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二胡的歷史和演奏技巧

二胡的歷史和演奏技巧

1.二胡發展簡史

二胡是中國古代民族弦樂器之壹。二胡最早的記錄是在宋代,它被稱為胡琴或南湖。沈括《孟茜碧潭》中說“馬尾胡琴隨漢車。”這是關於胡琴的最早書面記錄。據史料記載,二胡的前身可能是“西秦”(季芹)。在唐代的Xi北部,人們用兩根弦之間摩擦竹片來發音。11世紀,宋代樂論著作《樂書》記載了壹個關於西琴的故事:西琴本來是壹種樂器,但因有弦而形似。西布喜愛的音樂制作精良,用竹子紮成,至今為民間所用。《元曲禮記》中有壹段關於胡琴的話,說“不思則已,有弓,弓弦有馬尾。”明代尤秋子的《唐林秋宴圖》畫了壹幅胡琴,和現在的二胡很像,就是龍頭卷頸,二弦紮馬尾,還有千斤並列。

在唐宋時期,所有來自北方或西北的彈撥樂器都稱為琴。再進壹步,春秋時期很多樂器都沒有具體的名稱,統稱為琴。那妳為什麽在秦上加“胡”字呢?據傳說,黃河以南的人把北方人稱為胡人。這種弦樂器來自北方,被認為是由胡人制造的,所以被稱為胡琴。為什麽又叫二胡?因為用兩根弦演奏,所以也叫二胡。

明清時期二胡在民間廣為流傳。近百年來,中國許多民間藝人(如盲人阿炳)在表演(制袋)上不斷改進創新,今非昔比,大大前進了壹步。特別是大師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大膽改進和創新,使二胡的演奏水平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劉天華十大名曲至今仍在長期播放,是各藝術院校二胡的必修教材。

現在的二胡制作大多不用“纏龍頭”,而是半月牙形。共鳴箱有多種形式,如六邊形和八邊形。桶身套蟒蛇皮,桶身配琴桿。桿的頂部裝有兩個木筏,木筏從鋼琴底部將琴弦拉伸。演奏時左手壓弦,右手拉弓,做馬尾和琴弦。有時候為了表現地方特色,把調子定在四度也是有用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很多人對二胡進行了改進,比如把絲弦改成鋼弦,用機械軸,把兩弦改成三弦叫三胡(沒有廣泛使用)。四根弦用來呼叫胡俟。原“東北音樂專家”楊宇森教授對民族管弦樂隊在民族音樂合奏中作為低音樂器伴奏使用的“胡大”進行了改進。還有專門為演奏“二泉”而制作的中音二胡(比二胡低五度),制作精美,音色豐富,在二胡界很受歡迎。

現在很多中高等藝術院校都有二胡專業來培養專業演奏家。很多作曲家並沒有為二胡寫獨奏曲,而是在各種音樂會上成為經久不衰的曲目,比如《賽馬》、《江河湖海》、《山村變了》、《新婚》、《新田園牧歌》、《長城隨想》。二胡不僅在中國很有名,在國外也很受歡迎。各類文藝團體、劇團、企事業單位演出隊,尤其是國劇團樂隊,都少不了二胡。真的是“沒有這道珍饈,就做不了八碗”的局面。

二胡,民族弓弦樂器,是二胡演奏者的手指在同仁和人們的共同努力下發出的優美、渾厚、歡快、憂郁的聲音。這美妙的韻腳必將永遠縈繞在人們的腦海中,二胡將代代相傳。

2.二胡基本演奏方法

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左手法和右手法,即指法和弓法。二胡正確的演奏方法通常符合以下兩個原則:最大程度地符合人體生理運動規律,盡可能地提高能量轉換率(即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演奏出最好的效果)。現在我將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簡單介紹如下:

壹、坐姿

椅子的高度取決於腿的高度和腳的著地情況。坐在椅子上時,只能坐在三分之二的椅面上,不要坐在椅面上或往後靠;腿要與肩同寬;雙腳要平放在地上,左右腳的距離為半尺。壹般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要直立,必須保持上半身自然直立,肩、肘、臀、膝、踝等部位自然放松。不要養成駝背、斜肩、歪身、低頭等不良習慣。

第二,握住弓

右手放松彎曲成半握拳狀,足弓根放在食指第三關節處,食指自然彎曲輕撐在足弓桿上。將拇指以指面按壓在食指第三關節附近的足弓條上方稍偏左的位置。中指和無名指在弓軸和弓毛之間延伸。演奏外弦時,弓桿受三個受力點控制:食指第三關節向上,拇指向下,中指第壹關節稍後向外,使弓毛摩擦外弦發出聲音。演奏內弦時,食指第三關節向上,拇指向下作為支撐點控制弓桿,中指和無名指的指面向內勾住弓毛作為發力點,使弓毛摩擦內弦發出聲音。

第三,握琴壓弦

二胡的槍管要放在左腿靠近小腹的位置,琴桿直立,微微前傾;左臂自然彎曲,肘部不要過度擡高;手腕微微突出,琴桿放入虎口,手指自然彎曲成半握拳狀,在指尖與指面的相交處觸碰琴弦。玩握拍時,左手要靠近手柄,食指根部要與手柄接觸,這對培養握拍概念大有好處。手指按弦時,各關節要自然彎曲,任何手指關節都不允許向後彎曲,但過度的正向彎曲也是不科學的。手指彎曲必須基於自然和放松的原則。彈奏時大拇指要放松放平或微翹,不允許彎腰勾琴桿。手指動作應以左手掌指關節的動作為主,手掌的動作為輔。特別是快速的指壓動作,需要依靠掌指關節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手指觸弦應該是彈性的“擊”弦,而不是剛性的“壓”弦。

