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網具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古代網具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漁具的出現比農具早得多,後來才發展起來,種類也多了起來。唐代農學家陸桂孟最早將漁具分為網、筐、梁、鉤等10多類。明代的魚之書分為幾大類,如網、陷阱、雜具、漁排等。

網具是最常用的捕魚工具,在捕魚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傳說伏羲“結之以結網,租之以漁。”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網具。在遼寧新樂、河南廟底溝、陜西半坡、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原始文化遺存中,出土了大量繪在陶器上的網墜和魚網狀圖案。

《詩·瀟雅》:“南有嘉魚,熱氣騰騰,令人尷尬。”陜陜,即蜀,古稱遼,即今抄凈。

抄網是壹種比較原始的口袋狀小型帶柄網。主要用於內陸淡水,作業規模小。

先秦及後世還有壹種漁具,叫“易”,“形似傘蓋,四維舉升”,是壹種網具。

宋代詩人董祺·俞曄在記錄海洋中捕撈鯖魚時,提到漁民“把它藏在窗簾後面”。簾就是刺網,今天在福建廣西還叫。它在魚道上橫平豎直排列,把魚擋住或圍住,使它能刺破網或被網衣纏住而被捕獲。

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余提到“圍網”。我是盲人,我專門抓大魚;閉上眼睛去抓小魚。這種網最適合捕撈密集或群居的遠洋魚類。

古代有刺網,屬於網具。刺網可分為固定刺網、流刺網、圍刺網和拖刺網。根據水層的不同,有浮刺網和底刺網。

刺網捕撈的魚大小比較整齊,不傷害幼魚,可以捕撈零散的魚。它的作業範圍很廣,是進步的重要漁具。

明代《虞書》中所指的“格”是壹種刺網,但在福建、廣東等地仍稱為“連”。

《漁書》對不同的織網方法描述如下:

還有長短深淺密度的區別,比如四個手指,眼睛可以容納四個手指。出海抓大魚的都是鏑鱗,可深達壹尺。幾個人同病相憐,各有幾張圖,連成壹片。那些七八月份服用鏑秤的人...以鉛為墜,赤水頭取烏魚者。蝦不密,專門給吃蝦的人用。玉竹目比蝦更稀疏。特別稀疏的馬蹄蟹,看起來不像網,倒像網。以大繩為之,以石頭為墜,入海底。

清代古籍《漁史》記載了刺網中的滑網。“網是用麻線做的,比如平面格子窗欞,長約3尺,寬約2尺...鯰魚是散裝的,用鹽腌制,色澤潔白,味道鮮美。”

固定刺網不同於底刺網和浮刺網。前者鋪設的水層靠近海底,後者靠近海面。鋪網並用錨或木樁固定網的位置。

刺網的方法之壹是用刺網把魚圍起來,然後敲板發出聲音,嚇得魚刺破網眼去抓;另壹種是用圍網把魚圍起來,然後在圍網裏放刺網捕魚。也有魚被網包圍,集中在巖礁上。

拖刺網是壹種雙船底拖刺網,在廣東很多地方仍在使用。

  • 上一篇:如何寫出10漢字以內的微小說?
  • 下一篇:崔始源電視劇裏的主要人物都怎麽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