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了解壹句關於歷史的話,急!!!!!!!!!!!!

了解壹句關於歷史的話,急!!!!!!!!!!!!

為了懲罰戰敗的德國,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二戰結束前主張分裂德國。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他們都放棄了瓜分德國的計劃,壹致同意德國由美、英、法、蘇四國軍隊占領。由於戰後大國之間的合作

逐漸分裂,並導致美蘇“冷戰”的爆發,德國問題成為“冷戰”的焦點。“冷戰”讓德國的分治占據了格子。

局演變成了德國的分裂局面。為了分別控制西部淪陷區和東部淪陷區,美、英、法、蘇在這壹淪陷區各自實行有利於本國的政策。

利益政策使兩個占領區逐漸發展成為兩個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實體,最終建立了兩個國家。德國的分裂

是列強意誌強加給德國人民的結果,完全是美蘇“冷戰”的產物。

* * *

二戰後德國為什麽分裂成兩個國家?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原因是德國法西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是法西斯主義的結果。就其外部因素而言,是因為戰後以美蘇為首的大國戰時合作政策逐漸走向。

對抗並導致“冷戰”的產物,是外部力量強加給德國的結果。本文主要論述美蘇從合作走向對抗,最終走向“冷淡”

“戰爭”的爆發及其如何導致德國的分裂,大國之間的政治鬥爭給壹個民族帶來了怎樣的歷史命運。

壹個

戰勝國懲罰發動戰爭的戰敗國,防止其再次成為戰爭的策源地,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道德

中國在本世紀挑起並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將人類拖入世界大戰的漩渦,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不可估量的損失。

數量上的損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摧毀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如何懲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

戰勝國對德國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涉及了對德國進行肢解和分割的要求。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於6月5438+0919年65438+10月18日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懲罰戰敗國。法國為了

最大限度地從經濟和軍事上削弱德國,確立其在歐洲的霸權地位,提出肢解德國的計劃,並堅持

德國奪回萊茵河左岸,以萊茵河為界建立法國保護下的萊茵共和國,並在南部建立獨立。

巴伐利亞* * *和這個國家。英國為了維持在歐洲的霸權,害怕法國的強大,希望德國保持壹定的實力對抗法國。

平衡,堅決反對法國的計劃。法國肢解德國的計劃沒有實現。經過討價還價,英、法、美、意、日等27國與德國制定了和約。

該條約的條款,即凡爾賽條約。和會主席、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將和約文本交給了德國外長曹蘭。

:“清算的時候到了。妳們向我們要求和平,我們願意給妳們和平。”(1)然而,這是壹幅什麽樣的和平畫?

面條在哪裏?和約沒有觸及德國原有的政治結構,發動戰爭的軍官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戰犯沒有受到懲罰。

刑,威廉二世在荷蘭避難,興登堡成了民族英雄,後來成了德國總統。和約只是在經濟上對德國犯了罪。

罪惡的掠奪要求德國承擔戰爭的全部責任,並規定了德國被奴役和被掠奪的地位。大量的土地被割讓,壹場巨大的戰爭。

爭取賠款和嚴格的軍事限制,就像壓在德國人民頭上的沈重十字架。凡爾賽條約的實施不僅極大地刺痛了

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給新生的魏瑪* *和中國帶來了經濟上政治上的不穩定因素。凡爾賽條約沒有

但並沒有起到制裁德國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的作用。反而讓德國仇視戰勝國和民主,變成了法西斯。

崛起提供土壤。從這個意義上說,《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制裁實際上在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源頭的形成。應該說,壹戰後戰勝國對德國的制裁是失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如何懲罰戰敗國德國,鑒於壹戰後對德制裁失敗的教訓,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

在戰爭結束之前,我們正在積極考慮這個問題。懲罰和處理德國的原則是在戰時的三國首腦會議上逐漸確立的。

此外還有壹些旨在根除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政治經濟原則和措施,以及法規

除了德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割讓或轉讓部分土地給鄰國之外,三次峰會討論的壹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瓜分德國。

國家。

在1943年6月28日,165438+10月28日至1年2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討論如何對付德國。