第四,長弓

拉弓時,右手腕要微微向外突出,呈“伸展狀態”,以手腕為起點向右拉。需要註意的是,大臂不能過早伸出,使肘部過度擡高,產生“把大臂擡高”的不良傾向。另外,拉弓時右臂不要向右後方移動,使弓拉成圓弧。推弓時要以大臂回收為出發點帶動小臂向左。此時,手腕應該處於“屈曲狀態”。大臂完成,小臂繼續向左推;前臂合攏後,手要把弓推幾厘米,讓手腕重新轉換到“中間狀態”,以便開始下壹個拉弓動作。

第五,換弦

換弦分為慢速(包括中速)換弦和快速換弦。快速換弦分為正向換弦和反向換弦,兩者動作不同。慢慢換弦時,壹般來說,要盡量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的動作為主,手臂的動作為輔。在換弦的過程中,通常要求弓毛“靠”在弦上,而不是“撞”在弦上。另外要註意保持弓的運行速度的平衡,不能因為換弦而突然改變弓速。因為速度快,如果用中指和無名指的主動運動來換弦,手指不會很長,也不會因為負擔重而均勻。所以快速換弦的手指動作,其實是右手其他部位帶動的。快速換串有兩種:向前和向後。先拉內弦,後推外弦,稱為正換弦。在向前快速換弦中,手指的運動由手腕驅動。所以手腕的動作要相對主動靈活。先拉外弦再推內弦的快速換弦,叫反向換弦。在反向快速換弦中,換弓動作由手臂驅動。

第六,分弓

分弓通常是指每把弓以中速彈奏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的壹種弓法,通常用中弓彈奏。由於壹音壹弓的演奏帶來頻繁的換弓,換弓技術在分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劈弓的組合千變萬化。拉弓和推弓的持續時間往往不同,擡弓的長度也必然不同,但要求發音相同。這需要調整弓和弦之間的“按壓速度比”來做到這壹點。

七,連弓

用壹張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符的弓法稱為連弓,連弓的組合千變萬化,連弓中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往往不同,再加上力度的變化等等,使得連弓的演奏非常復雜。不過有幾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打好連接弓:1,弓段分布合理。2.壹弓壹長弓中音符多的連接弓和長弓壹樣,也受到弓的杠桿作用的制約,所以演奏這種連接弓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以達到音質的平衡。3.琴弓要輕柔均勻,右手動作要獨立,不能被左手換指動作所束縛,尤其不能用琴弓在分配單元上打拍子。4.壹般來說,換弓的時候要盡量減少痕跡。

八、快速鞠躬

拉快弓時,手和手肘要同時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均勻擺動,即拉弓時手向右,手肘向左;推弓時,手向左移動,但手肘向右移動。他們運動的軸心在前臂的中間。其手臂動作類似於“扇對爐門葉”。如果把右手換成魚頭,手肘換成魚尾,那麽用“搖頭擺尾”來形容快速鞠躬動作更為貼切。在運動中,手腕只是起到調節力量的作用,這樣快弓的動作就不會僵硬。所以,不要緊張,也不要太放松。快速弓的嚴格性遠大於長弓和開弓,這種嚴格性需要壹直保持。也就是說,換弓時,弓毛也要緊貼琴弦,每個弓都要有“嘎”的音頭,這樣快弓才能有顆粒。

九、箭袋弓

顫栗弓在打法上本質上類似於快弓,也是把動作的“軸”放在前臂中間,使肘和腕成為平衡的兩端;隨著大臂的輕微緊張和顫抖,帶動手肘抖動,通過“軸”的作用,手腕和手指自然帶動弓快速左右移動。彈好箭袋弓很重要,就是大臂要微微緊張支撐小臂;但是壹定要註意控制大臂的適當張力。太緊張會使發音僵硬,持續時間不長。太松會使顫聲難以控制,發音模糊。前臂以下的部位要相對放松,做到收緊(指前臂)和放松(指前臂、手腕和手指)。

十,鞠躬

用外弦拉弓時,右手微微而敏捷地向左轉動(擰松螺絲的方向),使拇指在弓桿上發力,同時中指向外推弓桿,使弓毛貼在外弦上,配合弓的短拉短推動作發出聲音;出音時,弓要立即停止移動,右手恢復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弦),聲音戛然而止,完成壹個外弦的彎弓動作。用內弦拉弓時,用右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向內彈性“鉤住”弓毛,使其粘住內弦,同時配合弓的短拉短推動作發出聲音;在發出聲音的壹瞬間,弓立即停止,中指和無名指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戛然而止,從而完成壹個內弦的拉弓動作。在拉弓和換弦時,弓要壹直跑直,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方向,而不是前後搖動弓或上下指點弓頭來幫助換弦。

  • 上一篇:筆記本是幹什麽用的?能賺錢嗎?
  • 下一篇:武夷山比較有名的景點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