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史迪威路介紹?

史迪威路介紹?

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後,中國軍隊修建的壹條公路,從印度東北部的雷多到中國雲南昆明。下面就讓建設網的邊肖為大家介紹壹下這條被稱為“抗日生命線”的高速公路吧。

史迪威之路

史迪威公路是中國軍隊在1944年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後修建的壹條公路,從印度東北部的多雷到中國雲南昆明。在槍林彈雨中向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它從印度東北部邊境城鎮雷多出發,到緬甸密支那,分為兩條線:南線經過緬甸巴莫、南坎,到中國萬鼎。北線經過緬甸的甘巴裏,經過中國的厚橋口岸,經過騰沖到龍陵。兩條線路最終都與滇緬公路相連。

公路之謎

24轉之謎

壹支車隊正在緩慢而艱難地攀登凱瑟琳的史迪威高山公路,180度的20多個彎道疊加到山頂,構成了世界公路的壹大奇觀;這張照片拍得很成功,也全景式地展現了抗日戰爭國際走廊。很早以前就刊登在中外報紙上,使“二十四拐”成為著名的“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或“麗都公路”的象征。所謂“轉”是指道路的轉彎。照片上很明顯可以算21轉,但不知何故日本人只算“20轉”——當然大部分轉算壹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壹個地方,而且是在中國。這個事實毋庸置疑!

直到2004年,壹位認真而執著的中國二戰史研究者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聲稱到處尋找“轉24”照片的位置。過程曲折難找,卻在貴州晴隆縣城郊找到了——原來“二十四拐”不在雲南,而在貴州,從而糾正了57年來滇緬公路“二十四拐”的謬誤。

然而,對“二十四轉之謎”的解讀並不能完全按照良好的初衷繼續下去,壹些人轉而猜測“二十四轉”的“省籍”之爭,爭奪這個金色的符號。好在有認真的學者根據這條抗日公路的修建歷史做了詳細的考證,指出了英文和中文、中美軍隊、名稱、時空的演變,說明不管這條公路和“二十四拐”現在屬於哪裏,都是中美對日軍艱苦鬥爭的象征,這段歷史不會改變。

公路的起源

新國際頻道

“七七事變”後,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迫切需要打開壹個新的國際通道連接昆明和臘戍,緬甸在西部。從昆明到萬鼎,要修下關到萬鼎的547.8公裏公路,要經過地形地質極其復雜的滇西橫斷山脈的最後壹個支脈,要翻越高黎貢山等6座大山,要翻越怒江、瀾滄江等5條深谷急流,還要翻越8座懸崖。時間緊,任務重,氣候環境惡劣,施工條件極差。這是中國公路建設史上最艱巨、最龐大的工程。1937,10年6月,國民政府下令盡快完成雲南20萬農民工的招募工作。總工程處設在保山,下設灌陽、楊雲、鮑雲、寶龍、龍路、路路六個工程處。

用力開路

據介紹,龍陵縣縣長不時同時收到雲南省政府“集貿信”和壹副手銬的緊急命令,責令限期完成縣城工程的土方工程,否則縣長將帶著手銬來昆明接受處罰。縣令來廬江,也是這麽幹的。他拿出省政府的急令和手銬,對土司和大隊長說,我是巡回官,妳是世襲土司。如果廬江的道路建設不能完成,我還得拉著妳去跳怒江。從1937,11到1938,12個縣的各族人民,帶著自己的口糧和行李,紮營千裏,冒著瘟疫,斷了路,壹腔熱血為國捐軀兩三千人,短短八個月。羅斯福駐華特使詹森在視察後說:“中國政府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艱巨的工程。這種勇氣和毅力實在令人欽佩...壹是缺乏機械,二是純粹的人的發展,得益於沿線人民的辛勤付出和辛勤勞動。這種精神是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都達不到的。”

並肩作戰

隨著車輛、道路的修建,以及司機和技工的短缺,我們從海外招募技工。以愛國僑領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總會發出祖國的號召,立即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趕回南洋的華僑機工3200人,開動滇緬路上近三分之壹的軍車,與國內約6000名機工並肩作戰。

到6月1945,“中印公路”順利開通——從印度雷多出發,經緬甸密支那,與滇緬公路分兩條線連接。65438年10月25日,滇緬公路應正式通車,即“中印公路”。據悉,蔣介石在慶祝儀式上宣布:“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路命名,以紀念他的傑出貢獻,並紀念他指揮的盟軍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和修建這條路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但史迪威早在三個月前就去了沖繩,並因過於傲慢而離職回國,令蔣介石不快。滇緬公路變成“史迪威路”的時候,江主席打了史迪威壹巴掌,補了他的臉。

