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清代火器營的歷史演變

清代火器營的歷史演變

清代火器營的歷史演變

火器營是清代專門經營火器的軍隊。火器,包括獵槍和子炮。火器營舊址位於海澱區靛廠北。

火器營是幹青龍年間火器營八旗官兵進行聯合演習和武術表演的場所。火器營專門制造炮彈、火藥和戰鬥所需的各種火器。平時也鍛煉弓箭和槍械技術,承擔首都的警戒任務。

歷史的發展

槍械營,營內建了五條人行橫道,分隔旗營。張靜的每個營都有五個支隊,分別負責政務、經濟、戶籍、錢糧、商務。街道和壹些舊的營屋依然存在,是研究清代滿族八旗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火器營是滿族在北京的壹個聚居地。上世紀80年代,這裏建立了滿族文化站,為保護和傳播滿族歷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青幹龍建於35年(1770),是火器營八旗官兵共同鍛煉和表演武術的場所。火器營專門制造炮彈、火藥和戰鬥所需的各種火器,還演練弓箭、槍械技術,承擔首都的警戒任務。火器營呈長方形,南北長約四英裏,東西長壹英裏。它是壹個有墻有門的獨立城市。

火器營最早設立於康熙三十年(1691)。選滿洲蒙古帶八旗的兵學火器,另壹組是營。營地裏有兩種士兵:霰彈槍衛兵和炮兵盔甲兵。滿洲和蒙古的每個助手都被評定為帶領六名士兵,他們有獵槍警衛和壹名炮兵盔甲,他們被分成兩個陣營,內部和外部。城裏的那個是內火器營,分炮、炮兩個營。城外,是外國火器營,專做散彈槍。

二營內外有5200余名霰彈槍近衛(其中軍近衛120人,蘭陵隊長120人,手記16人),880發炮彈,1650名士兵(補充霰彈槍近衛),三類士兵總數7800余人。內外火器營定期訓練,除了槍炮,還訓練行軍、騎射和各種技能。

300年後,當我們再次尋找我們的老地方時,軍營已經改變了它的舊面貌。360路公交車已經過營區,營房北面的正紅旗、正白旗已改建為空軍指揮學院。雖然今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們還是根據營區高大的槐樹和規整的房屋,重新劃定了外旗營區八旗的分布。然而,當我們把這幅幾何圖形展示在專家面前時,我們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超人智慧。

由於外火器營是沿清水河流向而建,所以營地輪廓極不規則。洋槍營建成後,留給我們的是這樣壹幅畫面:整個營房就像壹艘從西北向東南航行的船。北方的正白旗、八旗的攤位像舵壹樣突出,南方的正藍旗關帝廟裏的旗桿像壹根高高的桅桿。

把這顆不規則鉆石分成八等份並不容易。今天展開平面圖才知道,外七火器營很多營房都是由八個大小相同的梯形塊組成的。這種劃分,加上統壹的房屋建築,使得八旗內的房屋分布、使用和附屬設施在不規則的地形上極為合理,各旗的房屋數量完全相等。

除了八旗營房,還有三條6米寬的街道和八條中街連接八旗。這三條街道的分布也很合理,各旗所轄街道的長度完全壹樣。除了上述街道,營地從南到北還有八條橫胡同,每條橫胡同之間還有七條小胡同。這樣整個營房從南到北就有多達65條街巷。外火器營的內外被圍在營地周圍的墻隔開,這堵墻也被稱為“老墻”,有四公裏長,用混凝土建成。

營墻外有壹條河,起到排水的作用。外火器營的布局與香山腳下的圓明園警衛營和堅瑞營不同。後兩個營地面積廣闊,八旗營房極其分散,而外火器營的八旗全部設置在壹個高大的圍墻內,宛如壹個獨立的小王國。

外火器營西門、南門外有教學場。西門挺大的,是八旗會練兵的地方。有壹個檢閱堂,叫做“武館”。在西門與武館之間的道路以北,北室有五座塔樓,入口是壹個庭院,規模巨大,有各類房屋30間。這裏是洋火器營的檔案,負責全營的軍事訓練,火器、米、銀的制造和發放。

洋槍營最大的變化是七七事變後,日本兵入侵並領導了北平,也闖入了這座有著1.6多年歷史的兵營。他們推倒了北方的營墻,北方四旗全部納入他們的征地範圍。抓我們的人給他們做勞工,在西郊建機場。在日本侵略軍時代,旗營的人們背井離鄉,四處逃亡,北四營的營房成為廢墟,成為侵略軍營房。蒼蒼火器營正在向世界呼喊著那段悲壯的歷史。

外國火器的舊址、營地的周邊、主要街道和壹些舊兵營遺址仍然存在。最突出的是永善樓,現在是小學。整個房子由兩部分組成,進入大屋大門,面對磚雕影壁。這時,道路在四周分岔,到達東屋和西屋。進了紗門,西院北室五間正房,南室七間。房間建在前廊和後廈,庭院寬闊。

東院前半部,南北五間正房,五座倒掛。西墻外是壹條胡同,通向大宅後院。在四合院的北郊,有十五間房,大多是仆人和倉庫。全屋近30幅人民花園的畫,色彩鮮艷,形象生動。

由於外火器營居住著壹萬多名旗兵及其家屬,加上旗人的俸祿(俗稱硬核作物),強大的購買力使許多山東、山西及附近十余個村莊的商人和商販聚集在營房南門外,使蘭店廠市場更加繁榮,成為西部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

1985年,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外旗營滿族文化站,每年都吸引了許多滿族、蒙古族、苗族、錫伯族、回族的後裔。

  • 上一篇:結合中國近現代金融發展的史實,分析其異同。
  • 下一篇:收集青藏高原鐵路和青藏鐵路建設的感人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