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黃河之字形是怎麽形成的?

黃河之字形是怎麽形成的?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全長5464公裏。它以之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向東流入渤海,沿途匯聚30余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流,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中遊流經廣袤的黃土高原,眾多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匯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這條河是黃色的,因此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北麓的占宗列運河,海拔5400多米,周圍群山終年積雪。黃河源頭有壹片星海,是無數小湖的沼澤。離開星海後,進入鄂陵湖、紮陵湖至瑪多,繞過積石山、西青山,穿越龍羊峽至青海貴德,全長1900多公裏。上遊段從歸德到綏遠省河口鎮,全長1500多公裏。黃河在甘肅,經過很多大峽谷,匯聚了很多支流。中遊從河口鎮到玉瑾,全長1100多公裏。河水向南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奔湧而下,至壺口,地勢險峻,形成壺口瀑布,再經龍門峽至潼關,河道變寬,因秦分、洛河、瀟水支流匯合,水量大增。河道到潼關時被華山阻斷,轉向東,過三門峽到羅瑜,然後進入平原地區。下遊段從金夢至山東利津縣流入渤海,全長870多公裏。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堤,成為地面以上的地上河流。

黃河源頭和上遊河段最曲折,中遊河段次之,下遊河段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流繞過壹個長方形的三面,就是著名的河套,長約2000公裏。古代河流下遊漂流,有時河水在山東丘陵北部流入渤海,有時又在山東丘陵南部奪取淮河流入黃海,距離達500公裏。

歷史上黃河泛濫過城市。據記載,2000多年來,黃河下遊決堤1500多次,大規模改道26次。洪災區北至天津,南至江蘇、安徽,達25萬平方公裏。河水攜帶的沈積物總量平均每年超過16億公噸。由於下遊河段地勢較低,河道坡度平緩,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4億多公噸,其余泥沙流向河口,沖積成向大海延伸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填海造地20多平方公裏。黃河流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乎占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壹,而耕地約占全國的40%。

黃河流域以北緯32-42,東經96-119為界,南北相差10緯度,東西相差23經度,流域面積75.2萬多平方公裏,全長5464公裏,源頭至河口落差4830米。石質山區占29%,黃土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各地自然景觀差異很大,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黃河流域屬於大陸性氣候。蘭州以上大部分地區為半濕潤地區,蘭州以下為西北幹旱地區,南部和東南部濕潤地區,其余為半幹旱半濕潤地區。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溫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壓減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開始向北向西延伸,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區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偏南風,水汽充沛,是壹年中雨水最多的時期;秋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減弱,蒙古高壓南傳,降水開始減少,但經常出現連續陰雨天氣。氣溫的區域分布特點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逐漸降低。年平均氣溫最高地區高於14℃,最低地區低於-4℃。洛陽盆地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4.2℃,河源地區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3.0℃。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大的地區是秦嶺,局部超過90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站是泰山峰,達到1108.3毫米;年降水量偏少的地區是內蒙古杭錦後旗和何琳,在150 mm以下,年降水量最少的站是內蒙古杭錦後旗的山壩,只有138.4 mm,上遊降雨強度小,持續時間長,暴雨很少,日降水量很少超過50mm;中下遊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短,暴雨較多。陜西內蒙古交界處的烏審旗,1977年8月1日下了壹場暴雨,暴雨中心全是樹。1400小時期間降雨量為1400毫米(調查值),超過世界紀錄。三門峽至花園口之間,1982年7月底至8月初有壹次暴雨。宜陽縣石鎮鎮24小時降雨量734.3毫米,也是黃河流域罕見的大暴雨。

由於受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觀的影響,黃河水文情況十分復雜,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徑流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很大。幹流豐水年與枯水年之比為2.5~3.5倍,支流為2.5~40.8倍。各區域年徑流變異系數為0.1 ~ 0.53。多水區與枯水區徑流深相差140倍以上。年徑流系數最大為0.7,最小僅為0.01。

二是汛期長,洪水多。壹年有雨季、秋汛、秋汛、桃汛四個汛期,歷時10個月。夏秋季的汛期稱為汛期,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源頭在蘭州以上,山西與陜西之間,龍門與三門峽之間,三門峽與花園口之間,大汶河流域。上遊洪水波動緩慢,持續時間長。蘭州水文站洪水平均歷時40天,最長66天,最短22天。中遊洪水波動較快,尤其是晉陜地區,持續時間較短。幹流龍門站平均洪水歷時46小時,最長80小時,最短20小時。連續洪水壹般3-6天,平均洪水8小時,最長30小時,最短2小時。支流洪水更加猛烈;下遊幹流洪水主要來自中遊,其特性與源頭有關,但也受到高含沙河床及灘區建築物的影響,往往造成洪水演進規律的異常變化。淩汛主要發生在寧夏、內蒙古和黃河下遊,都是由冰塞和冰壩形成的。黃河下遊的冰情極不穩定。大約有十分之壹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份封河三次。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三門峽、劉家峽水庫的防淩調度,冰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冰災得到了緩解。而鹽鍋峽水庫至劉家峽河段在1961~1962處達到曲流,青銅峽水庫上遊在1967~1968處達到曲流。桃洪是寧夏、內蒙古到達河道時,河道內冰水融化、蓄水形成的冰川洪水。桃花季順流而下,洪峰低,波動緩。1972後,為下遊灌溉,三門峽水庫調蓄桃洪水,下遊無桃洪峰。

三是含沙量高,水沙來源不同。黃河上遊蘭州以上,中遊三門峽以下,水多沙少。黃河中遊三門峽以上水少沙多。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將大量泥沙帶入黃河。支流窟野河溫家川水文站最大含沙量達到1.700kg/m3。幹流陜西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654.38+0.6億噸,形成世界第壹的多泥沙河流。由於河流含沙量高,帶來了特殊的徑流、匯流、產沙和輸沙規律,造成了河道遊蕩、河床劇烈變化和水位無常變化。

  • 上一篇:巴黎公社的鬥爭故事
  • 下一篇:《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