋,就是祝五谷豐登。古代壯文唐代有壯族的舞蹈,如以米為內容,伴以打擊樂器的捶打舞。宋代有鋼管舞、茶事舞、釣蝦舞、春牛舞。男舞蒼勁有力,女舞婀娜多姿。這種舞蹈流傳至今。在漢劇的影響下,清代前後壯族開始出現戲劇。壹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教師劇、木偶戲;另壹種是以民間歌舞為主的音樂劇。壯劇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等地的“北方壯劇”。它是在雲南戲曲的影響下,在民間說唱藝術“板凳戲”的基礎上,吸收了雲南戲曲的唱腔而形成的。伴奏樂器有壯族的馬鼓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歌圩歌圩流行於壯族地區。各地的集市時期不盡相同,但壹般以春秋兩季最為繁盛。春天是春節後的壹段多時間,是正月初四或者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十六等。秋天是中秋節之後的壹個多時期,比如八月十五日或者九月九日十月十日。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會,頻繁而常見。傳說很久以前,壹位壯族老歌手的女兒非常漂亮,擅長唱民歌。遠近的青年男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擇偶。世界各地的年輕歌手都來參加歌曲比賽,以便被老歌手和女孩挑選。從此,壹個定期的歌賽聚會——歌圩就形成了。正規的歌會壹般壹年舉辦三兩次,大的有幾萬人參加,小的有壹兩千人。
  • 上一篇:介紹壹下黎巴嫩。
  • 下一篇:中國酒文化有什麽歷史和現實意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