陳述了各自的觀點。羅斯福說他想從德國人的頭腦中清除帝國概念的痕跡。斯大林認為只有

僅僅去掉“帝國”二字是不夠的。既要讓“帝國”本身永遠無法把世界拖入戰爭,又要強調只有靠控制德國。

而解除德國武裝的措施不足以阻止德國帝國主義的復興,必須采取分裂德國等更嚴厲的措施。為了阻止德國

再次成為威脅世界和平的戰爭之源,三巨頭壹致同意瓜分德國。羅斯福提出了壹個把德國分成五部分的計劃。

這五個部分是:普魯士、漢諾威和德國西北部、薩克森和萊比錫、黑森-達姆施塔特和黑森-卡塞爾和。

南萊茵、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他建議這五個部分應該各自成立壹個獨立的國家,基爾運河。

區和漢堡、魯爾、薩爾地區也要脫離德國,置於聯合國管轄之下,這樣德意誌帝國就不能再威脅歐洲了。

歐洲和世界的和平[2]。丘吉爾從維持歐洲均勢的政策出發,不希望在歐洲看到壹個強大的德意誌帝國。男性

建議普魯士脫離德國,德國南部各州,包括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帕拉齊納特等州脫離。

奧地利、匈牙利等中歐多瑙河沿岸國家組成多瑙河聯邦。斯大林認為丘吉爾打算為英國爭取更多的領土,

並把蘇聯從西歐孤立出來,從而孤立蘇聯,明確表示反對丘吉爾的計劃。他說既然決定分裂德國,就不應該。

建立新的聯邦;匈牙利和奧地利應該獨立,“壹個多瑙河聯邦不可能存在”[③]。斯大林很謹慎。

他沒有提出具體的劃分方案,而是擔心德國被分成幾個國家後會完全落入美英的控制之下,對蘇聯不利。

因此,它沒有完全支持羅斯福的計劃。德黑蘭會議沒有就如何劃分德國達成共識。2月致電1945

雅爾塔會議上,三國仍主張德國原則上的劃分,各自繼續陳述類似德黑蘭會議上提出的德國劃分。

觀點。為了使美國能夠控制中歐,防止德國卷土重來,羅斯福主張在德國“分權”,至今仍主張分裂德國。

五七個國家。丘吉爾“害怕統壹的德國的力量”[4],仍然提議將普魯士從德國分離出去。斯大林

考慮到蘇聯的安全,我希望在歐洲建立壹個“強大的波蘭”,我也贊同分裂德國的想法,建議把分裂德國納入虛無。

有條件退保條款。然而,在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放棄了分裂德國的計劃。如何處理德國的領土將

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在這種情況下,雅爾塔會議壹致決定德國先被三國軍隊占領,並同意法國也參與對德戰爭。

占領。會議最終達成協議,將德國分為四個占領區:蘇聯占領德國東部,英國占領德國西北部,法國占領德國。

這個國家的西部,美國占領了德國西南部。柏林被各國軍隊占領。會議決定“成立中央控制委員會,實行互助。

行政管理和監督工作,該委員會由三國總司令組成,設在柏林。”[6]7月舉行1945。

波茨坦會議上,三國首腦從各國利益出發,放棄了雅爾塔會議上同意瓜分德國的原則。美國和英國認為分裂

德國不妨利用占領和控制來為自己謀利。蘇聯也持相同觀點,認為分裂德國不壹定對自己有利。這樣壹來,

三國首腦壹致同意占領並控制德國。

雖然三國峰會處理的是戰後德、波、美、英、蘇四國軍隊對被解放國家的占領,並劃定了分界線。

在分類問題上達成壹致,目的是通過懲罰戰敗國,劃分彼此的勢力範圍,繼續維護戰後三大國的合作。

戰後保護世界和平。然而,正是這種勢力範圍的安排和劃分,導致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出現。這種情況在德國

這在中國問題上最為明顯。雅爾塔會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決議,蘇、美、英、法四國軍隊撤回其占領區。

。四國對德國的占領和控制,實際上分割了它們在德國的勢力範圍,為德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當然,德國被分割占領並不壹定意味著德國會被分割。如果三國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繼續保持戰時合作

政策,德國的分裂局面可能不會出現。但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三大國的戰時合作逐漸分裂。

