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徽州造船廠的徽州造船史

徽州造船廠的徽州造船史

惠城文史資料中有徽州早期造船業的記載。清朝光緒年間,徽州有私人手工作坊。光緒15年(1889),徽州南岸人蘇善秀(人稱蘇老康)在東江上造了壹條船。起初只在橫瀝壹帶經營,後來搬到中山公園後面的江邊壹帶,以做魚船、修木船為生。

1918年,廣西人“嚴老五”在水門沙下開辦新榮盛造船廠,拉開了徽州近代造船業的序幕。最初,新榮盛造船廠只有24人,但後來增加到超過65,438+000人。它主要制造帆船、木船和小船。木材購自河源、老隆、李安平及和平山區,其中大部分是杉木。然而好景不長。1938年,日軍入侵惠州,船廠被迫關閉,工人四散。

曾經有500名員工。

自新榮盛造船廠成立以來,徽州造船業的發展迎來了第壹個春天。1921 ~ 1925期間,惠州制造、修理東江木帆船的船廠有七八家,規模較大的船廠有幾十名工人。

1940 ~ 1945時期,徽州的航運業和造船業空前發達。當時航行到惠州各地的船只有100多艘,分布在東江各處的木駁船有數千艘。據惠陽縣誌記載,1941年,惠陽縣有15家造船廠,從業人員325人,每年制造木船600-900艘,造船業已初具規模。當時廣東省只有17縣有造船廠,其中惠陽、曲江造船廠最多。解放前夕,惠州造船工業有500名職工。

抗戰時期惠州造船業為什麽會迎來大發展?這與當時的東江航運密切相關。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防禦日本侵略,惠州通往各地的道路遭到破壞,船只和木駁船成為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廣州失陷後,惠州成為進口商品和內地土特產的主要集散地,水運十分繁忙。解放初期有八個造船廠。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徽州的壹些大商賈陸續遷往香港,商業活動幾乎停止,這也導致了徽州造船業的停滯。建國初期,惠州僅存8家造船廠,大部分位於西枝江大橋至東新橋大橋壹帶的長江沿岸和大橋東河沿岸(今長江路沿線)。這些造船廠是私人經營的,沒有正式工人。壹般都是在河邊露天幹活,造木船。

省內各地去惠州船廠訂貨。

1950年造船工人組織成立惠州工人造船合作社,開始只有8個人。很快,工人人數增加到36人,合作社也改成了工人造船廠,建造木制漁船、滅火輪和橡皮艇。

1954年4月,工人船廠與顧寬基、黃根、裕和基等民營船廠合並,成立公私合營惠州船廠,廠址在水門路(現惠州船廠)。當時全廠60多名員工,生產工具只有壹個簡易的船筏、8個千斤頂和幾只蝦。

1960年初,公私合營的惠州船廠被惠陽地區航運局接收,由原來的木船由1969改為鋼船。1979 165438+10月,該廠被列為廣東省擴大企業自主權100家企業之壹。此後,船廠設備不斷更新,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長期以來,除惠州外,廣州、韶關、南海、番禺、順德等地都有來廠訂船的。

  • 上一篇: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帝?
  • 下一篇:豐富生活經驗的句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