公路相關性

建設“中印公路”

國民政府軍“五虎上將”之壹的魏李荒(1896至1960),出身於行伍。曾在孫中山廣州大本營擔任警衛,在國軍中擔任要職。因“涉嫌”與八路軍友好合作,被剝奪軍權。1943年7月,再次被起用為中國遠征軍司令。在緬甸作戰時,修建了“中印公路”,並成功地與中國駐印部隊聯手開辟了中印公路,贏得了滇西大反攻。他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魏,常勝將軍”,因此被國民政府授予勛章,並升任盟軍中國戰區中國陸軍副總司令。

孫立人,印度陸軍新38師的指揮官,被譽為“東方的隆美爾”。攻克密支那後,升任新軍將軍。1945年初,在滇西與中國遠征軍共同打通滇緬公路,圓滿結束了第二次緬甸戰役。日本投降後,率軍收復廣州,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壹,號稱“天下第壹軍”。

但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的正規軍打不過* * *的野戰軍。魏被任命為東北“剿總”總司令,並被視為“被動”而被軟禁。他在1949離開香港,回到北京,而不是去臺灣省。“天下第壹軍”被派去奪取東北,也被林彪的第四野戰軍打得潰不成軍。孫立人後來被扣上臺灣省“有預謀的兵變”的帽子,被長期軟禁,直到1988。

小說中的高速公路

天下霸唱《失落的國度:薄霧籠罩女人》中的描述:幽靈公路和大象門:1944。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後,中國軍隊修建了從印度東北部的雷多到中國雲南昆明的公路,在槍林彈雨中向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被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任命為美國的軍事參謀長。修建史迪威公路時,美國陸軍工程師參考了緬甸壹座寺廟裏的古地圖,上面描繪了野人山的“大象門”。象門是壹個深谷,環境陰冷潮濕,據說是野象埋骨的地方。根據這張古地圖,美國陸軍工兵像蛇壹樣修建高速公路,希望打通英軍留下的廢棄路段,既省錢又能連接護城河。不幸的是,他們最終失敗了。這條位於緬北山區僻靜壹隅的路,漸漸被世人遺忘,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鬼路”。

公路改造

二戰後,由於種種原因,史迪威路的大部分路段都被廢棄了。其中,印度的路況尤其差。從重做延伸23公裏。由於塌方嚴重,年久失修,該路段已無法通行任何車輛。由於行政和安全原因,延伸到印度-緬甸邊境的剩余36公裏路段已經關閉,並於2004年重建。改建後的史迪威公路全長約65,438+0,724公裏,起於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途經緬甸,止於中國昆明。印度境內61km,緬甸境內1031km,中國境內632km。史迪威公路在中國的路段已於2007年4月竣工通車。

史迪威路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中國、印度和緬甸,中國和印度也多次提出重建。中國市政府特別是雲南省地方政府壹直積極推動,不僅多次升級改造雲南省昆明至保山、騰沖的公路,還選擇新的路線,修建昆明至大理、保山更直更寬的高等級公路,縮短原有路線長度,並主動幫助緬甸改建騰米公路,解決了史迪威公路全線貫通的最大困難。相比中國的積極行動,印度雖然很重視史迪威公路的重建,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具體行動。早在1998,印度東北部七個邦就簽署了重新開放史迪威公路的聯合合作計劃。但直到2004年,該計劃仍未啟動。據稱,阿薩姆邦是印度分裂主義活動密集的地區,印度政府擔心重開史迪威公路可能間接壯大分裂勢力。緬甸政府的態度也對史迪威路能否真正重現昔日輝煌至關重要。2004年5月,緬甸聯邦政府正式批準雲南公司幫助重建史迪威公路的合同。

史迪威公路是連接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的最便捷通道,也是中國進入南亞市場最便捷、最具經濟吸引力的陸路通道。中印邊界綿延數千公裏,卻沒有暢通無阻的陸路通道,極大地制約了兩國的人員和經貿往來,也限制了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印度議員阿隆·薩馬(Aron Sama)發表題為《史迪威公路——中國西南地區與印度、緬甸、孟加拉國貿易合作的斷裂帶》的文章,呼籲加快修復這條公路。他說,印度次大陸的東北部是地理意義上的東南亞的開始。這條公路也被認為是APEC提出的泛亞公路和鐵路的斷裂帶。史迪威路的重新開放將把中國東部和東南亞的新興生產基地與印度和南亞其他國家的廣闊市場連接起來。

以上是建設網介紹的史迪威路(24轉)信息。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 上一篇:芝加哥之旅隨筆——那些漂亮的建築
  • 下一篇:急:歷史手稿,隋唐文化題材!包括內容和插圖!好,再加壹份獎勵!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