結果,沖突終於爆發,美蘇之間爆發了“冷戰”,德國問題成為“冷戰”的焦點。“冷戰”的爆發使德國

中國的分治占領模式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分裂。探討德國為什麽分裂,首先要分析美蘇是如何從合作走向對抗的。

最終走上了“冷戰”之路。

美蘇之所以從合作走向對抗,是因為隨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臨近,三大國結盟的基礎——敵法* * *。

西斯逐漸消失,戰時突出的軍事問題日益讓位於政治問題。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只是因為

二戰中,雙方在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威脅下結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美蘇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

制度對立的問題出現了。在如何對待戰敗國,安排戰後世界和平等問題上,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發,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見,必然會產生摩擦和對抗。而且這種對抗也在他們占領的國家和地方進行過。

面積。斯大林曾在1945年4月對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說:“這場戰爭不同於以往的戰爭。誰解放了這塊領土,誰就是解放它的人。

他們的部隊走到哪裏,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到哪裏,這是絕對不可能的。"〔⑦〕

美蘇從合作到對抗的轉變,不僅是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也是因為戰後美蘇戰略理念的不同。美國依靠二戰

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擴張,確立了稱霸世界、充當世界領袖的戰略目標。早在美國時間1941年初

《生活》雜誌老板亨利·盧斯拋出《美國世紀》壹文,聲稱“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他要美國人。

認識到“所有領導的機會都屬於我們”,“我們的主要目標”是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8]。美國總統

羅斯福認為,二戰使美國有可能像拿破侖戰爭後的英國壹樣,成為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頭號國家。

強大的國家,這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實現其領導世界宏偉計劃的又壹次重大機遇。蘇聯遭受了戰爭創傷,其經濟和軍事實力

遠不如美國,其戰後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確保國家安全。蘇聯支持在東歐建立民主。

蘇聯* * *黨政權壹方面當然是為了壯大社會主義力量,另壹方面更多的是考慮蘇聯自身的安全。

比如建立親蘇聯的波蘭政權,目的就是利用波蘭作為屏障,阻止西方國家入侵蘇聯。蘇聯想控制東德也是因為

這個目的。美蘇的戰略理念付諸實踐時,必然會發生碰撞。美國統治者及其顧問,尤其是杜魯門和

他的助手認為,蘇聯正在借機擴大消費主義,這是對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戰略的威脅,需要蘇聯采取不合作的方式。

艱難的處境。

美蘇從合作到對抗的轉變,也與羅斯福去世、杜魯門上臺有關。根據羅斯福對戰後世界和平安排的設想,實

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還是要通過“大國合作”的政策來實現。蘇聯的斯大林也多次表達了繼續合作的願望。存在

在羅斯福看來,只有保持戰時盟國合作,通過合作控制蘇聯和英國,並使美國充當合作的領導者,才能實現美國。

霸權的目的。為此,羅斯福和他的顧問們以“大國合作”的政策為基礎設計了戰後世界的藍圖,比如建立聯合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的建立都是這個世界藍圖的壹部分。他試圖通過美國控制這些組織。

通過和平手段在政治和經濟上建立美國的世界霸權。然而,當羅斯福的“世界藍圖”尚未實現時,他

雅爾塔會議後不久,他就去世了。杜魯門繼任總統後,開始大幅度調整對蘇政策,很快改變了羅斯。

傅推行“大國合作”政策後,美蘇矛盾日益加劇。例如,在羅馬尼亞政府和波蘭臨時政府的組成問題上,雙方

態度處於兩端,尖銳對立;在波茨坦會議上,三巨頭集中討論了如何處理德國、德國的賠償、波蘭的邊界、意大利和

在法西斯附庸國的政策上,爭吵非常激烈,遠沒有前兩次三國峰會的融洽氣氛。為了實現美

中國的全球霸權戰略要求美國制定強硬政策遏制蘇聯,將美蘇關系推向“冷戰”軌道。

美國迅速改變了與蘇聯的合作政策。壹方面,不能否認杜魯門和羅斯福在個人性格和氣質上存在差異。

敬。杜魯門豪情萬丈,上臺後德日法西斯相繼投降,嚴重削弱了西歐國家和蘇聯,而美國守住了原有的陣地。

子彈,也因此更加囂張。與此同時,另壹方面,蘇聯沒有聽從美國的意願,任由美國擺布。美國貸款

引誘蘇聯上鉤的陰謀也失敗了。在建立聯合國的過程中,蘇聯和美國在壹些重大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而且經常發生爭吵。蘇聯雖然參加了布雷頓森林會議,但拒絕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顯示

但蘇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不想被美國控制,挑戰美國在歐洲等地區形成的霸權

對峙的局面。杜魯門及其幕僚認為,蘇聯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外交戰略是蘇聯擴大生產。

主義,並因此把蘇聯視為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為了實現世界霸權的目標,美國應該把蘇聯視為對手而不是夥伴。

我們必須利用包括援助在內的各種對抗力量來調整與西歐盟國和德日的關系,培養歐洲乃至世界的反蘇勢力。

其他地區遏制了蘇聯的擴張。基於這種考慮,杜魯門政府制定了遏制蘇聯、幫助盟國的措施,確立了各種政策。

控制軍事集團,重點控制歐洲,進而稱霸世界的進攻戰略。實施“冷戰”是遏制蘇聯的主要方式。

借助丘吉爾1946年3月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關於蘇聯打擊擴大威脅的“鐵幕”講話,美國向蘇聯發出了信息。

“冷戰”信號。之後,杜魯門拒絕了反對蘇聯和孤立主義,並於3月1947送交美國國會。

他發表講話,炒作美蘇對抗,施放反蘇煙幕。這篇演講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隨後,美國再次

馬歇爾計劃,也被稱為歐洲復蘇計劃,被拋出。該計劃通過有條件地援助西歐,將西歐變成傾銷美國商品和資本的地方。

這個輸出地,以“復興歐洲”為名,利用西歐的危機,給苦苦掙紮的西歐經濟“輸血”,以控制西歐,牽制蘇聯。

聯合的目的。“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構成了美國對外擴張政策和遏制蘇聯的基礎。

美國遏制蘇聯的戰略重點在歐洲,“復興歐洲”的重點在西德。美國國會正在考慮“歐洲復興計劃”

在提出動議時,壹位代表尖銳地指出,該動議完全是由復興德國的願望引起的;密歇根州眾議員喬治·薩多

“如果沒有德國,就沒有歐洲復興計劃”[9]。復興德國意味著美國改變了對德國的控制。

政策,繼使德國成為農業國的“摩根索計劃”之後,是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內容和轉折點,也是“杜魯門主”

“義”的具體落實。杜魯門指出:“我們打算使德國成長為壹個體面的國家,並在文明世界中占有壹席之地。”

。"〔⑩〕

美國為了在經濟上復興德國,首先破壞了三國首腦會議確定的德國賠償原則,停止了蘇聯在美占區的應得。

賠償。1946年5月3日,盟軍控制委員會的美國代表克萊將軍宣布:“除了已經提前支付作為賠償的工廠。

此外,美國占領區將不再提供補償。”①①這壹規定使得蘇聯對西方占領區的賠償要求沒有完全實現,從而

賠償問題導致了美蘇在對德政策上的第壹次沖突,也是美蘇對德“冷戰”的開始。二是努力。

統壹西部淪陷區的經濟。1946年7月20日,美英決定合並兩個占領區,美國代表在盟軍控制委員會正式提出。

提出合並占領區的建議。1947 65438+10月1日,美英兩國正式合並兩國占領區,簽訂《德美占領區與英占領區經濟》

合並協議,根據該協議建立了雙重占領區的行政控制機構。5月29日,美國和英國簽署了《雙重占領區經濟機構重組協議》。

並根據協議建立“聯合經濟區”,以及經濟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和行政部門。經濟委員會有壹個討論。

會發揮作用,擁有壹定的立法權。1948年2月,法國同意合並占領區,* * *建立“三占領區”。停止美國的占領

蘇聯支付的賠償和西方三個占領區的合並標誌著美國改變了與蘇聯的合作關系政策,實施了“冷戰”,並導致德國

分裂的重要壹步。

鑒於美國復興西德的計劃,蘇聯的莫洛托夫在7月1946的巴黎外長會議上也提出了“復興德國”。

口號強調要把德國改造成壹個民主、熱愛和平的國家。與美國的“經濟統壹”相反,蘇聯提出先實行。

政治統壹”,建立德國中央政府。1947年2月25日,蘇軍占領區軍事代表針對西方占領區發表講話。

明指出,美英占領區的合並,“不僅是經濟性質的,也是政治性質的”,“關於雙重占領區的協議可能對德國未來的政治產生影響”。

有嚴重後果”[① ②]。

從1947開始,美蘇“冷戰”愈演愈烈。3月10至3月24日,美、英、法、蘇四國在莫斯科舉行。

外長會議全面討論了德國問題,中心議題是德國的政治統壹和制度。蘇聯的莫洛托夫認為,“德國應該成為壹個

壹個統壹的愛好和平的國家——德國議會和德國政府兩院的民主共和國”(① ③),建議在柏林建立。

中國臨時中央政府將首先實現德國的政治統壹。美國的喬治·馬歇爾堅持分權原則,提出實行聯邦制並予以加強。

調整德國的“經濟統壹”是德國政府成立的基礎。莫洛托夫指責雙重占領違反了德國“經濟統壹”的原則。事實上,

導致了德國的分裂。由於雙方在政治和經濟上對待德國的尖銳對立,在德國統壹問題上沒有達成壹致。

由於美、英、法、蘇在各自占領區的軍事控制機構是占領區的最高權力機構,只對本國政府負責,因而

優先實施國內政策。美、英、法、蘇社會制度不同,在各自占領區實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國家和價值觀。雖然盟國管制委員會規定,涉及整個德國的問題應由四國研究處理,但實際情況往往不同

管理自己的事情。三國首腦會議壹致通過的對付德國的政策和盟國管制委員會通過的決議都是根據各自的政策和

利益,作出有利的解釋,並逐漸在各自占領的地區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實體,並走上了不同的。

這條路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分裂。

1948年2月起,美、英、法等西方六國在倫敦召開外長會議,史稱“倫敦六國外長會”。會議規劃

建立西德國家,開始探索西德國家的政治結構?① ④]並希望三國占領當局盡快召開西方被占領國總理會議。

授權他們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憲法。針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攻勢,蘇聯也采取了反制措施。65438+2月0948

蘇聯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蘇區參加德國政治集會。為抗議美英重組雙占經濟委員會,蘇聯駐軍

2月23日發布命令,宣布改組蘇聯占領區經濟委員會。新改組的經濟委員會由德國統壹社會黨的壹名重要成員領導。

它是蘇州淪陷區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執行機關。3月20日,蘇聯代表要求了解盟國管制委員會六國倫敦會議的全部情況。

協議被否決後,立即指責西方國家阻撓四國的管制工作,並宣布退出管制委員會,從而結束了四國的管制機構。

。隨後,西占區和東占區各自進行了貨幣改革,並在貨幣改革問題上產生了沖突。

自從在西部淪陷區實行幣制改革後,與蘇區的經濟聯系就被切斷了。蘇聯認為,在西方占領區實行的經濟政策違反了

波茨坦協議是分裂德國的重要壹步。作為抗議,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大柏林在蘇聯占領區。

,在經濟上作為蘇聯占領區的壹部分”,為了“保護蘇聯占領區的居民和該地區的經濟利益,並防止蘇聯占領區的貨幣流通遭到破壞”,決定

決定對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道路實施“交通管制”。蘇聯切斷了西柏林和西德之間的水陸交通,

停止向柏林供應煤炭和電力。蘇聯封鎖的目的是把西方三個國家趕出柏林。克萊將軍發布命令:“我們不會離開。”

柏林,我們會堅守柏林。雖然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我相信美國人民不會讓德國人民挨餓。

“① ⑥”面對蘇聯的封鎖,美國和英國在貿易上也對蘇占區采取反封鎖措施柏林封鎖事件“導致”了第壹柏樹

隨著森林危機的發生,雙方劍拔弩張,“冷戰”驟然升級。此後,“冷戰”在德國無休止地進行著,柏林成了。

德歐與世界矛盾鬥爭的焦點,變成了戰後美蘇“冷戰”對抗、歐洲與世界霸權之爭和雅爾塔格局。

形成的重要標誌。

雖然“第壹次柏林危機”最終通過外交談判得以解決,但德國和柏林的分裂已經不可逆轉。在“柏林危機”中

在“機器”時期,西占區和東占區加緊扶持自己的政治勢力建立西德和東德國家。

1948,1年7月,西方三國軍事首腦召集西方占領區11個州的總理在法蘭克福開會,討論建立西德國家。

事項,分發給與會者《關於憲法決定的聲明》、《關於憲法生效後軍官權力的聲明》、《關於重組州議會

聲明》等三個文件。這些文件闡明了關於西部被占領地區未來發展的基本想法,並規定了西德未來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範圍。

定基本方針”(1 7)。人們把這三份“法蘭克福文件”稱為“聯邦共和國的出生證明”[① ⑧]。只是壹次會面。

討論了建立西德的國家的具體問題。各州州長對在西方建立壹個德國國家極為謹慎,擔心這壹點。

壹個行動將導致德國的永久分裂。然而,他們不能違背占領者的意願。他們認為有必要“盡力避免賦予國民性”。

擬成立的組織”[①⑨]不同意召開全民直選的國民大會,不同意將通過的憲法交給全民投票。

門票審批。在與占領當局協商後,最終達成了妥協,即將成立的西德國家成為臨時國家,其憲法改為基本法。

人們同意成立壹個議會委員會,代表由州議會選舉產生,而不是召開壹次全國會議。通過的決議不會提交全民公決,但必須提交。

經州議會批準。隨後,在西方占領當局的策劃下,成立了議會機構——西德議會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憲法。

《基本法》。1949年9月20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在西占區準備建立西德國家的同時,蘇占區也

積極籌備建立東德。1948年3月,“德國人民委員會”在蘇占區成立,作為臨時常駐代表機構。1949

2006年5月,新成立的德國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和西德基本法序言1

樣,明確要求成為德國的榜樣,不希望德國永遠分裂。憲法第壹條明確規定:“德國是不可分割的國家。”

。65438年10月7日,臨時人民院宣布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成立。

從此在德國的土地上分裂成兩個國家。“建立兩個德國不是德國人民的意願,首先是占領國的意圖。

池。”②⑩西方盟國和蘇聯想“不能把整個德國納入他們的勢力範圍,至少也要確保他們已經占領了它。

部分,以加強各自的國防實力、經濟體系和潛在實力,來削弱對方”[② ①]。德國的分裂是列強的意誌。

強加給德國人民的結果,完全是美蘇“冷戰”的產物。

註意事項:

① ②參加② ①迪特爾·雷夫:德國歷史(Diet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慕尼黑1985年版,第239、345和345頁。

②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80中譯本,第443頁。

(3)《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5卷,商務印書館中譯本,1975,第613頁。

④丘吉爾,轉引自埃德曼《德國歷史》,第4卷,第6卷,商務印書館,1986中譯本,第116頁。

⑤卡爾·勒梅爾(編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德國概況,Lexikothek出版社,1980,第43頁。

⑥薩納科耶夫等編。: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文件集,三聯書店譯1978,第244頁。

⑦引自沃爾特·拉夫貝:《美國、俄羅斯與冷戰》(1945-1990),紐約,1991版,第13頁。

⑧轉引自《二戰後世界歷史》長系列(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453頁。

⑨ M. Bekowitz等:《美國外交政策的政治背景》,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9,第41頁。

⑩小查爾斯·M:《波茨坦會議》,三聯書店中譯本1978,第19頁。

① ①盧修斯·克萊:《關於德國的決定》,格林沃爾德出版社,1970,第122頁。

① ②馮·奧本:《關於占領德國的文件》(1945-1954),倫敦,1955,第211-212頁。

① ③莫洛托夫:《外交政策問題》,中譯本,第348頁。

1416喬恩·h·巴克:克萊將軍的德國歲月——通往聯邦德國之路,1945-1949 (Jo

hn H.Backer,德國最高法院,聯邦法院,1945—1949),

慕尼黑1983版,第255和274頁。

① ⑤費爾迪·南德·馬代:《柏林問題的演變》,柏林,1972,第35頁。

康拉德·阿登納:《阿登納回憶錄》(第1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3,第156頁。

① ⑧ J.K .索丹:《德國問題》(1945—1973),倫敦,1975,第126頁。

koppel S. Pinson:《德國近代史》(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87中譯本,第740頁。

  • 上一篇: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歷史沿革
  • 下一篇:小學四年級的勵誌故事,350字左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